应用思维导图,优化语文知识积累
2017-05-03刘钦腾
刘钦腾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的。它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自其诞生以来,广受思维训练爱好者推崇。为了优化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策略,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中心分类整理语文知识,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
一、 “以课文分析为中心”的思维导图策略
其实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课文已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语文教师如果在三、四年级就教会学生主要的阅读策略,此时学生则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的话,教师则可以放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以《失去的一天》为例,学生用思维导图把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过程描绘出来,从内容到写法都有涉及,非常充实。
二、 “以专题描写为中心”的思维导图策略
在课堂上应用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尤其是把对小学生来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描写”类经典句子分类呈现,使学生的积累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比如“疲惫”的样子、“高兴”的心情、“紧张”的表现、“漂亮”的礼物,等等。更高级的,是把事物写“生动”,还是要用到描写。比如,兵马俑的“神态”、钱塘潮的“场面”、泸定桥的“危急”,等等。如果把相似“情境”下的描写句子,以专题形式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体会、积累,记忆和运用的效果明显会好很多。以“花的描写”为例,学生自制了创意十足的思维导图,令人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三、 “以习作素材为中心”的思维导图策略
习作是小学生的老大难问题,首要的障碍就是不知道写什么,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统分类,导致学生无法将零散的素材组织起来。运用思维导图,原本模糊的状态就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图网,包括:中心概念、关键词、事例概要、重要描写等信息。在习作教学中,“中心词”往往就是习作题目或关键要求。确定中心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繞中心词进行相关素材的梳理,并提取出关键词,便于记忆和查找。有了这样精心的准备,习作表达对学生来说明显降低了难度,而且提升了他们习作表达的信心和能力,一举多得。比如,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为例,学生围绕主题梳理素材,绘制了内容丰富的思维导图。
四、 应用思维导图策略学习语文大有可为
1. 应用思维导图积累字词。而应用思维导图将生字和新词归类积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关于生字的积累,可以根据“部首”“读音”“构字方式”等主题进行分类识记;关于词语的积累,可以根据“近义词”“反义词”“使用情境”“构词方式”等主题进行分类识记。学生们如果使用这种方式识记字词,头脑中会逐渐形成层级分明、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对字和词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2. 应用思维导图复习回顾。应用思维导图,小学生就可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人物特点的词句、课后题型的若干例题强化、精彩词句的摘抄、个性化的读书笔记(如疑问、心得)等,在精心设计的层级之间,按照一定次序,分别罗列。在此过程中,不仅检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还锻炼了其探究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3. 应用思维导图创新作业。语文作业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开展预习、练习、复习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创造力完成作业。比如,第二天秋游要参观植物园,可以请学生预先根据已有知识并查找资料,绘制描写植物形态的句子的思维导图,等等。这种挑战不仅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反过来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