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省制造业转型路径创新研究

2017-04-27刘冬康娜娜梁彦

时代金融 2016年35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制造业一带一路

刘冬+康娜娜+梁彦

【摘要】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陕西省制造业面临的问题,结合“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提出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针对陕西省目前制造业所存在的问题及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制造业 转型升级

一、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增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洽谈的机会,合作,利用周边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原材料,同时把资源主导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至发展相对落后的周边国家,使制造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实现全球分工合作,大大提高其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陕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应当为大西北和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提供大量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在制造业领域,陕西省的重卡、输变电压设备、石油机械等与中亚地区有很好的合作空间,在此领域国家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积极协调贸易国际化的物流系统,海关通关系统,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有效的共识,签署相关的贸易,物流,投资及运输协议,确保陕西省制造业产品能够大规模走出去。[1]

对于陕西省来说,其制造业的输出品要想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化要求,以较高的性价比走向中亚市场,就必须抓住“一带一路”的建设高潮给其制造业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进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输出更多符合国际化标准同时价格便宜的产品,在提高陕西省制造业产品的知名度的同时,产能得到释放,经济得到很好地发展。从长远看,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制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及中国制造产品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陕西省制造业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应对措施,克服了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不断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实现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高。[2]但制造业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陕西作为能源和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原煤产量位列全国第三,天然原油产量位居第二,天然气产量位居第一,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然而,其产品多位于产业链低端,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发展缓慢。近年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带动整体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是,陕西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企业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都相对有限,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慢,对工业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限。

3.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根据国际通用的经验,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在同类企业中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据统计,陕西省制造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平均只占销售收入的0.98%,远远地低于5%的水平,另外,对于一些核心的技术和重要的生产设备还主要依赖于国外引进。此外,与其他省市相比,陕西省制造业在技术设备和产品上都比较落后,同时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研发设计水平较低同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创新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陕西省制造业要满足“一带一路”的要求,实现持续高速发展,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高新技术欠缺限制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环保的要求加大,这无疑成为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多样的的需要。此外,我国出口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以及与国际制造企业的竞争加剧同样也阻碍了陕西省制造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基于此,要使陕西省制造业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对其提出的要求其转型升级的路径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现制造业企业间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技术,通过实施固定资产更新补贴计划,增加技术改造贴息贷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跃升、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跃升。[3]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通过集成创新突破行业先进技术,突破关键部件外资掌控壁垒与限制,从“生产车间”变身“企业总部”,实现整体转型升级。联盟收购先进技术,通过战略联盟获取技术、品牌、管理、服务等战略性资源,获取战略性资产,实现产业集群内制造业企业整体的转型升级。

2.基于精细化管理,从成本的角度出发,推进陕西省传统制造业管理创新。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消除企业内资源的浪费,推动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向节能化、绿色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以信息化来推动制造业产品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推进制造业产品电子化销售渠道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改善企业管理层的组织结构,采取股权激励等一些激励模式,提升陕西省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构建全球的物流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3.优化陕西省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及政策环境。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首先要依托以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为首的高等院校及一些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所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以满足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人才要求。其次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放眼国际,适当引进国际制造业专业一流的学校的毕业生,为技术研发增添新的活力。

4.搭乘“工业4.0”的便车,更好地创新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4.0”是一智能互联系统为主,将陆续被看成是互联网全面进入生产制造系统的重要切入点,其将特色化、个性化需求的数据采集起来,进而产生一个大数据库,而互联网能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将大数据进行传送,智能制造系统再按照这些特色化、个性化的要求,加工出相应产品。陕西省制造业可以利用“工业4.0”现代化的生产制造方式把作为劳动力的人从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从事新的研发和创造工作中去其他价值创新的任务中去。以此来克服传统制造业高人力资源成本的缺陷,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强陕西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对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提高陕西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共享。开展制造业企业多方的合作与交流,整合其中的创新资源,实现企业间技术的共享及资源优势的互补,共同出资设立科技含量高的研发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与以交通大学为首的众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搭建高级别的科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充分转化。同时选拔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制造业企业人员,把制造优势和科技优势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制造业竞争优势来促进陕西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着力提高陕西制造业的市场份额,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换代。一方面,围绕制造业优势企业发展与其配套的企业,从而延伸优势制造业的产业链。同时,鼓励一些落后的企业与这些优势企业进行兼并,以合理整合资源,扩大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把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融合来打造陕西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领先优势。

3.引进先进的制造业项目,开拓陕西省制造业的新市场。在陕西省开拓新的制造业领域,从其他省份及国外其他地方的国家引进一批具有先进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同时具备在陕西省发展可行条件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在陕西省这篇土地上生根发芽;创新制造业产品的用途机器在新的淋浴的发展,探索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推动发展的新路径。

4.与周边地区及国家制造业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更好地促进产能转移。构建完善的物流运送体系以降低制造业产品的运送成本,积极与之间,海关等等部门合作,在陕西省周边及“一带一路”西部重要节点成是设立物流存储仓库,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展制造业产品的国际化销售。同时,引导陕西省的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特色制造业走出陕西,在周边地区及国家投资设厂,扩大陕西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5.积极深化改革,完善投资政策,支持陕西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政府应通过主导制造业带动特色制造业,以把特色制造业打造成主导制造业来深化制造业改革,重新焕发陕西省制造业的活力。另外政府需要多成立一些服务于制造业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投资银行或金融机构,为陕西省制造业提供方便的融资环境,支持其向更好、更高、更强的层次发展。

6.改革制造业领域的财税制度,更好地服务其转型升级。政府应给予陕西省制造业企业适度宽松合理的财税政策,充分利用结构性减税引导制造业企业产品的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制造业从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这样的制造方式向绿色低碳制造方式转变,从传统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型的优势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另一方面,基于“一带一路”下,进一步完善制造业的出口退税制度,鼓励制造业的国际化交易,引进投资和陕西省对外投资的一系列政策,同时加大对高等院校科技研发的投入,以从多维度来促进和服务陕西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宝通.四大战略助力陕西融入“一带一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04月17日第05版).

[2]李宁,姜铸.陕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東纺织经济.2013.6(15-16).

[3]李华生,董现荣.拓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J]群众.2013.6(28-29).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制造业一带一路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