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

2017-05-02赵风欣

世纪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大学生

赵风欣

摘要: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是来自于辅导员的品格、才能、知识等等的一种隐性权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又难以有效跟进时代的变化,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培养,将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是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非权力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2-0061-03

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6.12.025

非权力影响力,指由领导者本人的品格、才能、知识、经验而对被领导者产生的影响力。作为一种内在权力,非权力影响力并非依靠制度、行政命令等发生作用,但却因领导者的品格等因素形成持久的影响。从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来讲,辅导员既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者,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将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的应有之义。

一、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

网络传播信息的实效性,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使得信息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为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塑造大学生开放、进取的价值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自由”价值观赢得人心的网络往往更具有煽动性。网络在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利益诉求表达场所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网络推手”,使得微小的事件被放大为具有轰动效应的舆论事件,使得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与此同时,西方的不良文化思潮、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通过网络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致使社会价值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被日益分解、重组,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倾销”,瓦解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消解着高校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移与冲突。

相比较而言,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内容上经过精心筛选,宣扬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内容,突出特点是信息的教育性、可控性。但在网络化时代,各种观点、信息以网络为载体影响大学生,其特点是复杂性、不可控性。各种各样的不当言论、行为乃至群体l生事件,无不“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巩固中的大学生而言,因求知于网络而更加真假难辨,往往陷入人云亦云。

(二)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方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这一过程既包括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又包括以党团活动等为核心的实践平台。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是否有效,关系到大学生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能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从目前来讲,高校思政教育的宏大叙事未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诉求中,未能“从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解释”,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同时,网络视阈下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还难以根据形势要求做出相应调整,突出表现在思政教育的方式仍缺乏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陷入到灌输说教的老路子上去。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手段的僵化,教育力度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往往更加依赖网络信息,高校的思政工作却显得苍白无力,这些都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从而降低了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力。

(三)大学生自身的判断力尚未成熟

作为步入成年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判断能力。面对社会现象,大学生开始独立地看世界、思考世界,这对于形成独立的价值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问题的看法也往往显得偏颇。在实际中,大学生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爱好等作出选择,甚至将庸俗文化视为时尚,无视社会的整体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即便是社会实践,也仅仅是接触到个人生存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而较少涉及深层次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等理性层次的问题,极少触及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优越的家庭生活,缺少足够的社会磨练,造成当代大学生追求安逸,不愿意去思考社会价值理念等问题,却常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困惑,难以做出正确选择。大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价值,大学生的价值观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关键还在于高校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同,重点还在于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发挥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内在逻辑

(一)榜样示范,凝聚大学生的向心力

榜樣的示范作用,是指榜样给人们提供了某种行为模式。在此行为模式下,行为主体是在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并以此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知识与水平的辅导员,一旦成为学生的榜样,将会成为大学生围绕的中心,聚人心,凝气神,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不管是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质都是对人进行“以身作则”品质的教育。以身作则,就是以榜样示范的作用取信于学生。无论是献血动员还是志愿者召集,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辅导员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同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些活动行列之中,对学生所起到的无声引导,远远胜过有声的宣传动员。辅导员的自身行为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就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效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作用。因此,辅导员应加强自身修养,学为人师,为大学生树立起榜样。

(二)人格感染,引领学生价值取向

从心理学上来讲,人格是指个体独特的、经常而又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心理面貌的总和。人格感染力则表现为一种凝聚力,是个体品格向群体品格的扩散。正如马克思在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时不受到其所在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关系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实践。当辅导员能够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施加影响时,学生必然从心理、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共鸣,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辅导员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行为处事的方式、积极进取的精神等等。在辅导员的诸多人格表现之中,又以“德”为先。蔡元培将德育视为“完全人格之本”,“德”乃产生感染力之“源”。辅导员作为学生眼中的“公众人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表现出坚定的信仰,能够将基本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高尚的道德必然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影响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潜移默化,持久影响学生的价值规范

“潜移暗化,自然似之”。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塑造大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更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方向之一。从辅导员的职业守则来讲,辅导员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这一工作目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辅导员发挥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正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的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归根结底在于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从而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实践。从教育的方式来讲,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特点,采取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尤其对于有个性的一代大学生而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否定”权力,“否定”权威。因此,强制性的教育难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化学生,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而辅导员利用非权力影响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以良师益友的身份,用自己的言行和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必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到学生的为人处世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基本价值规范。

三、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工作理念,树立自觉意识是发挥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前提

树立非权力运用意识,意味着辅导员要从权力影响力的适应性中走出来,主动运用非权力影响力开展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自觉认同、接受这一话语体系并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准则。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识别非权力影响力资源,强化教育性的工作理念,有助于在“无声”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运用非权力影响力的自觉意识,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

作为思政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与学生广泛沟通、交流,辅导员的言行、工作理念都可能是大学生心目中的“标杆”,对大学生的行为处事起着示范作用。那么,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作为潜在的思政教育资源,应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这种资源能否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激发辅导员的内生动力,建立在辅导员自觉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来讲,非权力影响力并非是刻意表现或者是局限于特定语境的运用,而是在自觉运用的基础上不自觉的表现出来,体现在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之中。因此,辅导员应认真研究变化了的工作对象,进一步感悟和了解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运用。

(二)明确角色定位,注重自身素养是发挥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保障

首先,辅导员对自身所从事的岗位要有明确的认识。从辅导员的职业内涵来讲,辅导员集教育、管理、服务、科研等工作于一身,是一项政策性、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诸多职业能力要求之中,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所有的工作开展都要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辅導员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应注重自身形象对大学生的感染性作用。促进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的有效路径,还在于辅导员的自我认知,能够将辅导员岗位视为一种职业来对待,从而按照职业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其次,辅导员要做学习型辅导员,为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提供保障。增强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加强对学生的感召力,是建立在辅导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对思想政治理论等相关业务知识的掌握之上。自身水平不高,学生必然难以信服。辅导员应以严谨的态度,将学习、研究与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与感悟,能够及时、准确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辅导员在注重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加强道德修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道德是非权力影响力的核心,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注重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引领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

(三)提高工作技能,创新工作方式是发挥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关键

注重工作方法,讲究工作艺术,是提高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要,辅导员要主动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以便达到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尤其是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如果辅导员不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就会难以贴近学生,难以提高工作成效,甚至将学生推向网络“信仰”之中。当然,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对网络的领导,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主动开展网络交流,引导学生舆论,是发挥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有效方式。网络提供了各种便利的聊天工具,辅导员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在此情况下,辅导员要积极加入到学生的聊天之中,对于学生关心的话题,通过自己专业的解答,消除疑惑,揭露谣言,避免交流偏离正轨渠道。但在此过程中,除此,辅导员应发表、转发积极向上的内容,让学生从这些信息中感受到辅导员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