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017-04-29陈晓丽
陈晓丽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建立并且得到有效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着金融的抑制与金融排斥现象,这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新型 农村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 可持续发展 策略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着金融的抑制与金融排斥现象,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变革的过程中仍然受到强烈的内外动力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处于变革之中,而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与较好的结果。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效果来看,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且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农村金融体系的多层次以及高效的、合理的竞争局面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在十年前的农村金融改革之中,新一轮的金融改革使传统的农村金融模式得到了有效的突破,新一轮金融所强调的增量元素嵌入的方式,可以有效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优化农村金融的供给模式,提升农村金融的市场效率,并逐渐实现完整体系的农村金融功能体系、监管制度等等。随着我国银监会所提出的要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试点方案推行,使得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在贷款出资方面的金融机构不断应用而生,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担负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成败的重任与使命,而且它还是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健康发展,进一步够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就有500多家,近400家的村镇银行贷款机构以及互助社。从地区的分配来看,东部地区占了两百家以上,中西部地区各占150家左右,而这些金融机构已经发放的贷款额超过了一些小企业,它们总体的运作情况较为平稳,存款额已经达到750多亿,实现利润将近十亿元。因此,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开拓了农村金融市场,而且建立了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的竞争模式,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大环境下的主力军。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新型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村镇银行为代表,它更加贴近三农,并且在经营模式上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具有灵活性、明确的市场定位,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对农村经济的供给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降低农村信贷中的一些束缚。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农村新型的金融机构已经呈现出较强的势头和蓬勃发展的势态,然而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首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市场定位与政策要求有所偏离。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村镇银行所建设的地区来看,很多村镇银行都选择了在各省的直辖市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市县区域建设。而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偏远的地区,对金融服务需求较迫切的地区来说,金融机构所服务的面不够。显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设置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的收益,而对经济发展落后、偏远的地区缺少相应的投入。因此,从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来说,对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偏远的农村覆盖面积远远不夠,不能满足这些地区金融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这些已经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他们主要将经营的业务放在了对中型企业的贷款上面,而对一些贫困的农户迫切需求的金融却关注不足,使得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完全脱离了农民的需要,背离了当初制度的要求和目标。
其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方面实力较差,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与金融环境的建设都不够完善。由于受到政策与制度的影响,使得农村新型的金融机构在经营环境以及社会认可方面较低,再加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实力方面普遍较弱,使得该机构在融资运行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的业务都无法开展,并且存在对冲的风险,使得经营的效率较低。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所注册的村镇银行,虽然注册的资金为几百万,然而这些机构吸储能力低,无法开展大规模的业务,并且抗风险的能力低。虽然我国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出台了很多的鼓励激励政策,比如定向的免税或者专项补贴等方式,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实际的运行状况在全国各地不一样,很多地区在村镇银行机构方面未能够享受到国家政策的补贴与扶持,再加上农村在金融体制与金融法律、信用环境等方面相对落后,不够完善,这影响了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再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上存在较大风险,对风险的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普遍的规模较小,而且资金实力较弱,因此对于一些风险,尤其是较大的流动性存在隐患,使得业务开展不仅受到限制,而且受到很大的风险。同时,由于农村的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运行环境,尤其是在担保与抵押方面,使得农村新型的金融信贷业务占的比重较高,但是经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较弱,贷款的风险与难度系数很大。除此之外,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制度不够完善,对风险的识别与监控技术较为落后,对风险的预防与处理能力较差,使得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防控风险方面需要加大改进力度。
最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缺乏高端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缺乏人才,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产品开发与服务方式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单一。从农村金融机构整体发展来看,很多高素质的人才都选择了留在大城市,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与技术水平都比较匮乏,很多人员都缺乏金融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都是临时培训的临时员工,对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全面的意识,在服务模式上面采取传统的服务模式,没有发挥出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没有建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因此,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各种业务的开展与创新方面不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策略
第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招聘专业的高端人才,合理优化人才结构。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该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使得高端人才较为紧缺,必须重视招聘高端人才,合理优化人才结构。比如,完善人才的管理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制定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通过培养现有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在金融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水平,让从业人员既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还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第二,完善和优化当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财政的补贴以及各种惠农政策。通过对农村的金融机构的补偿,让其在较为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可持续发展。比如,改善当前的村镇银行经营条件;实现与大的金融机构在数据库方面的信息对接;提高村镇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的质量与效率。同时,针对不同的地区应该予以不同的支持,对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应该给予财政的倾斜,引导金融资金有价值的流动。
第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完善管理监督的体系,进一步加强抗风险能力。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要建立和健全金融机构在决策、执行以及监督上的体系,在股东、监事会以及董事会之间要形成有效的制约关系,并且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机构的决策效率。除此之外,要根据金融机构自身的规模来建立能够最大化管理机构的模式,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从而保证机构能够安全的运行。尤其是对风险的管理控制,应该建立相关的防控风险部门,及时的预防识别风险,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温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03).
[2]葛永波,周倬君,马云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透视[J].农业经济问题. 2011(12).
[3]姜苏航,谭中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J]. 金融经济. 2016(10).
[4]邓先骐,殷蕾蕾.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J].未来与发展.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