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夺与掌控

2017-04-26白毅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意识形态网络环境

白毅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网络环境

摘要: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出现了新的态势,争夺对手从境外扩散至境内,争夺性质从清晰转变为模糊,争夺目标从一般演化为特殊,争夺方式从显性转向为隐性。应该提高网络空间控制力,围堵反动话语传播渠道;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疏解非理性话语心境;提升先进思想感召力,释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量;扩大理论国际影响力,拓展马克思主义话语空间。只有多重手段共同作用,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有效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03;B0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135(2016)05-0565-05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一定社会中的阶级或阶层从自身根本利益出发,借助话语载体,通过适当的话语内容,表达和传播意识形态的权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要实现特定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最终获取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正是如此,在那些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社会阶级或阶层之间必然存在着长期的、复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需要借助一定的话语载体进行表达和传播,载体的重大变革必然会改变话语权争夺的态势,进而对结果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人类社会构建起了一种全新的话语环境,并迅速演化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一些违背历史前进方向、不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思潮趁势涌人,大有占领网络阵地、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之势。认清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探索应对之策,对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

的态势

网络环境在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延伸,网民的活动最终要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意识形态亦然。然而,由于网络技术本身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质,使得在网络环境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呈现出较为独特的态势。

(一)从境外至境内:话语权争夺对手的扩散

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于其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平台,以话语背后所彰显的价值观和理念影响广大民众,引领社会思潮。在传统环境下,作为意识形态主要载体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被党和政府牢牢掌控,境内敌对分子只能以秘密结社、地下集会等方式散布流言蜚语,传播反动思想。由于话语影响范围狭小,力度也较为赢弱,这种方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冲击有限。相对而言,境外反动势力则可以利用架设在我国周边地区的广播电视发射塔、转播站等设施公开的向国内宣传其思想体系,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要对手。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利益诉求分化明显,加之改革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社会矛盾明显增加。原本处于潜行隐世状态的境内敌对分子在境外反动势力的授意和扶植下伺机而动,妄图在网络环境下抢占意识形态话语权先机。他们利用网络空间刻意的放大社会问题,煽动社会矛盾,助长社会戾气。以“分配不公”为幌子挑拨阶层对立的有之,以“利益诉求”为噱头向政府发难的有之,以“深化改革”为借口质疑指导思想的有之,以“惩治腐败”为名义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之,如此等等,试图将之引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批判和否定。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存在,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但是,当网络中充斥着社会负面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总是被植入反动意识形态后,网络也终将成为人们思想信念的沉沦之地。境内敌对分子明了国内情势、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熟悉网民上网习惯,在话题设置、传播、引导等方面有着境外敌对分子不可比拟的能量,已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重要力量。

(二)从清晰至模糊:话语权争夺性质的繁化

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或个人总是从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人手,通过扭转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达到动摇社会主义制度根基的图谋。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属于对抗性敌我矛盾。然而,网络空间中出现的话语权争夺在性质上却远非如此清晰明确。一方面,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对抗性并未消解,反映在网络中就是疆独、藏独、台独、民运、法轮功等反动势力通过网站、邮件、论坛等方式大肆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传播反动思想观念。另一方面,非对抗性矛盾的性质转化风险在网络中日益增强。网络技术向社会渗透过程中,传播媒体与信息资源大众化、公开化趨向不断加强,普通群众也能够成为自媒体,具有了话语权。在网络空间中质疑、贬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有相当大的比例正是来自普通群众。其话语多是出于对现实不满、或是对未来感到焦虑、亦或是对信仰产生困惑而进行的情绪性、随意性表达。其目的并非是要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与那些隐藏于幕后,刻意设置话题、引导舆论的反动分子有本质区别,理应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这些不当言行在网络互动循环中会被不断强化、进一步扭曲,最终可能演化成为直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反动话语,性质将随之发生逆转。2012年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某门户网站出现“中国不脱毛就永远是原始社会”的博文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作者也许只是想以一种哗众取宠的方式来表达对历史问题和现有政策的看法。但是如此具有明确的思想指向,观点和立场完全错误的话语在被大量评论、转发中形成一股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思想的舆论风潮,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和历史事实的认知,一场普通网络论争就此转向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正是这种矛盾转化风险的存在使得网络中话语权争夺的性质变的混杂不清,难以明断。

(三)从一般至特殊:话语权争夺目标的细化

话语权争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包含着特定思想的话语准确的传达至目标群体,进而能够有效的影响群体成员的思想意识。由于传统话语载体的技术所限,话语输出者难以完全从自身意志出发,根据话语对象的年龄、职业、学历等综合条件制定相应的话语内容,这就使得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难以针对社会成员进行归类细分,做到有的放矢,受众目标呈现出明显的一般性特点。与此相对的是,网络将整个世界紧密地粘结起来,它不仅扩大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范围,而且有着更为开放、宽松的信息环境,意识形态话语的输出者能够根据受众目标作出调整,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青少年始终是网络空间中比例最高、行为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于形成阶段,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却又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正是如此,西方国家不断借助网络加大对其他国家青年世代的思想意识渗透,试图在这一特殊群体上培育“自由的种子”。以研究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著称的美国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就认为,网络的兴起后,青年群体更容易被煽动、被利用,完全有可能在网络空间中制造出政治集会的效应。无论是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政治风潮,还是现今的叙利亚内乱,在这些以青年人为主要参与力量的政治事件中西方势力从未缺席。他们借助青年人习惯使用的“优图”(Youtube)、“推特”(Twinter)和“脸谱”(Facebook)等网络平台,围绕糟糕的教育、惨淡的就业、高启的物价等焦点设置话题,不断诱导相关国家的青年人以西方的思想体系衡量、分析、评判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被西方那些看似合理的说辞吸引后,这批青年人必将增强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观念的信任感和亲近感,接受西方意识形态也就成为必然。西方意识形态在青年人间的广泛传播,标志着那些国家中原本由统治者掌控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已率先在青年世代中失落。

(四)从显性至隐性:话语权争夺方式的嬗变

“在只有报刊电视的年代,受时间、地域、传播手段限制,敌对势力言论不可能迅速地直达和影响受众。”为了使那些极其有限的话语机会产生尽可能大的效能,他们或是不加掩饰的对我党的指导思想、政治制度、领导人进行诬蔑、诋毁、诽谤;或是极尽所能地鼓吹宣扬西方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由于人民群众对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保持了足够的警惕,他们这种直接、显性的话语权争夺方式收效甚做。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战场向网络延伸的过程中,争夺的方式日趋隐蔽。以美国之音为例,这个以“对抗共产党和集权国家”为己任的广播电台,曾经日复一日的指斥马克思主义、煽动反共情绪、宣传西方价值。在无线电广播日渐式做后,美国之音将战略重心移至网络,新闻报道转而以客观事件为主。他们特别关注诸如新疆暴恐、官员腐败、生态危机等中国负面新闻。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这些新闻会被编辑成音频、视频等文件供网友自由收听、观看,一些西方学者、民运人士、分裂分子还会受邀对事件进行跟踪解渎。面对客观存在的事件,普通群众警惕性会有所放松,那些披着“普世价值”“公民权利”“宪政秩序”等外衣的歪理邪说则趁虚而人,干扰着人们对事件的理性判断。美国之音还利用Twitter等网络社交平台与网友进行互动,增强网友对美国之音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努力在网民中制造共识,不断扩大美国之音的影响。可见,在反共立场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宣导方式的变化使得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原先“真刀明枪”式的话语权争夺方式正在逐步被“和风细雨”所替代,普通群众在浑然不觉中成为敌对势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受害者”。

二、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控

的多维途径

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更为激烈与复杂,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学界同仁多认为应以“疏导”为主予以应对。然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与掌控涉及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疏导为主”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应以“围堵”“疏导”“释放”“拓展”等多重手段共同作用,方能在网络环境下有效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提高网络空间控制力,围堵反动话语传输渠道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普通群众的政治素养却是整体偏低,对于“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理解肤浅而片面。网络中存在着诸多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敌视社会主义制度、诬蔑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话语内容。“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任其发展,普通群众的思想信念难免会产生动摇。正是如此,必须对反动话语坚决围堵。在技术层面上,要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力度,封堵反动话语渠道。封堵反动话语渠道就是在技术上构筑有效的“防火墙”和“过滤网”。“防火墙”旨在对抗境外敌对势力研发的“破网”技术,通过有效阻挡翻墙软件、政治邮件等,将反动话语拒之于网络国界之外。“过滤网”则是在保障网民正常交流的条件下有效地屏蔽不当言论,将侵扰人们思想信念的妖言惑语清除出网络空间。在制度层面上,要提高网络监管的制度化水平。国家要通过立法和修法规范网民言行,针对那些打着学术交流、政策辩论、利益诉求名义在网络中恶意制造并大肆散布反动话语的行为制定明确、具体的法律细则,对任意违背法律条文者严肃依法惩办;行业协会要积极向会员单位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并组织从业者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规范,督促会员单位自查自清,引领行业有序发展;网络服務企业要根据相关法规,审查本企业的网络服务,特别是对论坛、博客、聊天室等要实现监督实时化,对反动言论要主动清除,情节严重的向国家网监部门举报。在文化层面上,要加强全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政府、学校、社区、网站要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普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够鉴别并且抵制反动话语的干扰和侵蚀。

(二)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疏解非理性话语心境

在特定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阶层总是期冀他们的言行能够获得舆论支持,进而使其思想主张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同。网络环境下,个人意见的涓涓细流很容易汇合成滔滔公众舆论,其政治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因而,制造并操纵网络舆论成为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重要手段。从形成过程和结果来看,那些蕴含着负向能量的网络舆论多是出自网民对现实问题的偏激看法。在别有用心者的推动和渲染下,这些舆论的负向能量会爆发出来,侵蚀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根基。党政部门应该善于借助电子政务系统和群众普及度较高的做博、做信、QQ群等网络平台就公共政策、社会现象与网民进行深入交流。在主动宣讲国家政策、传播先进思想的同时,正视网络中不同话语,探寻民意、回应民情、纾解民忧。对于那些群众高度关注,但在短期内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应该悉心向群众说明缘由,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解决问题的诚意。党报党刊等官方媒体则要加快与网络融合的步伐,以“台网联动”或“报网联动”的方式将权威、客观、专业的资讯内容注入进网络空间。通过增强网络中主流话语的力量去消解自媒体话语的片面、盲从、情绪化的不足。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官方媒体要以及时、准确的报道和正确、公正的评论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引导力,不给敌对势力激化矛盾、蛊惑人心以可乘之机。以2014年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为例,该案发生一小时内,官方媒体就在网络中发布消息,并跟踪报道事件调查进展。不但有效舒缓了群众的恐慌和疑虑,而且逐步构建起同仇敌忾、维护稳定的舆论氛围。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的做博还就事件细节与网民进行互动,从棍打暴徒的保安、仗义救人的小店老板等草根英雄事迹中挖掘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赢得了网民的广泛赞誉。敌对势力妄图争取此次网络舆论斗争主动权,行销其反动意识形态的图谋就此湮灭于群众对其斥责和讨伐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提升先进思想感召力,释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量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先进的意识形态。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权地位的巩固必然要求其先进性能够继续被群众所感知、感悟,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中能够充分释放出理论光辉。首先是要在对人民生活的解读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群众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利益更加关注。根据新华网的统计,“收入增长”“雾霾治理”“住房保障”“就业公平”等话题是我国网民持续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要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信服,就必须增强理论与实际、理论和大众的联系,关注、研究、解答这些现实问题。只有将我们想“说”的和人民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话语才能在缤纷复杂的网络语境中得到群众的关注和追随。其次是要在对网络应用趋势的把握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力。网络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高度关注并善于把握网络的应用趋势,根据网民行为习惯的变化调整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策略。以做信为例,这种在网络移动化进程中迅速崛起的交互平台,是一种需求清晰、受众明确、有较强针对性的精确传播形式。我们应该加强对此类新型交互平台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做粉”“朋友圈”等特定群体深入渗透。再次是要在对网络思想阵地的建设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党的宣传部门应该联合教育文化、信息通讯等相关部门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真正满足网民思想需求并反映时代特点的思想理论网站体系。以此为平台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以网民乐于接受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话语“讲充分”“讲清楚”,使人民群众在对理论的认知中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魅力。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能量在网络空间中喷薄而出时,其话语权何来易手之忧。

(四)扩大理论国际影响力,拓展马克思主义话语空间

西方国家拥有经济和科技优势,他们将代表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话语对外输出,形成“西方话语霸权”,不断挤压着其他话语的生存空间。从全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际来看,能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造成威胁的基本力量正是来自西方世界。无论境内还是海外,无论是分裂势力还是民运分子,身后总是闪烁着西方敌对势力的身影。特别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成就最高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早已成为西方敌对勢力攻击的主要目标。受制于技术劣势和话语自主创新的缺乏,我国在网络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中不但处于边缘,而且总是处在防御状态。前文提出的“围堵”“疏导”,主要是从防御的角度提出的应对之策。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防御,西方敌对势力势必有恃无恐,将进一步与国内反动力量进行勾结,意识形态领域或将形成话语的“群魔乱舞”之势。在网络空间中直面强敌,我们应该有借助网络回击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外文资源的网络开发力度,通过建立外文网站以及国际性网络社交工具,向其他国家的人民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引导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做正确认知,以此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力和影响范围。2015年初,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在网络中受到了国外网民的追捧和热评,这个三分钟的英文短片向外界传达了中国梦等美好愿景,很好在国际网络疆域中传播了我党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弊端,进而说明其意识形态的迷惑性和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话语内容,通过网络向西方国家人民传送,引发他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思,适时的将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网络场域从国内引向国外。面对意识形态话语的“倒逼”,西方国家如若以“围堵”应对,则将在相当程度上减轻我国由于“网禁”带来的外部压力;如若他们采取其他更为“高级”的应对策略,我们则可“师夷长技,洋为中用”,有效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猜你喜欢

话语权意识形态网络环境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