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藩篱”,方有佳作

2017-04-24郭志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藩篱手写红烧肉

郭志明

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有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然很有道理,却给历朝历代的写作者们套上了一个重重的枷锁,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作文教学。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作文方法的指导,无形中也给了孩子写作的限制和束缚:选材要新颖,立意要高远,凤头猪肚豹尾,正面侧面相结合,前后要呼应……于是,清规戒律一条条,还没写呢,就已经犹犹豫豫。真正写好了,又改来改去,推敲来推敲去。文章精致了,但原汁原味没有了,于是,初始的写作冲动与呈现出来的四平八稳让孩子在写作上方向迷失了,欲望丧失了。

要让孩子佳作叠现,必须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除了结合阅读给孩子必要的写作指导,教师更多的是要破除他们写作的“藩篱”,少在精致作文、选材立意独特新颖上花力气,更多地激發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帮助学生优化写作过程。为什么要让孩子写作?我们的固有思维是:写作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中高考都要考作文。于是,课本上的作文训练要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标准去布置写作,要根据考题走势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另外,时代的要求要呼应,有关部门的作文竞赛项目要落实,等等。总之,孩子们写来写去,都是在为别人写,就是通过写作满足他人的要求,出奇文,拿高分,唯独忘了自己——我要说什么,我想写什么。都说“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可孩子们常常“我手写他心”,这样的状态要让孩子写出感人的文章,实在太难。所以作文教学要调整定位,让孩子写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表达自己,理应成为作文的目的。

有了为什么写的正确定位,在写作内容上就要让学生没有禁忌。他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率性作文,写放胆文,不要用“有新意,有深度,时代精神,崇高品质”之类来限制他们。一直吃青菜的吃了一碗红烧肉,感觉品尝了世上顶级的美味,就把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一直吃红烧肉的吃了一碗炒青菜,感到非常爽口,同样可以把过程和感受写下来,没什么高雅低劣之分。形成习惯,有了兴趣,写作就会成为孩子的自觉。

怎么让孩子在写作上没有“绳索”呢?他们可根据内容,根据兴趣,根据兴致写作文,文体不限,长短不限,形式不限。这样,孩子们有的可能一直喜欢写日记,有的一直喜欢写随笔,有的喜欢写小说、写散文,有的甚至尝试写剧本。成篇也行,微作也行,片段也行……不管怎么写,那都是他们的作品;不管发表与否,他们都会好好珍藏。如果每个孩子都拿得出自己珍藏的、锁在自己抽屉里的几个写作“本本”,我们是不用担心他的写作水平的。

为了让孩子写出佳作,我们老师总是煞费苦心,提供了很多“样品”,辟出了许多路径。可那些别具一格的妙文,大多并非因为临摹;那些有特点的文学新人,往往并不循规蹈矩。无论文学大家还是写作新人,谈到佳作是怎么写出来的,都离不开“抓住灵感,一挥而就”这样的切身体验;许多上品文章,也并不是细细琢磨,反复斟酌,而是兴之所至,一吐为快的。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萌芽》杂志力推的“新概念作文”,让教育与文学跨界,我们多少的写作苗子会被扼杀?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音乐家鲍勃·迪伦,文学又与音乐牵手。世界千姿百态,作文也应该多姿多彩。唯有没有“藩篱”,从根本上让孩子多“生活”,多阅读,才能让孩子多涌动写作的热情,多出佳作。

猜你喜欢

藩篱手写红烧肉
发掘、发展、发现——突破记叙文写作藩篱
抓住身边事吾手写吾心
红烧肉去哪了?
红烧肉去哪了?
红烧肉去哪了?
基于集成学习的MINIST手写数字识别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深度学习在手写汉字识别中的应用综述
破藩篱 插翅膀——承德与北京的故事
坚定信心 突破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