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我那里去吧!”
2017-04-24余映潮
我曾在监利县教研室工作过两个年头、四个学期。记忆最深的是两项工作。
一是下校下乡。当时的学校数量庞大,镇以下的每个公社都有初中,全县城乡共有初中百余所。两年之中,我基本上都“跑”完了。二是编写资料。后来故事的伏笔就埋在“编资料”这三个字中。
那是一个教学资料匮乏的时代,一线的语文教师几乎无参考资料可用,连练习册也没有。在商人的眼中,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在我的眼中,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极佳机会。我开始用拼命的精神编写资料——定位于“单元”练习。
六册初中语文教材共48个单元,我要编写出48个单元的练习题。编写的过程是四遍成文法:第一遍,草稿;第二遍,修改;第三遍,刻写;第四遍,油印。
在不下乡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书页来回翻动的声音伴随着我;每天都有一页一页练习题的草稿出现在我的笔下;每天的生产工具是“钢板”与“蜡纸”;每天都有刻满了习题的“蜡纸”在我的“笔”下诞生;每天我都会打开那遍身油墨的油印机盒,开始用蘸了油墨的滚筒一张一张地推印出那些练习,滚筒起落,纸页翻飞;每天我都在练“推油印”的技术,那速度,那精准,后来无人可以企及;每天我也是装订工,将油印出来的练习装订成120份,折叠它们并分装在106个信封里。
县教育局的油印室就好像是我的家,那里有纸香,有墨香,有劳累之中我心底里发出的快乐的歌唱。一年多的时光,我编写的48套单元练习,让全县每所学校的语文教师都欣喜异常。也只有在这种情境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好评如潮”。教育局匡局长和教研室李主任常常情不自禁地说:像余映潮这样的人,多培养几个就 好了。
1984年的春天如期来临,气候温润,春色美好,屋后的大树上,有喜鹊在喳喳地叫。4月份,荆州地区教研室主任沈兴邦先生带着一批教研员来监利县教学视导。临别时,我送给他6册装订好的带有封面的单元练习册。他打开,细细地翻看,惊讶地问道:“这是谁编的?”我说:“是我。”他有点激动地说:“我的天!前两年我组织全地区的语文教研员编写单元练习,一直都没有编出来。”
他突然很认真地看我:“你到我那里去吧!”
……
一个月后的一天,我在县教育局阅览室看书,管理员舒老师悄悄对我说:小余,你要走了。地区教育局朱局长来过了,专门谈调你的事。接着,县教育局郑局长找我谈话,说要我做好思想准备,服从组织安排,准备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当校长。
我知道这是县里在采取措施,不放我走。
接着匡局长找我谈话,点明了地区教育局调我的事,说监利的教育事业需要我这样的人,希望我能留下来。我对局长说,我们监利这么大的一个县,在地区教育局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我去了,一定会对监利县有好处。局长嘆了一口气,说,好吧,支持你。
1984年8月上旬,我办好了一切调动手续。监利县教育局派了车,送我们一家到了荆州城。
安定下来后,我给老爸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这封信的结尾几句是:
我现在住的地方是荆州地区电大,地区给我安排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
……
那年,我37岁。
1985年,荆州地区的中考语文命题由我主持。我强大的命题能力立刻进入公众视野。
我后来回想,刻印了一年的蜡纸,得到了调到市级教研室工作的机会,这是为什么?一是填补了工作中的重要空白,有益于广大的一线教师;二是练出了过硬的本领,在重要的岗位上立刻能够担纲。
许多年后,我写过这样一句“余映潮语录”:磨炼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
在荆州市,在我长达23年的教研生涯里,这也许一直是我的工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