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汉公园视域中师范生志愿服务的形式拓展

2017-04-27陈双悦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师范类志愿志愿者

陈双悦 宋 荣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论武汉公园视域中师范生志愿服务的形式拓展

陈双悦 宋 荣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以武汉市28所公园为例,探索公共空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的拓展。一方面,从基本的概念分析出发,对当代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结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园志愿服务团队已经开展的服务,通过对武汉市28所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得出数据,从而进一步对武汉市的公园公共空间背景下的志愿服务形式创新进行了整合与探索。

公园;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学术志愿者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此,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学生们运用自己特有的优势为我国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弘扬我国优秀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师范类志愿者,志愿服务机制欠缺、途径少等问题,制约着师范类高校形成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道路。笔者及其志愿服务团队在实地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现,武汉市28所公园中部分公园缺乏志愿服务机制,且公园自身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力有限。本文将从志愿者与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的拓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逻辑起点:基本概念辨析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公园的身影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都有出现,对于生活于喧闹城市中的人们来说,公园无疑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与城市化一样,公园所承载的,是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传承功能,它能带给人类的除了欢愉,更是一座城市、一个民族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志愿者”与“志愿服务”

“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意愿”,指的就是以自愿为前提,在不计报酬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才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或为社会上的其他个人和事业单位的发展)而提供服务的人员。志愿行为是指行为者自愿将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等可自由支配的资源,在不求物质回报的前提下,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去提高社会福利,促使社会进步,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分配[1]。

在志愿服务分类上,第一种是从志愿服务的形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专项性的志愿服务、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宗教性的志愿服务、社区性的志愿服务;第二种是按照志愿服务的发起方式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基层发动的志愿服务、上层组织发动的志愿服务(较为典型的是青年志愿者/组织)。但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主要是一些专项性的、以群体为单位开展的较为低端的志愿服务,除了部分专业性的志愿服务以外,多数服务都面向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敬老院、孤儿院、残疾人群体以及农民工子女等)。虽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从志愿服务体系中志愿者的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内部存在的服务形式和对象较为单一、志愿服务缺乏创新等问题。多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发挥,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都相似。

(二)“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园”

“公共空间”(public place或public space)又称“公共场所”、“公众场所”,指的是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公共使用的室内或室外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居住区户外场地和政府机关、学校、图书馆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和“城市”这个复杂体联系在一起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它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既要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又要体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问题等。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角度来看,“城市公共空间”指城市内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共同使用的开放性空间场所。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绿地、商业街等,并在功能和形式上遵循相同原则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两大部分[3]。

“公园”一词,在我国历史上存在已久,即公共园林,是公开的、共享的、可进入游览休憩的园林。兰亭是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公园,六朝寺庙园林是我国史上第一次出现寺庙公园[4]。在现代,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修建并经营的作为自然观赏区以及公众休息游玩区的公共区域。“公园文化”作为城市化中一道充满自然气息的风景,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公园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是公园的基础设施、景观文化的建设,满足最基本的观光需求;另一方面是公园的人文建设,这主要体现在公园自身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积累,所体现的更多是来自于“人类精神”层面的价值。

二、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存在的问题

结合其他类属高校的特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组织性[5]、规范性。笔者结合已进行的调查与研究,归纳出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服务对象不明确,参与度不高,许多师范类院校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没能建成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未能从根本上将“师范生技能”发挥出来;(二)学术研究不深入,专业性不高。大学生的志愿参与,许多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在师范类学校中,除了语言类专业能够参与翻译性服务之外,数学、物理、地理等专业的学生很难寻找到符合自己专业性质的志愿服务,所以就连“专业化志愿服务”都无法做到,更别说技能专业化、素养专业化了。这些瑕疵同样会影响到志愿者的施与质量和效应。[6]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专业的志愿服务培养培训,让专家、学者、专业志愿者等通过讲课辅导的方式让志愿者的服务更加专业,更贴近服务对象的内在需求,从而使志愿服务更理性,质量更高,其服务成效也更能彰显科学性,以确保他们在志愿者能够及时得到自我提高,避免技术性失误的出现[7]。

三、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拓展形式——以武汉市28所公园为例

针对上述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存在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园志愿服务团队借助“公园大课堂”公益活动的平台,进行调查并将志愿服务领域延伸到公园,在志愿服务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师范类大学生将志愿服务领域延伸到公园,意味着志愿服务的对象不仅包含了公园,还包含了处于不同社会背景的市民。对于师范生来说,这样的工作经验也必然会帮助其积累育人树人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的经验。借助“公园大课堂”公益活动的平台,笔者及其志愿团队对武汉市28所公园的公园历史、公园文化与公园特色、公园教育功能发挥状况以及市民对公园的认知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同时还对2016年1—8月间各公园所征用志愿服务团队及服务次数和人数、满意度及建议等进行了统计,得出了以下数据和分析:

(一)武汉28家公园的志愿服务情况

数据显示,2016年1—8月武汉市28所公园中有90%以上的公园总服务次数低于20次,60%以上的公园总服务人数不超过200。而参与公园志愿服务的有70%左右的是成人志愿团队,高校志愿团队只占到了12.96%,有11.11%的公园没有对外征用过志愿服务。

表1 武汉28所公园所征用的具体志愿服务团队情况

图1 武汉28所公园所征用的具体志愿服务团队情况

从数据列表中可以看出:首先,直接或间接参与武汉市公园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不多。在被调查的公园当中,所征用最多的就是各个公园相应的“市民园长团队”(据《湖北日报》2014年9月11日报道,武汉在全国率先实行“市民园长”管理制,第一批共选出28位市民园长,从管理监督公园环境、植物养护到服务态度等都是其职责范围)。其次,参与公园志愿服务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服务内容单一、形式单一。据了解,在公园所属高校志愿服务团队中,有95%以上的团队所提供的是清洁打扫、公园日常维护等类型的工作,部分公园的志愿者承担着游客指导、解答疑问的工作,如黄鹤楼公园、中山公园(特别是游乐场)。

而在各公园针对志愿服务所提的建议中,有近40%的公园希望能够引入志愿服务机制,50%的公园希望能够“扩宽志愿服务形式”,使公园能够得到更多专业性、技术性或者学术性的支撑。团队借助“公园大课堂”的平台,对武汉市部分中小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百多名家长中只有不到10%的家长认为公园真正发挥了“科普教育功能”。“公园大课堂”活动的宗旨,就是使公园文化与科普知识得到最大的传播与传承。而公园文化的传播,关键在于广泛的传播途径与方式。当一种文化以大众愿意接受的方式进入其视野时,它才能够有希望得到传播。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公园志愿服务中也需要创新志愿服务形式,以便更好地挖掘公园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资源。

(二)拓展文化性的志愿服务形式

文化部在2016年7月颁布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中提到“文化志愿者”这一概念:文化志愿者,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等,自愿、无偿为社会或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个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单位,是指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单位。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9]。文件指出,文化志愿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才能和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所以并不是光有爱心与责任感就能够成为“文化志愿者”,这样的志愿服务在人员选定上具有较大的限制性。

文化是公园的灵魂,因此公园在城市公园的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一所公园所凸显出的,不仅仅是公园个体的文化底蕴,更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笔者所在研究小组根据公园的特征,将武汉市28所公园划分为包括古迹保护型(以古遗迹的保护和传承为主题开展公园建设)、改造扩建型(一般都融合了现代气息,公园发展历史较短)、生态环保型(园内有较大面积的生态区,公园的建设基于对生态区域的保护与传承)、文化传承型(公园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底蕴,并在展示和传承该种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主题呈现型(综合自身特色,为满足游客的多样性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公园)以及科普科研型(以生态知识科普和科研为主,园内建有专业的科研场地,在园林技术的研究及提升、科普知识的传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内的六种类型。根据相关数据分类后整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 武汉公园类型

由图2可知,文化传承型与生态保护型公园所占比例最大,都是26%,在文化传承型公园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园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中山公园、首义广场、黄鹤楼公园、楚望台遗址公园等。而从公园文化特色的差异出发进行的分类,武汉公园文化可以分为如下七种类型:

图3 武汉公园文化类型

武汉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从市内公园的文化特色来看,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是我国知音文化的发祥地。在这七类公园文化类型中,传统文化型占全部公园文化类型的33%,主题文化型占20%,革命纪念文化型占20%,忠孝文化型占10%,廉政文化型占7%,知音文化型占7%,外来文化型占3%。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传统文化型,最少的是外来文化型。

鉴于此,笔者所带领的“知·行·园”志愿团队在进行活动设计中主要以各公园的特色文化为出发点,将所学的教师职业技能与公园文化传递相结合,如针对黄鹤楼而设计的“曲水流觞”活动,以经典古文的品读引入到现场的击鼓传花、曲水流觞等活动当中,将历史场景进行简单的再现,使参与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公园散发的文化气息。据了解,当代中小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较为空泛,所以针对革命纪念文化型的公园(首义广场、中山公园等)适时加入以我国历史革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邀请讲解员带领活动参与者走进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解读。

(三)拓展学术性的志愿服务形式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知·行·园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将志愿服务、课程知识和课外实践三者相结合,形成了“学术志愿者”特色的志愿服务形式。学术志愿者,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等,自愿无偿地为他人或社会提供公益性学术服务的个人。学术性志愿服务中的亮点,主要是志愿者为被服务者提供一定的学术理论支撑。知·行·园志愿服务团队所采取的方式是将大学专业课堂的知识运用到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将部分课外实践的内容融合到志愿服务当中。相比于一般的社会志愿者,学术志愿者和文化志愿者所提供的并不单单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更多的是志愿者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公园大课堂”是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主办的一项旨在充分发挥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的公益活动,具体的策划与执行工作由长江日报完成。项目的几个关键词——公园文化、科普知识、文化传递、社会公益与具体的活动策划都成为志愿团队成员的学术研究课题。公园不同于学校,没有课本没有教师,有的是资深的园林技术工人,他们终年与动植物为伴。而学术志愿者的加入,一方面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通过开展户外课堂的方式,将相应的知识点适时地传递出去。另一方面,对于学术志愿者,“学术研究”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也就是通过志愿服务得到一定的社会实践,逐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术志愿服务中,和服务对象建立起双向型的志愿服务机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获得学术研究的一系列条件,与此同时,志愿者的学研成果也能够为服务对象所用,从而使双方受益。因此与传统形式的志愿服务不同,在学术志愿服务中,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弱势群体(老弱病残),而是面向广大的武汉市市民。在志愿服务形式上,学术志愿服务所提供的不再是类似于打扫清洁以及游人引导之类的工作,而更侧重于以“公园”为主体的相关学术研究。因此,知·行·园志愿服务团队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寻找相应的学术点,带着问题进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

由于团队成员主要是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所以更侧重于各因素在“育人”方面的调查研究。一是志愿服务对师范类大学生起到能动性作用。被调查的自愿参与志愿服务的师范生中,有90%以上的人想借志愿服务提升自己的胆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以及扩充人脉圈。剩下的人中,部分想得到足够的志愿服务时间,少部分人只是想打发空余时间。由于教学技能对表达交流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有较高要求,所以,志愿服务对广大的师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锻炼自我的好途径。师范生脱离学校的保护,必须独立地应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在得与失中积累经验。

二是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社会德育与价值传递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道德”越来越成为一个“口头性”的话题。网络购物与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减少了人们的出行率,人们看世界的方式不再是“身临其境”而是“透过屏幕”。数量庞大的网民借助微博、微信、QQ等传播着所谓的“爱国信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缺乏的正是实际的行动者。而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而志愿服务所传递的,正是一种“无私、服务社会、心系祖国”的精神价值,所以比起社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更能在服务中引起社会的共鸣,在价值传递和榜样引导上更显优势。

三是公园文化对市民的实际性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公园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只是一个休闲场所,而对公园文化的关注度,其实并没有达到园方所期待的那种高度。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由于民众的公园文化意识不高,二是公园建设中缺乏文化传递的相关机制。文化最终借助物质为载体进行传播,而公园本身在建设中就忽视这一问题,使得民众对公园文化的了解与学习“无从下手”。可公园的作用,却不能也不应该只停留于“娱乐”上。当今时代,城市中的孩子不知道每日吃的米饭水果来自何处,不知道地球上能跑能跳的除了人类还有千千万万的动物,更不知道地球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必不可少地要承担起在科普教育上的育人功能。

在为武汉市28家公园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知·行·园”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分别以公园文化、公园教育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等为出发点,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使师范类大学生能够合理提供志愿服务,在资源的整合当中实现知识的储备与自我能力的提升。

结语

要充分发挥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除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也需要大学生志愿组织及时适应时代要求做出调整。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所承担的,除了简单的体力支持,更多的是青年一代的奉献精神的传递、知识的传递。从志愿服务的形式来说,注重多元化,完善服务形式并建立长期持续性的、针对性的服务是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从志愿服务中双方的关系来看,努力形成以双向志愿服务为主的互助机制,也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坚持志愿服务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创新犹如一潭活水,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的气息。拥有极高创新力的大学生群体,在开辟志愿服务方式新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1]鞠彬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2]梁绿琦,穆青.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形式[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2):17—19.

[3]吴志强,李德华,等.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陈益益.中国古代的公园 [EB/OL].(2015—05—15)[2016—10—26].http://www.urbanchina.org/n/2015/0515/ c369537-27006695.html.

[5]韩雪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6]许朝军.志愿服务更需“专业化发展”[EB/OL].(2015—12—02)[2016—10—26].http://www.wenming.cn/wmpl_pd/ yczl/201512/t20151202_2993381.shtml.

[7]王泓,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8):48—50.

[8]何艳.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3):294—295.

[9]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Z].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2008.

(责任编辑:张 锐)

Investigation of the Extens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Form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View of Parks in Wuhan

CHEN Shuang-yue,SONG Rong
(Institution of Philosoph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

28 parks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explore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contextof the expansion of university volunteers’service.On the one hand,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cept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s and problems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of the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On the other hand,combined with the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volunteer service team from the school of Marxism 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med Zhixingyuan,some investigations of 28 parks in Wuhan have been done to support this survey.The team has integrated and explored the forms of volunteer service innovation in the park's public space context in Wuhan.

park;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voluntary service form;academic volunteers

G641

A

1008—7427(2017)02—0055—05

2016—10—2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西方神经科学中的二元论研究”(15BZX080)。

陈双悦(1996—),女,云南曲靖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师范类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