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

2017-04-26

当代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网民公民政治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浅析网络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

孙义鹏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为人们认识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形式——网络政治文化逐步形成。网络政治文化自出现开始,就凭借其自身的多元性、虚拟性和高时效性等特点,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然而,由于网络发展过于迅速,我国缺乏相配套制度与设施,加之网络本身存在不足,使公民政治参与出现极端化和价值偏离等倾向。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网络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进而提出通过积极培育和构建先进的网络政治文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加快民主政治发展的建议。

网络政治文化;政治参与;双重影响

一、引言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互联网随之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自1987年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用户出现,到2008年我国网民人数达到2.53亿,跃居世界第一,截止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7.31亿,普及率达到53.2%[1]。网络已然触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和政治文化的交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政治文化的出现增强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加快了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但网络政治文化是把“双刃剑”,可能会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化和极端化。网络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

网络政治文化兴起于西方,1998年美国政治学家凯文·希尔和约翰·休斯合著了《网络政治学》一书,该书中论述了网络对公众政治参与的影响。国内对于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之我国存在技术和历史方面的劣势,因而对于网络政治文化的研究者较少且缺乏敏感性。从CNKI检索关键词“网络政治文化”来看,截止到2016年,国内网络政治文化学术专业性研究文章仅为45篇。王树亮从网络构成出发,认为网络政治文化由政治型网民、网络政治信息和网络平台三部分组成[2]。上述研究极大丰富了对网络政治文化的认知,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问题和对策方面,探究网络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相对不足。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网络政治文化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进而提出发展先进网络政治文化的举措,以扩大公民有序理性的政治参与。

二、网络政治文化定义及特征

网络政治文化是普通公民长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在网络环境影响下而形成的对于政治普遍的深层次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的复杂综合。在网络虚拟性、及时性和便捷性的大环境下,网络政治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留下深深的网络烙印。因而,网络政治文化在具备一般政治文化的一般特征外,必然有其独特的方面。

1、虚拟化下的客观性

网络政治文化是以网络为基础产生的,其本身必然有虚拟性特征。网络政治文化的虚拟性既体现在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是虚拟的政治型网民,在网络政治中,网民仅仅是一个角色或者代码;同时也体现在表现形式的虚拟性,网络政治文化通常是由虚拟世界的简单符号和数字表现出来的,如“大V”和“飘过”等。

网络政治文化虽然具有极大的虚拟性,但其指向仍然是客观的和现实的。网络政治信息不会凭空出现,其是在现实政治事件或活动发生的基础上,经由网络撰稿人选择加工形成的[3],因此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指向仍是现实的。

2、高时效性与扩散性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一个事件和一条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瞬间传递到世界各地,彰显了网络的强大能量[4]。政治文化在网络的影响下必然比传统政治文化更具时效性与扩散性。网络政治文化的高时效性与扩散性主要指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现实政治信息一经出现,网络撰稿人、记者和政治学者就将政治信息和自己的政治观点通过微博、MSN和微信等工具散发于网络空间,网民就能通过网络了解最新政治信息,这是传统政治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3、多元性

网络是一个的多元的虚拟世界,由网络孕育而来的网络政治文化必然具有多元性。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性首先体现在内容多元,既包括高雅的、先进的和大众的网络政治文化,又包含通俗的、落后的和另类的网络政治文化,多种网络政治文化并存。其次体现在表现形式多元,诸多新网络用语如“网络看客”、“大V”和“orz”①的出现,均体现了网络政治文化表现形式的多元性。最后在于价值的多元性,网络政治文化中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价值观念相互交织、融合和并存。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必将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网络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学习等逐渐流行起来。互联网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生活。网络空间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拓展了政治参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加之网络在我国发展过于迅速,相应的配套与整合机制还未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网络政治文化对于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体系必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性行为的影响,既要看到其积极的影响,又决不能忽视其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1)提高了政治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水平。网络政治文化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网民在参与网络政治生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更容易接触到更多的政治信息。传统政治文化下,普通公民可能由于自身的年龄、教育和健康等因素无法获得足够的政治信息。而网络政治文化的出现却扫清了这个障碍,通过网络治政型网民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自己想要的政治信息,这极大地调动了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现实中的公民比之前更热衷于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另一方面,网络是一个互动的学习平台,网民在其中逐步实现了政治化,学习了政治知识及政治参与基本技能,提高了自身政治修养及政治参与水平,促使着人们更广泛地参与到现实政治生活中。

(2)拓展了政治参与渠道和方式。在前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主要集中于上访、请愿和基层群众自治等途径。这些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也有其自身的弊端,传统途径太过单一且受条件限制,使得公民无法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想法。

网络政治文化的出现使这一情况得到很大改观。在网络政治文化渲染下,普通网民可以通过实时通讯工具,如微博来评论政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网络选举来参与政治生活。随后出现的“网上问责”、“网上监督”和“微博问政”等新兴网络政治信息沟通平台,极大拓展了网民网上政治参与渠道和方式。

(3)可引导和调节政治参与行为。政治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集体认同的规范与习惯,能潜移默化地引导、规范和调节主体的政治参与行为。网络政治文化是在网络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具有交互性、高技术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因而对主体政治参与行为的调节和引导将更加深入,网络政治文化能基于网络直接调节主体的政治行为,使网络政治主体顺应其基本规则和规范。例如,当主体政治行为不符合其准则,其必须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将不会被“接纳”。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政治文化具有引导和调节政治参与行为的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1)政治参与的极端化。网络是一个广阔且复杂的虚拟空间,里面既包含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知识和海量的政治信息,但同样也充斥着网络诈骗、网络犯罪和腐朽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政治文化必然对网民政治参与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在我国尤其严重,这与我国网民结构和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7.31亿。网民结构具体如图1、图2所示。

图1 2016年中国网民学历结构

图2 2016年中国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从图1来看,我国网民群体中初中学历者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7.3%。人们通常把大专及以上学历视为高学历者,但我们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所占比例仅为20.6%,初中及以下学历却高达53.2%,说明我国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低学历者居多。从图2来看,我国网民群体中8000元以上高收入者,其比例仅占6.9%,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达到42.9%,说明我国网民中较低收入者依旧是较多的。

我国网民群体的低学历和低收入特征,必然会影响到网络政治文化。一方面,网民的低学历使得他们的政治知识与技能相对不足,易受到网上不良政治信息的影响,行为呈现非理性化。长此以往,部分极端低学历网民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并形成特定的网络政治文化,推动着他们通过非正常途径参与政治生活,例如非法集会和游行等,他们的行为具有典型的非理性和极端性。另一方面,网民的低收入使我国的网络政治文化极具“草根化”。低收入群体通常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底层,极易受到诸多不公正和不公平待遇。因而他们试图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例如散布网络谣言、制造网络政治舆论、扭曲政治事实。受到这种不良影响的公民极易走极端化的途径参与政治生活。

(2)弱化现实政治参与感。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加之网络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参与网络。在全民参与网络的背景下,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逐渐流行起来。但随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加深,受网络政治文化多元、隐蔽和开放性的影响,部分公民逐渐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他们认为现实政治参与繁琐且限制条件过多,因而现实政治参与积极性降低,人们逐渐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3)政治参与价值偏离。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5]。影响政治决策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价值导向,在我国,政治参与是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和人民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举措。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易受到西方政治文化和腐朽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部分公众不再趋向于影响政治决策实现自身价值,转而注重通过偏激的政治参与“出名”、谋求非法利益和破坏现实政治制度,公民的政治参与价值便由此偏离。

四、培育先进网络政治文化

“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6]鉴于网络政治文化影响的双重性,国家应该认识到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政府应该从构造健康网络环境、提高网民受教育水平和规范网络平台三个方面来积极培育和建设先进网络政治文化,逐步减少和消除不良网络政治的影响,以促进和扩大公民有序理性的政治参与,加快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1、加强网络立法,构建健康网络环境

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构建先进网络政治文化的前提和保障。目前为止,我国具有权威性的网络法律仅有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国家急需加强网络立法,制定专门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为规范网络行为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同时也要维护网民的权利和利益。

2、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网民受教育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任何时代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大对教育的扶助力度;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网络教育、公益教育和回炉教育;最后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和山村地区兴办成人和社会大学,让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上学的公民获得再学习机会。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网民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必然推动着先进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步伐。

3、加强网络监督,规范网络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各种网站数量达到了482万。网站良莠不齐,加之对网站缺乏监督,政治信息失真与扭曲、负面政治信息爆炸和极端政治舆论频频出现,这必然会对网络政治文化造成负面影响,因而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站的监督。首先,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既要通过相关政府和普通网民对网站进行外部监督,同时也要通过制定网站集体规则,强化内部监督;其次,加大网络执法力度,整顿不良网站,取缔非法网站;最后,创办与时俱进的传播优秀政治文化的网站,引领网络政治文化潮流。规范网站平台的建立必将加快构建先进网络政治文化的进程。

网络政治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需要政府、公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先进网络政治文化培育和构建的过程,不仅是网民自身政治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我国政治民主化不断前进的过程。

注释

①“orz”这个字母组合好像是一个人被事情击垮跪在地上的样子,是用来形容被事情打败或者很郁闷的,表示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 王树亮: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

[3] 王树亮:网络政治文化论纲[J].理论与改革,2012(5).

[4] 李斌:论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2).

[5] 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 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琼芳)

猜你喜欢

网民公民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十二公民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