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她力量

2017-04-26杜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杜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女性群体;男女平等;责任担当;共同参与

摘要: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内在地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结构和实现过程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关联。伴随着社会地位和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女性群体要明确自身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责任,积极参与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当中,以实际行动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5-0551-06

男女平等是女性群体谋求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诉求,这一价值诉求内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男女平等在互动中共同发展,女性群体要明确自身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责任担当,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文化运动当中,发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她力量”。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男女平等的双向同构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回应,掀起了广泛的价值思考和文化讨论。在这一过程中,男女平等的价值理念也参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调整,学术界召开了“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大众传媒与男女平等价值观传播”等会议,并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探讨男女平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价值观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价值遵循和价值准则,而“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并作为一种最基础的关系结构渗透到其他社会关系中,影响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类社会诞生伊始,如何看待和处理性别关系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一套文化体系或价值理念来规范性别关系,以男性为主导的男女不平等价值观逐步获得了理所当然的地位,有很多哲人为“男性统治女性”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理论辩护,女性的价值、尊严和权益则一步一步失落。“哲学能支撑偏见,也能根除偏见”,在挑战、动搖甚至摧毁男女不平等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哲学与女性的联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男权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有人为建构的成分,而且是可以改变的。”男女平等的价值倡导和现实反抗有着漫长的未被书写乃至遗忘的历史,而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争取男女平等的世界性运动浪潮使女性问题成为“显学”,把女性的问题当作“问题”来探讨,使妇女解放纳入全球性的发展议程中。

当下,赤裸裸的男权话语不断收敛,但隐蔽化和复杂化的“性别歧视的话语和观念还远远没有退出公共话语的舞台。”最为显见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话语歧视对女性的“象征性地歼灭”,表现为新兴媒体如网络中泛滥的以“男人喜欢这样的女人”等为标题的文章,以及传统媒体如时尚杂志中把女性的关注点固化在“美容”“减肥”“情感抱怨”等方面的话语陷阱。这些有意无意的话语建构使女性的媒介意象充满情绪化、肤浅化色彩,伪装的中立和客观以肯定女性感性特质之名,行否定女性理性品质之实,遮蔽女性的本真状态,暗示女性依附于男性,实质是对男女不平等理念的媒介强化和文化辩护。在劳动市场上依然存在性别歧视,包括求职过程中隐蔽的性别门槛,对女性适合从事边缘性、辅助性工作的职业想象,对身居要职的女性的特别标注、对成就斐然的女性尊称为“先生”的习惯,这种相对隐蔽的“限制”或“教化”,通过对女性特质的贬损或者赋予优秀女性劳动者以男性特质,维护男性对女性的价值优先秩序。“价值观念归根到底是对生活实践的反映和表达”,男女不平等的价值观牢牢地依附在几千年沉重的历史车轮上,有着密不透风的制度堡垒和难以攻破的辩护武器。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奠定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价值态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男女平等价值观互动、互惠,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从内容结构上来讲,男女平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蓝本,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价值遵循”,是一种总体性、普遍性的表达,其中对平等、公正等价值的强调,内在地包含着男女平等价值观。作为部分而存在的男女平等价值观并不是完全消融在整体中,而是以自身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为基础,沿着人们对价值世界的探索过程,阐释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内在地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契合性能够突破囿于男女两性进行思考的立场,不断丰富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内涵,赋予男女平等价值观更加高远的视野。对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强调不仅使女性群体受益,还会使整个社会受益。英国学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强调,妇女获得平等权利,“其利益就在于,由于由公正而不是不公正的调整,整个人类关系将得到最普遍最普及的整顿。”这种调整和整顿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结构,从深度上挖掘其内涵,发挥其影响力。

从实现过程来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男女平等都是未竟的事业,两者处于互动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男女平等事业的推进离不开社会的文明进步,不仅需要制度规约和政策保障,还需要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价值调整的文化契机,它引导人们对“个人、社会、国家究竟该往何处去?”进行价值思考,廓清人们的价值疑惑,使各种价值观在相互激荡中辨明自身。这为男女平等价值观得以自然地进入公众视野,拥有发出声音、表明态度、澄清误解的机会。另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根厚植、精耕细作,需要“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上下功夫”。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推进是使这“三个功夫”做到家的抓手之一。男女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懈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旨趣一致,能够有效的贯穿结合;男女平等事业的推进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的积极争取,又有家庭生活、两性关系的细致考量,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纵观人类追求男女平等的历程,虽经历挫折,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诋毁和诽谤,但从未放弃,实为坚持不懈之典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男女平等事业共同促进,呼唤女性群体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

二、女性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担当

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内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化运动中。对女性群体而言,这一文化运动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必然结果而存在,并当然地惠及女性,相反,它是一个不断追求和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女性群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担当。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看似悖反的现象,影响女性群体正确认识自身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责任担当。

其一,女性是不幸的,由于社会历史、现实制度、传统文化等因素所造就的不利处境,女性群体长期处于屈从地位。“被歧视被压迫”“易受伤害性”等描述既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写照,也是一种精神包袱。一方面它是对女性群体生存状况的真切关怀,激励着女性群体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对这一现象的过分强调容易造成女性“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使女性群体更多地向内收缩,陷入消极暗示、负面情绪、被动发展、退而守之的境地。其二,作为新中国的女性是幸运的,表现在理论指导和解放实践两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并没有绕太多的弯子,而是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把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联合在一起,具有理论的深刻性和高远性。中国女性在解放实践中也是幸运的。李小江曾指出,“我们是在前人创造的‘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坐享解放的果实”“很自然地成了胜利果实的食利者,无需参战也无需参加女权运动,便享有社会主义允诺给妇女的一切权利”。虽然当下中国依然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现象,但“男女平等从承诺到行动”的推进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通过对解放实践的细致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斗争过程最开始是由男性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主导,而女性群体的相对缺位,容易造成女性群体缺乏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使女性群体对自己的责任和能力缺乏更为明晰和主动的把握,即女性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激活。

在近两个世纪的女性运动中,曾经掀起三次影响较大的浪潮,第一次浪潮聚焦女性选举、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不承认一方享有特权,也不承认另一方无资格”,女性权利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极大地促进了男女平等的發展进程。第二次浪潮的基调是“消除两性差别”,使“两性趋同”,探讨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历史、制度和文化根源,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把男女平等事业纳入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第三次浪潮试图回答“如何超越由性别引发的差异与平等的争论,及以多元、包容、不确定性来进一步探索女权主义运动与理论”,强调差异平等,不仅承认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差异,还承认女性内部的差异,重视女性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女性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虽面临着自身内部分化带来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瓶颈,但从追求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从强调性别趋同到承认性别差异,从单纯思考女性境遇到追求人类的和平发展,逐步肯定女性力量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女性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力量的确认,从不同时期国际妇女发展项目的主题演变过程也可以窥见一斑。国际妇女发展项目经历了从“福利(1950)——经济自立(1960)——效率(1970)——平等(1985)”到“赋权(1985)”的变迁,早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保护性措施,致力于满足女性的现实性需要。而“赋权”要求女性作为平等的、有能力的行动主体,能够对自身的生活做出决策并自我负责,更加注重激发女性潜能的发展性措施,致力于满足女性的战略性需要,实现从简单的援助女性转变到积极的投资女性。“赋权”理念的深远价值直到今天都闪耀着光芒,成为2015年全球妇女峰会的重要议题,并将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

当下,对女性群体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关怀和保护并未过时,尤其是面对全球范围内新旧危机和挑战的叠加状况,需要长期坚持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但是对女性能力的重视和开发,对女性责任的唤醒和激发,对妇女行动的呼吁和支持亦适得其势,我们“不仅是对妇女所受的剥削、支配和压迫的探索,还需要对妇女在男权结构里主动创造和维护物质上和文化上的自主权的能力,以及叛逆、适应和抵抗的能力给予同样的关注。”当前,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不断提升,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和2015年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的相关数据,中国妇女在经济、决策管理、教育、健康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实实在在的成果践行着中国推进性别平等的发展承诺。当前女性群体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她们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时也有责任参与到这一历史进程中。西塞罗曾引用柏拉图的话指出:“我们生下来并非只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朋友都有权要求我们尽一份责任”。2015年,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指出,这是一个共建共享的世界,“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不仅要确保女性群体能够分享社会进步带来的文明成果,还要在激发女性群体责任和能力方面下工夫。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女性群体不是被动的受惠者和简单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责任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应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这一文化运动中。2015年,马云作为“女性赋权全球企业家领袖会议”的联合主席指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帮助女性,而是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女性来帮助我们。”“女性拥有极大潜能”取得了世界性共识,女性群体只有树立责任意识,真正参与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调整过程中,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应用于发展过程,才能扩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总贮量。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女性参与女性群体在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价值追求和切实利益的相关性、明确自身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责任担当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中,以实际行动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发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规范行为的功能作用。

(一)女性政治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追求

历史的马车只有男女两性的共同驾驭才能滚滚向前,权力领域是否有女性参与、是否有丰富多样的参与形式和途径,是当代民主政治得以存在发展的基本要素。“妇女的法律地位最能说明文明程度”,无论是民主、自由的追求,还是平等、公正、法治的实现都离不开女性的政治参与,女性参与政治权力的分配和享有程度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识。

“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能够优化政治文明环境,消除社会偏见,促进男女共创政治文明新格局,使人类社会文明达到新的高度。”女性政治参与包括民主参与和权力参与两个方面的内容。民主参与即女性作为公民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包括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监督权等等,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权力参与则指女性在各级人民代表和国家机关担任职务,进人权力领域,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如果女性不能平等参与政治生活,不能在各级决策部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反映女性的意志,发出女性的声音,代表女性的权益,那么,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将不能实现。女性群体要不断突破政治“花瓶”的形象,在基层民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等政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影响到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女性经济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

富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它的实现离不开妇女的经济参与。在自然经济时期,男女两性根据性别产生了自然分工,女性大多從事与人口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的劳动,男性主要从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联系的劳动,两者是平等的、互补的。随着商品制度的出现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这种平等的性别分工出现了裂变:男性的劳动产品中用于商品交换的部分被赋予了社会劳动的性质,而女性主要从事的家务劳动由于无法在市场上交换,无法换来货币而被当作私人劳动,不被社会承认。“男人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抑制了女人以使用为目的的生产,这种情况为男性权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主外”的男性由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鲜的事物、新鲜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影响,从而在学习生产技能、积累人力资本、建立社会关系上优于“主内”的女性,使女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女性回归到社会劳动创造了制度条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社会活力进一步激发,主内与主外、私领域与公领域的界限不再特定为女性划定,妇女的活动空间大为扩展。在农村,“农村妇女约占农业劳动力的70%”,女性要发挥自身优势,经营擅长的项目,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彰显其劳动成果的商品价值,不断提升劳动的社会化程度。在城市,女性要不忘理想、不畏竞争、锐意进取,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才能,走在经济发展的一线。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占55%”。女性要积极参与到网络贸易和网络金融服务等过程中,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弄潮儿。概而言之,女性群体要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三个倡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捍卫者。

(三)女性文化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滋养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隐藏在文化的背后,依附于一定的文化形态,并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引导着文化的发展。“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明代表着文化的进步状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领域的外在延伸和具体体现。

女性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从未缺席,只是融入的方式有别于男性,导致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忽视。妇女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文明进程。较男性而言,女性受封建宗法观念压迫更深,从身体到心灵都深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而女性与封建伦理纲常做斗争,奋力争取自身权利,实现自身解放的过程,本身就是与封建落后文化作斗争的过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当前,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显著提升,“2014年,初中和高中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46.7%和50.0%;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增至36.9%”,这为女性群体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教育因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女性要焕新自身的精神面貌,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姿态屹立于家庭和社会,勇敢地追梦,以先进文化为思想指引,与男性共同缔造社会主义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女性社会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基调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理念的最基本要求,而性别和谐是人与人关系和谐中重要的组成单位,是影响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和谐”这一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价值原则必须重视并认真处理好的基本关系。女性群体要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人们对女性的刻板态度和僵化认知,改变男性权力占绝对主导的社会局面,使人们承认女性的价值,致力于形成两性和谐的社会局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现代女性要不断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修身律己、崇德向善,向下一代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认真处理好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三八红旗手”等先进典型为榜样,打造“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展示现代女性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女性要成为积极向上、文明高尚良好家风的建设者,以家庭道德文明建设的成效,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五)女性生态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要求

“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具有生态意义的要求。“文明”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具有生态文明的意蕴。自然没有独立于人类的社会系统,它不仅仅是人类存在的资源库,还与人类的整个生存和发展交互,是人类文明的延伸。“和谐”不仅仅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类脱胎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天然组成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自然的尊重,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平等”的价值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同时也扩展到自然界,“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都拥有在较宽广的大我的范围内使自己的个体存在得到展现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公正”不仅包括社会生产性公正,还包括生命公正、代际公正,它要求人类的发展不能损害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女性群体不仅在理论上为生态发展提供新的视角,还在实践中切实地践行着生态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贡献力量。在理论上,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视角。生态女性主义指出是男权统治下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自诩为“理性动物”的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变成破坏生态环境的“非理性动物”。生态女性主义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告诫人类认清自己的位置,重视自然的力量,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女性群体要重视自己的理论视角,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不同的经验和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女性群体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环保运动,宣传人类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危害性,引起人们思想上的重视。另一方面,女性是家庭生活消费的主导者,她们的特殊地位和生态选择使生态意识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女性群体要身体力行,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态方面的要求。

女性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虽然已经在理念上取得共鸣,但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公正问题依然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文化价值秩序的重构,在重构过程中,女性群体不能缺席,既不能缺席结果的共享,也不能缺席过程的参与。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体育在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浅谈新常态下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