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社会影响下的学生消费观的现状及对策

2017-04-27蒋甜雨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影响消费心理

蒋甜雨

摘要:学校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们,正经历着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而消费观与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着消费观的方向,消费观又影响着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为了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就其社会的各种因素探索学生的消费观,从学生的消费趋向、消费行为及其原因、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社会影响;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07-02

现在的学生不仅会受到家庭的熏陶,学校氛围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影响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消费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消费观也发生着变化,众多学生汇聚在学校一种消费氛围悄然产生,而这些变化都或多或少的成为社会影响下的缩影。本文特此探究社会影响下的学生消费观的现状及对策。就目前学生的消费观有以下几点现状:

1.社会影响下的学生消费观的现状

1.1 学生攀比现象严重。学生的攀比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具体表现在比物质水平,比家庭条件,比荣誉,比外貌等,从社会角度看是因为当前社会文化呈现出大众化、亚文化迅速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出现了价值的扭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学校、社会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攀比心理,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给学生提供了消费的物质基础,加之家长对学生的宠爱,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的心理,无疑滋生了攀比心理,还有家长的自卑心理作祟,别人家孩子有的东西自己家孩子也得有,不管生活中的变故或是当前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孩子到了学校,众多学生汇聚在一起,学生生活在学校群体之中,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这一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小社会。小社会中集体趋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倾向和行为选择,这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从众。加之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了解世界的机会增多,接触到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多,难免会造成攀比心理,盲目地从众。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大背景下,存在着这一现象,很多的教师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及知名度,而,忽略了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了一些相互攀比的思想。如:言语上的激励。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要努力学习,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过得比别人好。如果不好好学习,到将来别人都有车、有房,做大老板,而你自己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碰到面自己都觉得有面子。"等等之类的话。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收到影响,尤其是学生阶段正是消费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恰当的引导会使学生形成扭曲的消费观。盲目地攀比心理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只想着怎么攀比,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成绩的下滑。有些学生甚至不顾家庭条件的允许,一味满足攀比心理,养成嫌贫爱富的不良心理。

1.2 学生浪费现象成风。中新网曾经曝出湖南一高校内废弃自行车堆积如山"犹如坟场"。事实上,此类事件在近年来高校中并非初见。如今的自行车不再七八十年代"嫁娶老三件"的稀罕物,当下的大学生凡是"手头宽裕些的"都能拥有一辆自行车,但从近些年来的报道中对于"自行车坟场"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很多自行车并非是破烂手被大学生丢弃,更多的是随意停放后在长期的日晒雨淋中成为废品。自行车多数成为新生入学时的一时选择,但很快就在各种原因下而遭到了学生的废弃。这从中所体现出的是现今大学生中间所暴露出的由于相對"手头宽裕"下对金钱的浪费。事实上,这种金钱浪费所体现出的资源的浪费并非仅仅表现在自行车这一块。以高校学生的教科书为例,每到毕业季,大量废品回收人员就会开始在校园生活区内专收大四学生各种不要了的成捆成捆的教科书,以笔者在平素生活所见,大部分的教科书崭新有些甚至课本上一字未着便被大四学生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了回收废品的小贩,而大学期间的教科书单本价格有时候甚至远高于一大捆书当做废品卖掉所得。随着改革开,中国经济的起步和飞速发展,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并未改变的是传统的家庭观念。长久以来,学校教育中的所要求的养成的"正确的消费观,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真实环境中,往往败于传统家庭观念下对子女的金钱花费上的纵容,尤其在八十九十年开始的计划生育下导致的独生子女的增多和普遍化,父母对家中独子独女在教育费用上的高投入中所包括的子女日常零用花费的也是逐年增长。"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表现在"学生"群体中,则更是让父母对孩子教育费用上"舍得花"。而绝大多数是父母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手头宽松"而让他们尽量不因为"果腹问题"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业。这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学生在校园里花钱"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而也正是因为金钱上的宽裕而导致了对于来之不易的资源的不知珍惜。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和其教育观念对于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如今高校中所暴露出来的资源浪费的现象只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对子女金钱消费观念培养的一个缩影。虽然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过分的节省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并非益事,消费型社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度的的消费和资源的浪费是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所讲求的是对物有所用物当其用的合理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当代的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血液,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的今天,学生踏入社会以为的要承担起更重的养老责任,现今父母对孩子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的缺失,在另一层面上是为自身今后养老埋下隐忧。

1.3 学生消费的情绪化。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重感情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在其消费行为中,容易受情绪左右,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喜欢尝试新品牌,受促销的影响较大。购买前,缺乏明确购买目标;购物时,被商品的新奇所吸引,缺乏必要的考虑和比较就冲动购买,随意性较强。

2.针对学生消费观现状的对策

2.1 树立正确消费观,不盲从。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盲从攀比心理,必须及时制止,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当然,能意识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和行为,要求家长本身具备正确的消费观念,更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容易养成孩子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孩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在学习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从上学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可以利用学科之间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个别辅导,或利用班队会进行教育,在学校进行教育引导的好处是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学生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最有效果的,记忆也最为深刻。而且,学生处于学习的阶段,各方面可塑性强,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比如:设计《我跟同学比什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互相攀比物质享受、长相外表之类东西的弊端,懂得要相互比学习、比进步。活动第一步,讲假如你身边有一个女同学,她来自农村,父母花了很多钱让她到城里学习,她却无心读书,每天与同学比衣服、比零食,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可她仍然不知悔改,每天向父母要钱,父母不给时竟偷拿别人的钱物。第二步,组织同学讨论:这位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她错在哪里?第三步,每个同学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或想法。第四步,再次讨论,我们同学之间应该比什么?最后小结。通过此活动提高学生的明辩能力,知道盲目攀比的坏处,明白了同学间应该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2.2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进行个别辅导。首先,教师、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之间存在的攀比是正常、自然的。对于在攀比过程中一直处于"落后"、"追赶"地位的孩子来说,这种攀比行为肯定会构成心理压力,如果没有教师、家长正确的引导,这种压力在长期累积下,就会发生过激行为。同时,我们要明白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来自学生的自身,因此对其引导与教育,也应该"对症下药"展开心理辅导活动。例如:可以在心理辅导课上开展一次活动课--《名牌的书包能给我带来什么》。活动过程如下:第一步,请同学们说说书包的作用。第二步,教师从同学中拿出两种书包,一个是一百多元的名牌书包,另一个是二十多元的普通书包,然后从学习的角度问学生这两种书包有什么区别。第三步,请这两个书包的主人说一说不同价格的书包分别带给他们什么,特别是那个拥有名牌书包的学生,让他说说用这个书包是不是比其他同学多学到知识。第四步,引导同学们讨论:我们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是名牌书包,还是努力学习:是高档消费,还是优异成绩。最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这次活动中得到的感想、体会。让学生明白名牌书包和普通书包,在学习成绩的获取上作用基本相同,优秀的学习成绩与书包的价格没有很大关系,而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态度。

2.3 优化消费环境,弘扬勤俭美德。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引导大学消费文化建设。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流通工具,正对当前存在的社会消费观要去其糟粕弘扬正确的消费观,认真对待,诚信播报。另外,对于哪些物质产品不要反复的吹捧,导致人们对此形成错误的消费。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媒体一些错误的意识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具体做法可以开展"珍惜每颗粮食,继承传统美德"主题班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访社区老人,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并以此作为汇报内容,谈体会、谈感受。也可以把同学们在生活中所见的浪费现象拍摄下来,进行评比,展出。开展全校性的"远离浪费,继承传统"的征文比赛。其次,加强监管力度,杜绝浪费现象。我们要把浪费粮食纳入学校三项竞赛中,与文明班级评比挂钩。每天中午安排专门的值周老师流动检查同学们的用餐情况,对于浪费现象进行制止、批评。 另外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体验生活"。比如农忙季节安排同学到田间捡稻穗,堆草垛,搬稻干;在炎炎烈日下插秧,翻晒稻谷;也可以进行挨饿体验,使同学们在游戏中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性。最后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节粮氛围。学校利用有线电视组织全校性的演讲、辩论赛,观看录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的节粮意识。并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的警句挂于教室。

2.4 提升自我的消费控制和教育能力。在社会和学校这些外力努力下,本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继承几千年来流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要改变学生自我的消费控制和管理能力,首先要求学校、教师和家长端正教育思想,避免急功近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不仅包括学会知识技能,更要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管理自己,学会服务他人和社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其意义不只是简单地让其掌握一些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这是能力培养过程也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个性的过程,如有效地学习、独立思考、勤奋刻苦、自信自强、孝顺感恩、自我控制与调适。反之,轻视这些能力的培养,错过这样一个养成"关键期",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形成不良人格。不良品质一旦形成有些是不可逆的,极有可能伴随终生,最终既影响到个人幸福,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GB/T 7714杜琳, 马文军, 林月桢等. 广州市中小学生西式快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 2001, 15(6):403-405.

[2] GB/T 7714谢惠娜. 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中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研究[D].广州大学, 2012.

[3] GB/T 7714王海雁, 刘健.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90后学生消费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2(30):25-26.

猜你喜欢

社会影响消费心理
浅析农村校园安全与安全意识的思考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浅析商品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1978—2000年)——消费心理研究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