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方博弈的水利工程库区产业绿色发展动力分析
2017-04-26李晓涛何家军曾庆文
李晓涛,何家军,曾庆文
(1、武汉轻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2、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 3、上海宇丰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1100)
基于三方博弈的水利工程库区产业绿色发展动力分析
李晓涛1,何家军2,曾庆文3
(1、武汉轻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2、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 3、上海宇丰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1100)
水利工程库区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政府、企业与居民这三大库区产业绿色发展动力的来源,并运用博弈论对三方在该区域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博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政府、企业与居民三方在库区开展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建设的协同中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使库区产业绿色发展的动力可以持续。
库区;绿色发展;博弈
我国目前完成或在建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数量与质量已居世界前列。这些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大型工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在重庆考察时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对长江治理的重要指示,也是对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绿色发展的根本指向。
一、文献综述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都会形成一个库区,一些文献表明工程本身对于库区经济影响非常显著(钱正英2009)。近三年来,库区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库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探讨如何实现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这些文献重点讨论的除了库区的地理资源禀赋外,就是发展问题(何春燕2013,张佐2014,石智雷2015,翟羽佳2015,黄光学2015,Kobayashi 2015)。
国外并未明确提出“绿色发展”这一概念,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大多数是围绕发展与生态的关系研究、绿色经济研究展开的。
张欲非(2007)通过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对产业生态化过程中企业、政府、民众这三个主要利益相关方进行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分析,并提出政府治理改进政策建议。蒋云霞(2010)从政府、社会公众、企业三方视角出发,构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三方动态博弈分析模型,根据动态博弈模型计算三方利益最大化的均衡解。杨小山(2011)分别分析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政府与农户,政府与农资经销商之间的博弈。刘汀(2013)从政府、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地企业三方视角出发,构建生态脆弱旅游地区生态保护行为的三方动态博弈分析模型。付书科(2014)基于矿业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社区和矿业企业视角,构建三方动态博弈模型,采用逆推归纳法,得出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容三方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结果。
总的来看,国内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及库区绿色发展的文献数量众多,但还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从研究对象看,鲜有专门针对大型库区特征下、体现如何从建设主体寻找上推动库区产业绿色发展动力的文献;从研究内容上看,有些文献提出了库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但缺乏对库区绿色发展理念的整合与提炼,显得不够系统。
本文以现代水利工程库区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政府、居民与企业三方在库区产业绿色发展中各自的考虑,并以博弈论的方法讨论三方在库区环保与生态产业建设中的动态博弈,明确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绿色发展的动因逻辑,讨论库区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二、水利工程库区产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来源:政府、居民与企业
1、各级政府关注与地方间竞争推进库区产业绿色化发展
大型水利工程库区的产业发展动力还来自于政府的推动。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制度制定者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样,地方政府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也一定是因为能够获得更显著的收益。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可以看到大型水利工程库区需要做到兼顾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因此,在环境保护的政策之下,库区产业的最优选择方向就是产业绿色化,例如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实际上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库区的地方政府也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并大力提倡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重庆市政府就在三峡库区涉及的区县中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新型工业的政策主张。而各个区县也相应出台了更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那么,哪些动力能促使这些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呢?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之间的晋升竞争。而这个竞争表现为政府迫切需要发展地区经济来改善区域民生与解决就业问题。由此,地方政府间竞争促进产业发展的机理表现如下。
(1)中央政府的水利工程建设目标带给地方政府政绩压力与动力。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央政府一定是做出了合理的设计与规划的。从全盘考虑来说,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利于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工程不但能够治理水患,还能发挥开发水利、发展库区产业的作用。例如三峡库区的修建就带有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在这些大型水利工程修建后,中央对于工程的运行是有着合理的经济效益的预期的,而这些预期将作为绩效列入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之中,因此,这些被列入考核的绩效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来说,既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和压力,也是可以借机以升迁的机会,成为了官员尤其是一把手主抓的动力。
(2)地方经济发展的紧迫性促进了有效经济战略的出台,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政策上的动力。在脆弱生态条件的影响下,大型水利工程库区普遍表现出经济水平较低,居民收入及就业率不高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在大型水利工程修建中出现了许多的水利工程移民,尽管国家对水利工程移民进行了前期安置与后期扶持,尽量保障移民家庭的非贫困化,但对水利工程移民来说,可持续生计问题仍然成为其贫困治理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水利工程移民生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移民群众收入偏低,存在次生贫困风险;二是安置区环境容量不足,移民缺乏可持续生计的资源;三是移民缺乏劳动就业技能,重新就业存在困难;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移民生产发展需求;五是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功能不足。由于大量移民进入城镇,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实现其之前“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承诺,通过修建基础设施、发展经济的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提高移民收入。因此,经济的发展就变得非常的迫切,如果经济发展不足,移民收入就无法提高,就业率就无法保障。此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高,将制约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规划。
(3)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晋升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在我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之中,官员的作用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周黎安(2004)认为官员之间存在基于经济增长的晋升竞标赛。尽管这种以经济增长来决定官员晋升的假说也受到了一些质疑(陶然等,2010),但总的来看,学者比较接受经济增长带来晋升资格,或以经济增长程度(GDP)作为官员晋升排序的重要要素的观点(杨其静等,2013)。由此,对于政府关于特别是省市一级的政府的一把手来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是否能得到晋升是有较大关系的。
现代水利工程区库区的地方政府领导也需要追求晋升,需要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表扬,如果经常得不到领导的表扬,其就可能在晋升的竞争中失败,或者保不住目前的职位。因此,这些地区政府主要领导就有了追求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这一动力也导致政府愿意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居民发展需要促进库区产业绿色化发展
大型水利工程库区往往修建在流域之旁,一般地处较为偏僻的农村地区。该地区由于生态脆弱还较为贫困。现代水利工程修建的意义在于在水利开发的同时,为工程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改善提供机会。以移民为例,大量移民在原地区可能因为无法改变土地和生态环境的承载率而容易陷入贫困,但外迁后在国家给予一定补贴、迁入城镇后还能拥有还建房和商铺的条件下,移民具有可以致富的机会,这也符合政府提出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宣传,同时,大型水库移民还可以享受后期扶持政策带来的实际好处。但实际上,虽然移民或者库区城镇居民有了能提高收入的一些机会和条件,但并不等于就能够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还需要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这也正是目前库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不足的地方。调查表明,不少水利工程库区的产业结构基本还停留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移民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库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已经影响移民和城镇居民增收致富。另外,许多移民还面临就业创业困境,如库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部门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难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库区移民和城镇居民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难免有所抱怨,而长期的贫困与失业状况会导致移民群体的不稳定,甚至变成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从稳定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也不得不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以此大力发展库区经济。
3、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库区产业绿色化
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以破坏环境的代价而降低经营成本的企业在长久竞争中终将被淘汰,因为这类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迫使企业必须在经营中考虑环境因素,通过绿色整合、创新的方式使用企业现有或从外部购买的资源,从而寻求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独特的发展路径。
绿色经济时代,尤其是在水利工程所在的库区,企业面对的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4p(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促销)等方面的竞争,而更多的是绿色形象、生态环境保护的竞争。要在竞争中获得利益,企业就需要“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进行生态产业链条的打造,走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同时这也是我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的必由之路。
三、水利工程库区产业绿色发展的博弈分析
1、多主体参与产业绿色发展的动因博弈
如果水库不开展生态建设,出现污染,那么就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因此有必要实施生态产业策略。负外部性客观上需要政府在库区水污染防治、库区生态建设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法律法规的颁布、生态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技术和资金扶持三个方面(张学刚、钟茂初,2011)。库区内企业和当地居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农业、工业、旅游业的龙头企业与库区居民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对居民参与水库的生态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库区生态建设与污染防控中,政府、企业和库区居民扮演者重要的博弈角色,它们之间的行为决策直接影响着污染程度的大小与水库生态建设质量的好坏。
(1)模型的基本假设。
H1:政府、企业和居民是博弈的参与者,作为主体,他们相互独立决策。
H2:博弈的参与者理性。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水库及其周边生态安全,企业和居民的目标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H3: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具有完全信息。
H4:在动态博弈中,主体行为决策有顺序,且后行动主体可以观测到前主体的行动①。
H5:主体在进行决策时可选择两种不同的方法。政府存在两种策略,即对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给予优惠(X)或不优惠(Y);企业作为当地产业的提供者,其存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U)和建设环境污染型产业(V)两种策略选择;对于居民而言,可以选择参与生态保护行为(M)或不参与(N)。
H6:参与主体在选择不同的行为后,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收益。
①政府的收益与成本。若企业与居民同意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产业建设,政府的生态收益为G,付出一定的引导补贴成本B;若库区居民和企业接受优惠政策(或补贴)但不执行政策时,政府的生态效益为0,同时也要支付一定引导成本B,获得企业违章罚款C0。
②居民的收益与成本。若居民接受政府给予的补贴B1,居民年劳动收入为L1,而相应进行生态保护(如遵守禁渔期规定不捕鱼等)付出一定的成本C1;若库区居民不接受政府给予的补贴B1,劳动的收益为L2(L2>L1)(如可以违反禁渔期规定,下水库捕鱼等,增加了家庭收入),相应的居民没有进行生态保护,会带来一定成本C2(C1>C2)(如破坏环境,有可能被抓,整体说来于个人而言这个成本比长久生态保护的成本低)。
③企业的收益与成本。若企业开展生态产业建设,接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或补贴)B2,可获得收益为R1,生态经营生产成本为C3;若企业不开展生态产业建设,从事随意排污的企业建设可获得收益为R2(R2>R1),可能承担的风险成本为C4(即企业的违章罚款 C0,也就是说C0=C4),不进行生态经营的生产成本为C5(C3>C5)。
(2)博弈模型的建立。
①居民、企业与政府相互博弈的框架如图1所示。
②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博弈。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当政府选择鼓励居民参与生态保护时,居民是否参与库区生态保护,完全取决于自身的经济收益;当政府不推出政策激励时,理论上居民也有两种考虑,但实际上,居民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会选择低成本的策略,即不参与库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见表1)。
表1 政府与库区居民之间的博弈收益结果
结果分析:政府不管采取何种措施,想让库区居民保护环境,获得最大的收益G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库区居民的收益(L1-C1)小于污染环境时的收益(L2-C2),库区居民认为利益无法最大,不参与生态保护建设,所以库区的水环境污染不能得到缓解。因此减轻库区水环境污染压力的主要目标不在于给库区居民政策激励,而在于提高库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与平时有利于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
③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政府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中,在了解政府政策和法律的情况下,企业有两种选择。一方面可以选择提供生态产业的建设(如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并获得政策激励,也可以选择发展低成本的环境污染产业,有被罚款的风险(见表2)。
若政府不提供政策激励,但是在法律约束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选择建设生态产业,不获得政策激励;同时,企业也可以选择建设环境污染型产业,承担被罚款的风险。企业最终怎样选择,取决于其经济收益(朱兴龙,2010;姜博,童心田,郭家秀,2013)。
表2 政府与企业之间博弈收益矩阵
结果分析:在政府没有政策激励的情况下,希望企业从事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的概率是很小的,因为此时的收益是最小的。政府采取优惠补贴扶持的政策激励,企业也不建设生态产业的话,企业的收益可以达到最大,环境污染的程度最大。但企业顾虑到发展环境污染型的产业有被罚款和触犯法律的风险,所以企业会选择接受政府政策激励,从事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建设。因此减轻污染的策略是政府提供激励企业生态产业建设的政策,企业建设生态产业可以实现双赢。
表3 企业与库区居民之间博弈收益结果
④库区居民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不管政府提供何种政策,在法律的约束下,企业有选择从事何种产业建设的权利,库区居民可以选择是否使用生态产业提供环保产品的权利(见表3)。
结果分析:库区居民和企业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库区居民选择低成本的环境污染型产品,企业也选择提供低成本的环境污染型产品,他们的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因此过度的使用环境污染型的产品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库区产业绿色化发展主体的利益分析:交流博弈
(1)模型的构建。根据刘爱君(2015)的模型,政府、企业与居民是库区里的产业绿色化建设主体,各建设主体之间协同库区产业绿色化建设。协同可分为规模相当、可相互替代的同质协同和主体规模明显差异且相互竞争的异质协同。
假定有两个独立的库区产业建设主体协同,独自开展产业绿色化建设的收益为ri(i=1,2),协同效应系数为η,与双方收益相关。c是双方的生态产业建设投入。库区生态产业建设主体的利润函数π=ηr-c。
若在产业绿色化建设的环境中,两个建设主体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协同结果。设α、β分别为两个产业绿色化建设主体的协同意愿度,α、β的值越大,表明建设主体对协同结果关注度越高,协同意愿就越高。
则库区产业绿色化建设主体的目标函数为:
双方的利润:
若两个主体的协同意愿α>β,即主体一方的协同意愿高于另一方,此时,π1(α,β)<π2(α,β)。
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库区生态产业建设主体通过交流发现,协同开展产业绿色化建设比单独建设的利润更高。所以,产业绿色化建设主体更倾向于协同合作。
四、结论与建议
1、各种类型主体应各司其职,做好库区产业绿色化建设
政府在库区防治水污染、提倡生态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制定减轻污染、维护库区水环境、水生态优良的策略是政府提供政策激励,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开展生态产业建设,做环境友好型产业,落实保护环境的国家责任。应鼓励库区居民在生态产业中就业,学习环保知识,自觉保护库区的绿水青山。同时政府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管理,严格管控企业非法排污,通过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营造生态产业建设的环境。此外,政府需要向居民普及生态与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生态产业建设的技术知识。
企业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产业绿色化的建设,从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产生态有机产品,从源头上减轻水库的水污染。
库区居民应该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提高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应该学习新的生态生产技术,在保护水库环境水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2、异质协同的建设主体在产业绿色化建设中均能获得利益,保证了绿色发展的稳定性
目前库区生态产业建设主体大致为异质协同的各级政府、规模不等的企业与居民,表明库区里各级政府、企业与居民在生态产业建设中能够获利,而且协同意愿高。因此,在政府、企业、居民各主体协同下,库区生态产业的发展能够可持续。如果高异质程度的各方对于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能力越高,协同意愿强烈,利润会更高。
注释
① 博弈首先是政府先颁布相关的维护水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扶持库区居民和企业参与产业绿色化与环境保护的行动。第2步是企业的决策,企业在面临政府的扶持补贴或优惠政策时,可以选择参与生态产业的培育,也可选择制造环境污染型产业,而库区居民在得知政府政策的前提下,考虑是否参与水库的生态保护,投入生态产业的生产之中.
[1] 钱正英、马国川:中国水利六十年(下)[J].读书,2009(11).
[2] 何春燕、薛鹏、刘邵权: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9).
[3] 张佐、陈建成:建立水电开发库区社区共同治理发展机制研究[J].思想战线,2014(6).
[4] 石智雷、彭慧:库区农户从贫困到发展: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的比较[J].农业技术经济,2015(9).
[5] 翟羽佳、王丽婧、郑丙辉等:基于系统仿真模拟的三峡库区生态承载力分区动态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5,28(4).
[6] 黄光学:三峡坝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
[7] Kobayashi S,Yokoyama S.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 OptionsinanErosion-ProneReservoirArea:A Case of Wonogiri,Central Java,Indonesia[J].Japanese Journal of Rural Economics,2015(17).
[8] 张欲非、田金信、张凯等:区域产业生态化过程中三方利益的博弈分析[C].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2007.
[9] 蒋云霞: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三方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0,28(8).
[10] 杨小山、金德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政府与农户的博弈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11] 刘汀、贾彦松:生态脆弱旅游地区生态保护行为的博弈分析[J].商业时代,2013(15).
[12] 付书科、杨树旺、唐鹏程等:生态脆弱区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容性研究——基于矿业企业、社区居民和当地政府博弈视角[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4).
[13]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 [J].经济研究,2004(6).
[14] 陶然、苏福兵、陆曦等: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竞赛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J].中国经济学,2010(12).
[15] 杨其静、郑楠:地方领导晋升竞争是标尺赛、锦标赛还是资格赛[J].世界经济,2013(12).
[16] 张学刚、钟茂初: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
[17] 朱兴龙:环境规制中政府与企业行为的博弈分析[J].珞珈管理评论,2010(2).
[18] 姜博、童心田、郭家秀:我国环境污染中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2).
[19] 刘爱君、晏敬东:基于交流演化的城市群创新主体协同博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4).
(责任编辑:张琼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基于适应能力重构视角的大型工程移民就业与生活质量研究,编号:14YJC790071;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六水协同”与三峡库区产业绿色化发展研究,编号:201508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迁移经济学视角下外出务工对移民家庭支出的影响研究,编号:16Y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