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评价

2017-04-28张政邱力生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供给国家

张政,邱力生,2

(1.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评价

张政1,邱力生1,2

(1.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在经历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多个国家都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希望刺激经济的复苏,然而,这些政策的作用并没有立竿见影。201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称全球经济仍处于并将继续处于不均衡的复苏状态。2016年10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称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放缓,甚至在未来的一年内仍无望恢复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前。基于此,我国学术界认为应该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希望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期缩短做出贡献。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在2015年提出的解决长期供需不均衡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而提出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对营造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形象、促进对外投资的增长、缓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下行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现状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特点

1.国际政治环境特征

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政治环境整体较为稳定,因为中国政府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上各个国家平等友好地开展外交关系。同时,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负责任的大国角色,加上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援助,对各种破坏地区稳定行为的坚决反对,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同,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供给侧改革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国周边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例如,即便是中菲关系有所缓和,但2016年12月25日,菲律宾《马尼拉日报》对有关南海态度问题进行了负面报道,菲律宾海警意欲恢复在黄岩岛的巡逻,都充分说明我国周边依然存在一些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加以考虑。

2.国际经济环境特征

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经济仍然处于缓慢的复苏阶段,经济复苏呈现国家间地域性不均衡。如日本、美国这种原本具有合作关系的国家之间,因为面临的宏观环境不同,各自采取的宏观调控及汇率政策等不同,彼此合作变数增大。例如,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都愿意增加黄金储备,但由于2016年12月7日美国加息预期持续升温、欧洲央行对利率的决议不确定,导致亚洲市场盘中黄金小幅下滑,虽然日元受到影响较小,但人民币汇率下滑严重,这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只会从自身角度出发,不会顾及其他国家实际要求。此外,2017年年初国际金融协会公布2016年全球债务杠杆率的数据,这一数字高达325%,可见全球货币宽松程度之高,这就导致全球经济存在产生另外一次金融危机的风险,这一点从美欧经济走弱,但美、日、英、法、巴西、俄罗斯等国的外围股市走强的现象中可见一斑。综上所述,在研究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经济环境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对外投资可能产生的风险。

3.现有研究成果总结

国内外学者对于对外投资的政治经济环境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出于我国供给侧改革下的研究却比较鲜见,归结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Ehizuelen Michael Mitchell Omoruyi,Huang Meibo(2016)探讨了对外投资经济环境的重要性,指出不同的经济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对外投资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Eric C.Y.Ng,Ning Feng(2016)说明对外投资的风险比较高,因为对外投资政治经济环境通常都是瞬息万变的,具有不确定性,这与前述的研究成果相呼应。张天桂、盛垒等(2016)对2016年世界经济进行分析与展望,认为世界经济处于分化复苏中,出现了经济的新引擎、新风险、新常态,需要在探讨对外投资的经济环境中加以考虑[1]。胡鞍钢、周绍杰等(2016)说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发展对外投资活动,首先需要具备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对外投资的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创造对外投资价值[2]。这些研究成果多数印证了对外投资的政治经济环境对对外投资的结果影响显著,所以在供给侧改革下探讨我国对外投资的政治经济环境问题非常必要。

(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评价

笔者认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从政治环境角度看,大多数国家与我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持;对于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国家则可以较少投资或者避免投资,从而有效规避对外投资的政治环境风险。从经济环境角度看,多数国家的经济比较低迷,大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家的虚拟经济如股票市场的发展,凌驾于实体经济发展之上,因此这些国家正是需要在实体经济中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关键时候,多数会欢迎我国的投资[3],而且在经济低谷进行投资本身就占据后发优势,当经济回暖的时候可以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综上所述,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整体上有利于我国在供给侧改革下发展对外投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供给侧改革前后我国对外投资协定的对比

(1)供给侧改革前后投资协定的类型

所谓投资协定主要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友好协商,达成的用以保护对手方在本国投资的条约。按照投资协定的参与者数量划分,投资协定主要可以分为双边投资协定和多边投资协定两种类型。其中,双边投资协定是指签订投资协定的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我国对外投资的双边投资协定则是指中国与另外一个国家签订的用以保护彼此国际投资的条约;多边投资协定是指签订投资协定的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同国家或地区,我国对外投资的多边投资协定是指中国与另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共同签署的、用以保护所有参与签订投资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投资的条约。

在供给侧改革之前,我国签订的对外投资协定主要是双边投资协定,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签订的对外投资协定多达104个,现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列入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在与他国签订对外投资协定之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协商时间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而后才能够签订投资协定;投资协定签订以后有的是当月生效,有的则要几年以后生效。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签订每一个对外投资协定的时候,都要重复经历一遍协商协定内容——签订投资协定——投资协定生效的过程,属于无效率状态。

(2)供给侧改革前后对外投资协定的对比

供给侧改革之前,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投资往来几乎都是采用双边投资协议的形式达成的,也就是说我国分别与每个想要作为国际投资对象的国家或地区订立投资协议。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面对面地了解对方对投资产业等方面的深层次需求,并拟定有针对性的投资保护条款,在满足对方需求的前提下,从而快速地达成协定。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每个国家的谈判都是从头开始的,虽然单个来看所用时间比较短,但是如果将达成协定的各个国家所用时间加总起来算的话,所用时间并不少,而且需要反复强调自己的基本立场和投资保护政策等,形成没有建设性的重复。通过表1可知,中韩投资协定从2012年开始谈判,到2015年才达成协定条款;中澳投资协定从2005年开始谈判,到2015年才正式签署协定,这期间从2012年到2015年之间的部分时间是重合的,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参与进来,且中韩、中澳的投资协定所用时间之和为13年,时间并不短。

表1 供给侧改革前我国对外投资协定案例节选

供给侧改革之后,我国出台了税收方面的新政策,具体内容见表2。税收新政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升级,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多边贸易协议的进程,对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多边贸易格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4]。例如,2016年1月1日开始,我国调整了部分进出口关税,使得我国与冰岛、瑞士、哥斯达黎加、秘鲁、新西兰自贸协定以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等7个协定内涵进行了升级,协定的实施条件更加成熟稳固,详见表3。此外,2015年年底,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与“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都签署了自贸区协定,与5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双边投资协定的升级、对多边投资协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供给侧改革前后外部投资环境国别分析

无论在怎样的政策背景下,我国的对外投资政治经济环境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详见表3中的序号1—5,对外投资的规模和项目内容等也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作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俄罗斯,始终声援我国实施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对于“一带一路”这种明显利好的政策更加支持,与我国继续签订双边投资协定,扩大我国的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作为以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等经济体,则对我国实行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批评声音较多,认为我国是通过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政策,将我国面临的困境转嫁到与我国签订投资协定的国家、或者希望与我国签订投资协定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的政治经济环境。

表2 2016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税收政策

表3 7个升级协定的内容一览表

二、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大国崛起的恐慌成为对外投资政治经济环境的阻力

我国当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一大贸易国,在这样的实力下,我国实行供给侧改革,弥补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未来的发展更进一步是毋庸置疑的,大国再度崛起势必成为现实。这样的背景下,虽然我国希望通过供给侧改革,配合一系列政策,如“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的实施,促进国际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仍然有一些国家如日本因为种种原因等,忌惮中国的崛起,甚至通过各种低劣手段,影响我国对外投资进程。因此,大国崛起的恐慌成为我国供给侧改革下对外投资的政治经济环境的现实阻力。

(二)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对外投资的稳定性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的稳定性,是我国对外投资面临的政治环境问题之一。如南海问题。在南海问题上,在美国的怂勇和技持下,2016年以来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不断挑起事端,影响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由此可见,政治局势是关系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政治环境因素。如果政治局势对我国而言是稳定的、有利的,则可以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甚至增加我国对外投资的范畴(向热点地区进行投资);如果政治局势对我国而言是不稳定的、有争端的,则不仅会影响我国对争端国的投资、对热点地区的投资,还会影响我国与其他处于观望态度的国家的投资。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对外投资的稳定性。

(三)国际经济秩序变化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

国际经济秩序变化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是我国对外投资面临的经济环境问题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不愿意丧失其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2008年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复苏经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其他国家的外汇贬值,从而减少了美国偿还债务的负担。因此,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美国并不愿意改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因为一旦国际经济秩序发生变化,就意味着再发生像200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美国即便采取相同的政策,也不一定能够取得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相同的政策效果,因此,我国对外投资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充斥着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声音。

(四)合作双方的文化不同可能导致对外投资环境恶化

具体而言,在供给侧改革下无论我国与其他国家达成的投资协定是双边投资协定还是多边投资协定还是多边投资协定,都需要对投资协定的践行,也就是我国对外投资的载体——跨国公司来实现协定的内容。但是,毕竟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都会对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很容易上升到政治层面,使得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环境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我国对外投资载体——跨国企业的投资成败[5]。

三、我国对外投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应对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具体应对策略,主要包括:通过有效经济政策加强国际对我国对外投资的认可(创新无息贷款与无偿援助的提供方式、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拓展亚投行的影响范围)、维持对外投资的稳定性、营造兼顾既得利益者的政治经济环境、促进投资协定双方的政治文化融合[6-9]。

(一)通过有效经济政策加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对外投资的认可

面对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笔者认为我们唯有通过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使得已经合作的各国真正得到实惠,让还在观望的各国能够认可我国的对外发展战略,从而为我国对外投资打下良好基础。

1.创新无息贷款与无偿援助的提供方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对友邦国家实行无息贷款与无偿援助,因为我国的立国理念是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对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都会提供一定额度或者特定用途的无息贷款,提供一定数量物资和资金的无偿援助,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免除提供援助的偿还[10]。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在提出并且践行“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系列经济政策之后,就要求我们在提供无息贷款和无偿援助的时候,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创新,让它符合中国国家利益,跟上当前我国国家战略。我国牵头组建亚投行的时候,最先支持我们的都是我国曾经提供援助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扩大这些国家的无息贷款与无偿援助项目方面可以做出有利的安排。例如,向对方输送部分急需却关系国家命脉、不愿接受外来投资的无偿援助项目,承诺并且践行将这些项目在合适的时候转为对方国家自营,等等。创新援助方式可以减少国际社会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外向战略的政治阻力和经济环境阻力。

2.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该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我国供给侧改革目标。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2016年,习近平主席进行了五次出访,核心就是铺设“一带一路”。这五次出访包括出访中东、两次出访中东欧、出访亚洲和出访拉美。这五次出访中,通过一系列谅解备忘录、战略合作合同、技术文件的签署,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各国谋求共同发展的愿望,详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下一步行动就是加大开放力度,尽可能地实现对外投资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让处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国家清楚地看到我国对外政策着力点,大大节省了对外投资的时间成本;也通过这种方式,提前打开了“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对我国对外投资的接纳路径,对消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阻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拓展亚投行的影响范围

在组建亚投行的过程中,我国受到的质疑绝不亚于实行“一带一路”战略,所以,亚投行的成功组建是一个政治形象打造的胜利,也是我国突破获得利益国家政治经济压制的胜利,加之亚投行强大的经济支持,也有利于减轻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我国的阻力。2017年1月14日,美国媒体Fprbes网站发文指出,中国建立亚投行的一周年是成功的一周年,亚投行没有想象中可怕,亚投行的投资项目大多与国际机构合作,批准的包括孟加拉国的1.65亿美元配电系统升级扩建工程,印尼的2.165亿美元全国棚户区改造项目,塔吉克斯坦2700万美元的杜尚别市边境公路改造工程项目以及巴基斯坦的1亿美元国家高速公路分段项目等在内的9个项目,共计17亿美元的贷款都是十分谨慎的。借此,我国可以通过进一步拓展亚投行的影响范围,借助外部的作用,使我国对外投资遇到的政治经济阻力弱化。

(二)维持对外投资的稳定性

在对待局部地区出现的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稳定性的问题时,我国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维持对外投资的稳定性,不要因为存在争端,而失去与其他国家建立对外投资往来关系的机会。可以积极争取争端国家以外的国家,并与这些国家建立深化合作的战略协议,通过发表联合声明,借助媒体舆论表明我国不会因为局部争端问题,影响到任何已经建立的对外投资关系的立场,为我国供给侧改革下对外投资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投身解决问题的行列,通过驻争端国家使馆等渠道,主动了解对方在争端上的看法,表明我国希望和平解决各种争端的愿望,以及共同谋求经济发展的政治立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的现实问题。

表4 5次出访成果一览表

(三)营造兼顾既得利益者的政治经济环境

在对待国际经济环境变动可能影响既得利益者的问题时,我国需要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制定出尽可能兼顾既得利益者的对外发展策略。首先,既得利益者对我国对外投资可能引起的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存在不同看法,双方应求同存异,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国对外投资策略。其次,通过与既得利益者进行投资保护协定的签署,为我国供给侧改革下的对外投资谋求稳固制度环境,如有可能可使既得利益者与我国建立或者升级对外投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等。以上种种是建立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实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更多是限制中国对外的政治经济影响。因此,我们在与其加强合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各种斗争的准备,做大做强自身才能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未雨绸缪、减少阻力。

(四)促进投资协定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融合

面对投资协定双方文化不同导致的对外投资政治经济环境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积极促进投资协定双方的政治文化融合。具体做法是:通过多方了解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并制定相应的加强双方对外经济合作的措施,以求同存异的合作态度,在共同认可的领域达成共识,并形成最终的投资协定;在无法达成共识的领域则留待以后再行合作。例如,表3所述内容可以表明,我国在与任何一个国家签署投资协定之初,都没有达成百分之百免关税的协定,甚至有些投资协定签署之后既定关税也高达20%,因为总有一些产业是我们彼此需要给本国企业保护的部分,或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但是并不影响我们最终达成投资协定。在后续的发展中,我国与已经达成投资协定的国家进行不断磋商,形成了降低关税的新举措,使得我国对外投资格局不断升级,这一过程相对于表1所述的投资协定的初始磋商到签署协定再到执行的时间而言是非常短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与协定国进行了对外投资合作,彼此了解对方政治经济文化,能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在协定的领域里创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四、小结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政治环境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投资协定看,已经充分体现了促进双边投资协定向多边投资协定转变的趋势,这促进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从外部投资环境国别分析方面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支持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并愿与我国保持对外投资的良好关系。但是,在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政治环境依然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大国崛起的恐慌成为对外投资环境的阻力、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对外投资的稳定性、国际经济秩序变化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合作双方的文化不同可能导致对外投资环境恶化。笔者认为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分别是:通过实际经济政策加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对外投资的认可(创新无息贷款与无偿援助的提供方式、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拓展亚投行的影响范围)、维持对外投资的稳定性、营造兼顾既得利益者的政治经济环境、促进投资协定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融合。

[1]张天桂,盛垒,薛安伟,等.分化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引擎、新风险、新常态——2016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16,35(1):3—27+ 135.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2):17—22+195.

[3]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7(3):3—7.

[4]李凯杰.供给侧改革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J].经济学家,2016,28(4):96—102.

[5]王元地,杨雪,胡园园,李艳佳.“供给侧改革”解读及其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实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48—59.

[6]陈建奇,张原.中国宏观经济艰难筑底供给侧改革释放新动力——2016年开放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国际贸易,2016,35(4):8—13.

[7]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32(3):1—24.

[8]邱斌,周勤,刘修岩,陈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6,62(5):188—192.

[9]刘建丽.供给侧改革与内涵式企业国际化[J].经济管理,2016,38(10):14—24.

[10]秦大磊.供给侧改革模式与财税政策实施效应的国际借鉴[J].税务研究,2016,32(9):56—62.

责任编辑::凌澜

2017-01-20

教育部青年项目(11XJJC820002)

1.张政,男,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邱力生,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制度与组织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供给国家
特拉斯辞职,但英国的政治经济乱象还在继续
历史和哲学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涵
中国政治经济模式及其未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