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作文:让作文课堂更高效

2017-05-02张菊凤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创设作文情境

张菊凤

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写作意义,只为完成差事,他们认为写作就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目的的驱动,学生自然怕写、厌写;二是教师作文观念陈旧,缺乏指导方法,许多农村一线的语文教师没有作文系统知识,缺乏正确指导方法,课堂上重写作知识和技巧的讲授,假大空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灵动的写作指导及精准到位的写作讲评,有的甚至让学生背优秀作文,模仿借鉴,导致学生怕写作文;三是书本中的作文训练单一,规定条框过多。为切实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摸索出一种新的写作形式——“微作文”。所谓“微作文”,即小作文,它是指篇幅短小,能单独成文的一段文字。这些文字可以选择的内容灵活自由,表达的方式也极其自由,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易形成个性化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学生自我表达及与人交流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探究,我们认为,“微作文”无疑给小学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它形式自由,篇幅随意,素材灵活,内容包罗万象,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受太多束缚,降低了写作的畏难情绪,通过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取材,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挥笔,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

那么,在农村小学的“微作文”教学中,教师怎样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真、细、实的作文呢?

一、走进生活寻素材

农村小学生由于家庭与生活条件的局限性,没有书香的熏陶,所写的作文常常干巴巴的,或者生搬硬套,随意捏造,脱离生活实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生活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切,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寻觅写作素材、积累素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当秋天到来时,周围的世界立刻弥漫着成熟的气息,绚丽多彩。此时,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看小路旁金灿灿的大豆、玉米,让他们闻田埂边秋风吹拂下的稻谷,让他们观察果园里那金红的橘子、柿子……回到教室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向我诉说着自己的“发现”:

秋天来到了果园里,柿子的脸红了,圆圆的,犹如小巧可爱的灯笼缀满枝头。它们弯下腰,鞠了一个躬,就压得枝头快要折断了。硕大的石榴甜甜地笑了,有的羞涩地垂着头,有的豪放地张开小嘴,露出了石榴籽,太阳光一照,那粒粒石榴籽好像一颗颗宝石一样闪闪发光。

秋姑娘来到农田里,玉米可高兴了,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大豆更兴奋了,把它那黄色的嘴巴笑破了,露出了颗颗圆圆的黄珍珠。

一阵微风拂过,稻穗摇晃着苗条的身躯,不时地发出“沙沙”的声响。仔细倾听,仿佛它们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在风伯伯的召唤下,它们欢快地唱啊,跳啊……

走近一瞧,饱满的稻穗沉甸甸的,把稻秆都压得喘不过气来。每一颗稻穗都有八十几粒,粒粒挺着个将要胀破了的大肚皮,有趣极了。忽然,天空飞来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它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还不时地发出“唧唧”声,仿佛在以它悦耳的歌声和轻盈的舞姿欢庆着丰收。

世界竟有如此美妙、鲜活的发现,我不禁沉醉了。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语言。

因此,农村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生活,学生感受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不受字数约束地书写着心中灵动的文字,学生的“微作文”凸显出浓浓的乡村味道。

二、创设情境促表达

现在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当堂提出作文要求,接着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指导,最后便留出一长段时间让学生写作文。在这种作文教学模式的长期压制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榨文”,文章既没有新颖的立意,也缺乏充实的内容,更谈不上真情实感了。总之一句话,“假、大、空”的现象在作文中肆意蔓延。

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我们农村“微作文”教学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上下工夫,那就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上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用课件出示了小鸡打架、肥猪抢食、鸭子戏水等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画面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还没等我发话,他们就七嘴八舌地谈论自己所看到过的类似情境,你说我听,我言你语,好不热闹。

又如,一次作文训练课上,我出示了“淘气”一词。学生愣住了,大概是有所顾忌吧。为了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我讲述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自己的故事来创设一种情境,唤醒他们过去的感知,与教师产生共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敞开了心扉,拿起笔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当时淘气的样子与经历,就像一个个特写的慢镜头,而且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读着这一篇篇精彩纷呈的文章,我更加相信,精心创设与农村学生相关的写作情境,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微作文”指导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教学前创设情境,不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而采取的花哨形式,而是使学生的作文训练回归到正常的程序中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缩短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思维潜能,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真实体验书心情

叶圣陶先生谈到学生作文时曾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确实,学生只有真实体验了,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愚人节那天,为了达到“捉弄”学生的目的,我有意迟去了一会儿。可想而知,在去迟的几分钟内,教室里一定“翻江倒海”。这为我找到了由头。我假装阴沉着脸走进教室,气冲冲地将手中的书本重重地摔在讲台上,只见全班学生立马愣住了,不知所措。我板着脸发一通无名之火后,并撂下狠话:“罚抄五篇课文!”学生们一个个惊呆了。片刻之后,我的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笑着来了句:“同学们,今天是愚人节,祝大家愚人节快乐!”全班一片哗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被老师愚弄了一番。

这一天,我布置的家庭作业也来了点噱头:“今天的家庭作业大家自选。”结果,不少学生回家后写下了这一段小插曲,一个个犹如“神来之笔”,将自己的心理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此后,我便抓住农忙翻谷子、夏季套知了等时令与机会,启发学生留意自己的点滴经历,书写自己的真实体验,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细致而不冗长……

总之,自我们采用“微作文”这一教法后,运用农村小学可用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素材、书写真心,学生也因为“微作文”的灵活与智慧,不必兼顾结构而忽略了选材,不必斟酌着语言而忘记了主旨,不必为了满足于字数而拖延……一个个消除了写长篇作文的厌烦情绪和恐惧心理,在“农村味”中寻觅材料,在“农家乐”中尽情表达,从而在随性的文字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我相信,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想象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语言素养自然也会随之提升,而我们“微作文”创作之“微小”将不经意地成长为“微妙”。

猜你喜欢

创设作文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