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读写的共生追求
2017-04-24徐飞
徐飞
专题读写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早为大家所共知。专题读写可以有效克服零碎读写的弊端,便于学生精神和语言系统的整体构建。据观察和研究,专题读写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成绩。
但在专题读写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专题随意化。专题的确定往往是由教师随意指定的,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二是读写割裂化。读写结合点模糊,读与写不能形成交互关系。三是方式单一化。学生在专题读写中往往各自为营,缺少深度汇谈与沟通。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对专题读写缺少系统性、关联性的思考和把握。因此,我们提倡在专题读写中引入共生教学的理念,协调好专题读写中的种种关系和 矛盾。
一、协调多组关系,确定合适专题
共生教学反对极端与片面,提倡诸元和谐。在确定专题时,我们应该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关系,从而确定最合适、最有价值的专题。
协调好课内教材与课外读物的关系。教材文本富有教学价值,但篇目较少,仅凭教材来教,学生所吸收的营养终是有限的;如果完全抛弃教材另立专题,又会与课内学习脱节。我们主张将课内教材与课外读物创建关联,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1+x”式,即以教材中的某个专题为核心,采用“抛锚式”方法,勾连若干篇课外文本;第二种是“1×x+x”,即重新组合教材文本,形成一个新专题,并在此基础上勾连相关课外文本。
协调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们所实践的专题读写,是指向写作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在确定专题和选择文本时,应尽可能兼顾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让学生既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提升,也能获得写作形式方面的启迪。实践证明,内容与形式融合式的专题读写训练,效果更为明显。举例来说,我们在学习教材文本《紫藤萝瀑布》时,曾开展咏物散文的专题读写,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花草树木,同时习得咏物散文的基本写法。此后,我们推荐了这样一组文章:季羡林的《马缨花》、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蒋勋的《叶子》、贾平凹的《落叶》、丰子恺的《杨柳》、李存葆的《雪野里的精灵》、洛夫的《一朵午荷》、晨义的《叶子时期的梅》。学生在这一专题的学习中,趣味盎然,读写进步明显。
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确定读写专题时,教师的读写趣味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教师的读写趣味有利于专题读写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的读写趣味可能远离学生的读写趣味,仅凭教师趣味所确定的专题难以激发学生的读写热情。因此,在确定读写专题时,教师应做好学情调查,考虑到学生读写兴趣的养育。有时候,也可以从学生流行的读物或阅读倾向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读写专题。
二、根据读写共生类型,寻找训练结合点
专题读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读写分离,即读写之间没有建立有效关联。教师在专题读写中往往只是确定专题、提供文本,而没有在读写之间做有效具体的指导。在英语语境中,读与写的“合作”关系,少用“connection”(结合)这个词,而多用“integration”(介入)一词。“介入”比“结合”更能体现读写之间互促共进的融合关系。专题读写的要义在于打通读写关隘,以读引写,以写促读,从“读写结合”走向“读写共生”(读写互相介入)。
那么,如何实施“读写共生”?我们要明确是在写作教学的语境中讨论这个概念的。因此,“读写共生”中的“读”是“为写作而读”而非“为阅读而读”,而“写”既作为目的,也作为手段。在厘清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来探讨读写共生的几种类型。
积累型读写共生。这是以积累写作素材、思想观点或文章图式,以读书摘抄、仿写等方式进行的读写共生。如西交大苏州附中马萱同学反复阅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好读书笔记。每次阅读她都會提炼、增加一些话题,并在相关话题下添加具体内容,最终她的读书笔记涉及三十多个话题,对这本书进行了细致的爬梳剔抉。
主题型读写共生。这种类型的专题读写着眼于阅读内容、思想感情等人文性层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认识,提升人文素养。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最后的挽歌”专题读写,将教材文本(如《品质》《断魂枪》《说书人》《鉴赏家》等)与课外文本(如路翎的《英雄的舞蹈》、汪曾祺的《戴车匠》、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完成探究性写作“‘最后一个的文化价值”。
范例型读写共生。这一类阅读着眼于读物的形式特征,是为了揣摩、掌握范文的格式进行的仿写训练。比如,我们可以将教材文本《最后的常春藤叶》与欧·亨利其他几篇经典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二十年后》《麦琪的礼物》等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仿作小小说,体现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反应型读写共生。它要求读者对文本内容有充分而深入的理解,采用分析、鉴赏、品味、引申、感想等方式撰写读后感、文学短评等。比如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一道试题,要求学生阅读四篇作品,然后完成相关练习。这四篇作品是李国文的《白居易的粉丝》、杨扬的《4年前和奥巴马的邂逅》、邢建榕的《历史与记忆》和任凭的《传统油画过气了吗?》。后面有一道题是用这四篇文章组成的一个报纸副刊版面,让学生给版面取一个名称,并阐述构想,800字左右。
这四种类型的划分,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找到读写共生的结合点,在具体的专题读写过程中,我们不一定只限于一种类型来处理。有些专题既可以作为积累型、主题型,也作为范例型或反应型来处理,如此灵活使用能进一步发挥专题读写的综合效应。
三、组建读写共同体,促进深度学习
美国学者凯恩夫妇在《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一书中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三个要素,其中一个是“放松的警觉”。放松的警觉,是高挑战、低威胁的一种心理状态,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挑战、低威胁”就是给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可将学生组成读写共同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处于“高挑战、低威胁”的学习状态中,激发读写兴趣。如徐桦君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作真情作文”的项目写作时,将主课题分解成五个子课题,让五个小组围绕各自的子课题开展研究,再进行小组汇报交流。这种深度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且有利于知识的主动建构。
组建读写共同体,有利于师生、生生在和谐共生的状态中促进深度学习。在组建读写共同体时,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对当前专题读写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组织者。这类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读写的行为因素,其主要教学方式就是布置任务、督促学生读写等。(2)评判者。这类教师对学生的读写过程不做干预,而以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反馈作为主要教学方式。(3)指导者。这类教师在专题读写教学中发挥着较强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读写过程中有较多的指导。(4)旁观者。这类教师对学生的读写完全放手,以“无为”的态度听任学生读写行为的自行发生。以上四种角色是根据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及行为所做的大致分类,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四类教师角色均有其局限。
我们提倡,专题读写教学中的教师角色除这四种之外,还有一种更理想的角色——同行者,就是成为学生读写的导游与陪练。教师不仅要关注而且要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师生两个主体的融和共生。教师要对专题读写做好提前规划,优选资料,同时要跟学生共读共写,和教学对象的距离更近,才能更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才能够更好地融合。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