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数学课堂资源 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2017-05-02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例题教材生活

赵 丽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影响下,“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师不应只是中规中矩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新时期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创造者。可以说,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对新时期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课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灵活的“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灵活运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数学教材是学生领会知识的载体。学生学习离不开教材,但教师也不能被束缚住了手脚,拘泥于教材。教材,有其特有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局限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状况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并勇敢增添,真正做到不断充实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可以综合考虑。如,从时间与空间角度,选取题材新颖、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在呈现和组织形式上,可以化静态为动态,使课堂更加灵活多彩。

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所以,教材中的例题应该是学生生活片段的缩影。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人与物和具体的情与景中理解数学。数学课堂上,有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教师要细心观察并努力挖掘,从生活中找到例题的原型,进行生活化处理,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易学乐学。

1.尝试替换例题中的现实元素。

因地制宜地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尝试对教材中提供的例题进行加工修改,当然,前提是不能改变教材中的数学系统,用新的元素和学生熟知的元素材料换掉原题中过时、生疏、离学生较为遥远的元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效的数学信息,把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搬进课堂,真正指导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城市的路标图,对于从小生活在小城市的学生来说,很有距离感,学生很难体会到图中所标的“10千米”和“23千米”大概有多远,因此,我大胆地把题里面的素材换成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学校到继和八大批发市场有10千米”“老城到新城大约有23千米”“市中区到台儿庄大约57千米”。这样,地点的更换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真实感,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再模糊了。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成功地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尝试更换书本原有例题。

不难看出,学生目前使用的新教材也在努力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努力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并不是教材中的所有范例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地更换原有例题,以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把城市的生活情境替换为农村的生活情境,把题目中出现的社区名称替换成自己居住的社区名称,会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

3.尝试合并重组例题,分解有难度的例题。

新课改提倡分层次教学,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不同的题目学生的用力程度也不应该一样。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把两个或几个例题的内容合并在一起,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而对于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的题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速度比较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消化和吸收。

对于问题的把握,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可以把难度大的例题分解开来,从内容或课时上把教学内容分散成多个例题或多加个课时来组织教学,以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些生活中的问题需要三步甚至更多步才能解答,例如,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面积的综合应用时,学生很难找到解题的思路,此时,教师如果把这样的例题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解答,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再如,二年级学生学习的“认识角”一课,课堂容量相当大,“角的比较”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操作体验,就应该划分为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4.尝试与其他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自己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和提高。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机地整合其他学科,如语文课、品社课、科学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全面,从而更加全面、和谐地发展。例如,在讲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与美术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掌握了两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图像才会更美观、准确。

5.尝试优化呈现方式。

一般说来,学生运用的教材只是以静态的文本、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数学的实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需要我们采用各种手段来展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经历过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都具有深刻而又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整合课堂资源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研究、发现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比较分数的大小”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数学生很难直接比较出“”和“”的大小,纯数字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理解起来概念很模糊,教师如果借助图形演示,这样的问题解答就容易多了。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大胆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有效。当然,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不能盲目乐观,教师应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之上,应该建立在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之上。在越来越成熟的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教教材”是传统的墨守成规,“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无不在给我们启迪: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活化教材,课堂上展示的教学内容只有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会使课堂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过程。

猜你喜欢

例题教材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漫生活?阅快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