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被“乱花”迷了眼

2017-04-24李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乱花仁人孔子

“议论性散文”的出现有两个背景,一是文化标签下抒情散文的出现,二是高考应试的投机。其特点是用文化气息浓郁和充满煽情的表达来吸引眼球,言辞较华丽,一度受到好评。这种写作不是没有意义,但天生发育不全,虽有言辞却无逻辑支撑,而前者又正好掩盖了后者,说得严重点,其实它就是个应试怪胎。本期“作文识真”栏目由特级教师张一山名师工作室的李娟老师来分析议论性散文的“乱花迷眼”。

主持人:陈兴才

作文《我不是》在2016年江苏省“七彩语文杯”主题为“中学生与社会”的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针对竞赛的总主题——“中学生与社会”,我细细地阅读了多遍,发现《我不是》不仅材料失真,还缺乏逻辑,总体感觉有些偏题。

我们看——

我不是

我不是个圣人,从来不是。

我是孔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天长夜夫?非也,丘一介书生,怎点得起这万古长夜之灯,怎挺得起这万千炎黄儿女的脊梁!

我并非有意踏上那座神坛,后生可畏,编著《论语》,为后世流传。嬴政拉我下坛,武帝又把我推至顶峰,顾炎武、黄宗羲又暗暗推我一把,袁世凯更把我列为教皇……我真的累了,累得直不起身,也弯不下腰。

我不是个完美的人,我只遵循自我内心的法则。门前稚童唱着歌谣,我多希望他们能在我身边坐成一圈,嬉笑怒骂地谈论东家的烙饼、西家的糖果,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对着我三拜九叩后匆匆跑開。我多希望有个知心的儒生陪我醉个三万六千场,陪我毫无戒备地大骂:老而不死,是为贼!

我并非仁人,我也会执拗地不卖掉车子去安葬自己的爱徒,我也会对我那助纣为虐的弟子大骂“子可鼓而攻之”,我也会因为爱惜自己的面子面红耳赤地争论太阳的远近……

我更不是温润如玉的君子。君子不必剑拔弩张,血液里会燃起刚毅的温度;君子不必手执利剑,目光里闪烁着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君子不必夸夸其谈,其谈吐间处处彰显博大的胸襟和肚量。我仅仅能做到内在原则与外表弹性相统一,别无 他求。

我从来不曾想过我的思想会活跃在这世上两千年,也没有想过被归类为“形而上学”。私塾里孩童们摇头晃脑地背诵着“之乎者也”,大殿上大臣们举着《论语》死谏昏庸的皇帝,中华大地上竖着“打倒孔家店”的旗帜血雨腥风,声震九天。我不过是人师,将一己之道一以贯之,不过是不想我的学生不谙人理,不辨是非。

我周游列国,停止征战,也并非舍生忘死,志在天下。我只是不希望家园再平添战乱,黎民再徒遭颠沛流离之苦。我的害怕、懦弱都隐藏在我看似慈祥的面具下,面君也是我最大的勇气。

我嘲讽宰予,不是因为他离经叛道的思想,而是因为他的自由放荡实在太令我羡慕,他提出的质疑也实在有雏凤清声之势。然而世间的人告诉我,你不能动,你肩上站着几亿的百姓,你背负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你是所有文化的根,仿佛大笑一声便会毁灭了这整个一切。我只能站着,即使背负千斤也要面带微笑,告诉这个世界,我是孔子。

我只是个老者,头发花白,牙齿稀疏,我会傻呵呵地指着天上的云彩说天气真好,看看来时的天空,脚下的土地拄着拐杖看着村童放飞纸鸢,觉得老去也是这么一件美好的事情。

黑夜有油灯,中华有英雄。我只是个活在历史里的再普通不过的老头儿。“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老夫孔丘,有礼了。

《我不是》看似辞藻华美,引经据典,情文并茂,但细看起来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只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过度注重形式,内容就会削弱。再者,一味地追求语言华美而文白相杂,使文章的语言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非也,丘一介书生,怎点得起这万古长夜之灯,”“老夫孔丘,有礼了。”读来总有种淡淡的酸腐气!阅卷教师可能被虚浮华美的辞藻迷惑了双眼,忽略了其内容。《我不是》通篇除了华丽的辞藻,其实细看下来,筋骨在哪里?而这样的文章,却充斥于各种高考范文和写作宝典之中,成了许多师生膜拜和抄袭的对象。

这次作文的主题是“中学生与社会”,应该具有现实意义,更应该围绕中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来着笔。但《我不是》假托孔子之口杜撰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且不谈对孔子的定位准确与否,中学生在哪里?社会在哪里?中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又在哪里?文章想表现的主旨是什么?难道只是想写孔子是个头发花白、牙齿稀疏的老者?把一个光耀千古的先贤圣人在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贡献一一否定,最后还原成个头发花白、牙齿稀疏的老者,这样写究竟想表达什么主旨,这样的文章有何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不禁感叹,这样的文章也能评为一等奖?我又不禁想着,学生的写作应走向何处?教师的作文教学应何去何从?

散文的特点是材料真实可信,表达逻辑严密,情感旗帜鲜明。《我不是》是这样的吗?

《我不是》一共13段,4~11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4段写“我”并非有意踏上那座神坛;第5段写“我”不是个完美的人,“我”只遵循自我内心的法则;第6段写“我”并非仁人;第7段写“我”不是温润如玉的君子;第8段写“我”从来不曾想过“我”的思想会活跃在这世上两千年,也没想过被归类为“形而上学”;第9段写“我”周游列国,停止征战,也并非舍生忘死,志在天下;第10段节写“我”羡慕宰予的自由放荡;第11段写“我”只是个头发花白、牙齿稀疏的老者。

纵观《我不是》的构思,似乎缺乏理性思考与逻辑判断。第4段的内容和第8段的内容交叉,“并非有意踏上那座神坛”与“我从来不曾想过我的思想会活跃在这世上两千年”的区分度在哪里?第5段中“我只遵循自我内心的法则”与第10段“我羡慕宰予的自由放荡”也有交叉重复之嫌。第5段、第7段、第9段并列分类不合逻辑,“不是个完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包含“并非仁人”“不是温润如玉的君子”和“也并非舍生忘死,志在天下”。如果按照作者逻辑走,文章可以无止境地写下去。比如说:“我”不是商人、“我”不是个好文人、“我”不是好老师……那么文章的形在哪里,神又在哪里?作者写作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但其实可以试着从为人、治学、思想、对后世影响等层面有个宏观的布局。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写作的功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是源于想得高分的欲望。这导致学生不去认真读书,不去认真写作,想走捷径,想事半功倍,寻各种高分妙招。市场也乐于迎合这种功利化的心理,因此各色作文辅导书大行其道,有素材大全、满分宝典等。而这些所谓的“素材大全”往往就是将名人名言、名人事件、新闻热点、寓言故事等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这样碎片式的阅读,有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阅读,让学生在这种阅读氛围中越发营养不良。而有些所谓的“高分秘籍”,与其说是高分秘籍,不如说是投机取巧的方法,但求以最直接简单的手段达到高分的目的。最典型的就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时,为求所谓的“深刻”,依傍1~2个名人说开来,其实对名人只是一知半解。

《我不是》第5段中说:“我不是个完美的人,我只遵循自我内心的法则。”我对这句话有点不理解,遵循自我内心的法则就是不完美的人?那像陶渊明、屈原这样有操守、有内心法则的人岂不是都有问题?那他们为什么能光耀千古呢?再往下看,作者笔下孔子内心的法则是什么呢?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似乎就是作者把自我意识强加在孔子身上了。我们都知道,孔子的一生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在厄于陈蔡的生死边缘,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作者笔下的孔子还是历史上真正的孔子吗?我不禁发出疑问。

《我不是》中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第6段写道:“我也会对我那助纣为虐的弟子大骂‘子可鼓而攻之。”事实上是,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当季康子的属下也就是孔子的学生冉求支持改革并去征询孔子的意见时,结果孔子不同意就号召他的弟子“鸣鼓而攻之”。推究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只是政见不合而已,又怎能说是“助纣为虐”呢?再者,即使孔子让学生去声讨冉求,也不能说孔子非仁人!有鲜明的爱憎就不是仁人了吗?爱惜自己的面子难道就不是仁人了吗?仁人,在字典里的释义就是有德行的人。仁人不是神人,有自己的爱憎,有个性,爱面子,这才是有血有肉的真仁人。作者这样的说法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当然也不合逻辑。

再看《我不是》第10段,“我嘲讽宰予,不是因为他离经叛道的思想,而是因为他的自由放荡实在太令我羡慕……”这个说法就更荒唐了。原文是: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见孔子是惜时如金的人,怎能容忍自己的弟子大白天睡觉?更何况孔子特别提倡礼乐教化,怎么可能羡慕放荡?作者人为杜撰、主观臆测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历史人物没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却故作高深,这实际就是对历史人物的亵渎,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当下,学生的作文取向更加功利化,教师想要什么样的口味,我就写什么样的题材;而作文评价也每每只在乎词句与文采,不在乎思想与思维,不在乎理性与逻辑。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也一味地迎合“高分”“满分”的口味,让学生背碎片式的作文素材、优美的段落,学生们渐渐地丧失了谋篇布局的能力,渐渐地丧失了自我审美能力,渐渐地丧失了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作文表达本是“我手写我心”,但现在的学生习惯于用满篇假话、套话,甚至用一知半解的知识拼凑成文,试问这样的作文表达有质量吗?

作文表达时,可以选择名人的事例,但名人不是用来充门面的,也不是万能钥匙,有了名人也不代表深刻。与其漫无目的地去搜集形形色色的素材,泛泛而谈地堆砌平庸、浅薄、过时甚至是荒诞不经的材料,不如把喜欢的某个名人作品、传记拿来认真品读,激发情感的共鸣。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厚积薄发,信手拈来,举一反三。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进行整本书地阅读,共同写读后感,分享交流。

《我不是》的写作取向,也说明我们在阅读教学上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现在中高考阅读检测存在着将文本碎片化、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许多教师在教授《劝学(节选)》时,而只是忽略了这是一篇结构严谨,文章思路清晰,完全可以作为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范本;在文言字词句的理解上下足了功夫,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流连于个别字句的深究,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导致学生在构思文章时谋篇布局的逻辑性不强。“整体感悟”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阅读概念,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只留下一抹苍凉的背影。

文章《我不是》表面上看是辞藻华美、引经据典、非常高大上,实际上却是逻辑性不强、内容经不起推敲的伪作文。此种现象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中学;211505)

猜你喜欢

乱花仁人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描写多一点,“乱花”更迷眼
莫让“乱花”迷人眼
仁心、仁人至仁政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