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煞尾与意象为题
2017-04-24张悦群徐玲玲
张悦群 徐玲玲
一、课堂导入
师:课前大家看了讲义上的考场佳作,有什么话想说?
生:第1篇《流失的诗意》(以下提及范文均见“考场佳作”)的大部分内容,为什么一句一段?
师: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作文像诗一样,诗歌通常也是一句一段。
师:嗯,这是自圆其说。我再帮你说一下,作文的题目也告诉人们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诗意”,不过,也未必要一句一段。还有什么问题?
生:这篇文章中直接引用的内容太多,很少有自己的语言,这样好吗?
师:这个问题好,哪位同学能回答?
(生沉默)
师:文中有几段文字是引用诗文名言的?
生:七段。
师:文章观点正确,内容也非常好,但这不到700字的作文,竟有七段文字主要靠引用别人的话论证说理,有掉书袋之嫌。
生:但为什么评为优秀作文呢?
师:这篇考场作文的评语,反而把“掉书袋”的毛病称赞为“浓浓的书卷气”。可能因为阅卷时间较短,阅卷教师有点仓促,忽略了这个问题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犯这个错误,还得――
生:避免这种毛病。
二、目标呈现
师:对。下面咱们一起来读一下今天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吧。
(屏显)
捕捉议论说理中出现的符合主题的意象,合理地安排在结尾(如再安排在文章之中更好);且用这一意象给全文确定一个题目。
(生齐读)
师:读完这个目标,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只是在结尾才写这个意象,会不会有强加的嫌疑,以致判为跑题?
师: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应该是在结尾升华主题用的,可以将作文提升一个档次。
师:好像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前一位同学问的其实不是跑题的问题,她对在结尾处增加题目所示的意象不放心,想知道这样会不会让阅卷教师觉得这是刻意加上去的。首先,阅卷教师一般不会认为是刻意加上去的,如第2篇《空山新雨后》只是开头、结尾各出现一次美好的意象,却是江苏省2013年的70分作文。
生:文中多次出现意象不是更好吗?
师:是的。问题是,我们在考场上写文章,一开始没有想好用一个合适的意象来命题。等想成功,已经――
生:半小时了。
师:反正时间不短了。
生:一开始不容易想到适合的意象,等思考成熟再动笔,写作时间又不够用了。
三、初步学习
师:你太聪明了。考场写作与一般写作不一样,等思考成熟再动笔往往完篇时间来不及。一开始就想到“空山新雨后”之类的意象自然好,但几率太小。我们也想开头、中间、结尾都能用到这类意象,但考场作文,总是难以做到。这时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用标题与结尾点击意象,乃至在结尾描述意象议论作结。
生:(笑)倒是一种好方法。
师: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在限时写作的过程中暂时不定题目,注意捕捉议论说理中出现的某个符合主题的意象,把它合理地安排在文章的结尾,同时用这一意象给全文拟立一个题目,既形象、蕴藉又容易引人入胜。当然,如果能在文中增加一两个意象则是更好的。那么这样做有什么难处?
生:捕捉议论说理中出现的符合主题的意象,是不容易做到的。
师:也不是完全做不到。面对材料,我们一般是先破题再写作。写作的时候,大脑中容易出现一些与观点相关的意象,如花、草、鸟、兽、水、云、天……常常也有诗文名言。那就——
生:捕捉住!
师:不,可以先放在草稿纸某个角落,然后合理地安排在文中。如果文中不适合,就安排在(示意续说)——
生:结尾。
师:假如拿到题目就发现与自己曾经练过的一篇以意象开头的作文相符合,那就再好不过了,就可以直接在开头部分介入意象,既点题又引起下文。下面文中好安排则安排,但哪个部分必须安排一次?
生:结尾。
师:很好。另外,所选的意象尽量避熟,别人用过的尽量不用,比如不少同学用过“不深不浅种荷花”,我们就改为——
生:“深种菱角浅种稻”。
四、比较鉴别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种提高议论文档次的写作方法了,这个方法是——
生:意象煞尾与意象为题。
师:能不能倒过来说?
(生争论)
师:不必争了。作为实际写作过程,一般是从什么到什么?
生:从意象煞尾到意象为题。
师:好。下面说这12篇作文,哪几篇在这方面是异类?
生:第4篇《关注孩子的成长》。题目是好,但不以意象为题;结尾也不错,但也不以意象 煞尾。
师:对。其他11篇,依次说说看,是怎样以意象为题、以意象煞尾的?
生:还有第3篇《怜蛾不点灯》,以意象为题,以意象描述与议论开头,但下文没有写到这意象,不知道行不行?
师:哪位发表意见?
生:肯定不行,还得在结尾写到“怜蛾不点灯”的内容。
师:对,否则文章没有收口。还有没有异类?
生:没有。
師:其他10篇,都是以意象为题、以意象煞尾的吗?
生:是。
五、同类组块
师:请说说理由,下面各位抢答。
(生抢答并展示)
我抱歉我不能追随“浅阅读”的热潮,不能允许诗意的流逝。
我愿云端写诗,诗意而居。
——《诗意的流失》
也许,咏赋青春的诗,最微妙的当属“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只有空灵、纳新,历秋之丰收,才是最美的“天气”。
——《空山新雨后》
让我的遐思洞穿深邃的时空,幻化成一只彩蝶,飞入你的风景,穿上彩色嫁衣,成为这世上最美的新娘。在黄昏河畔的垂柳旁,在这春风沉醉的晚上,看着我的眼睛,感觉到生有所息的美好, 好吗?
——《春风沉醉的晚上》
偶然中隐含着必然,只有有准备、肯奋斗的人才能抓住命运的橄榄枝。
——《抓住命运的橄榄枝》
是否看见布满荆棘的路上星星点点,好不 耀眼。
前进吧!抓住点点星光,终有一天,它将绚丽夺目,照耀全人类,温暖的世界。
——《荆棘大道满星光》
蓟草被齐根切断,却可以用洁白的“鲜血”让伤口愈合,再从伤疤上生长、盛放,开出夺目的花朵。在挫折中进取的人们一如盛放于山野的蓟草,尽管带着一道结痂的伤痕……
——《薊草盛放》
环境如丹如墨会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莲如梅不被环境改变,在坚守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
——《丹墨莲梅》
中华文明委以发展的向心力,让中国在黄土之上心生云天,担负起民族崛起的时代大梁,像李娜一样,实现突破,成就自我。
根系黄土,心生云天,华夏之根在我心生长,顽强不移,亦不生旁枝。
——《根系黄土,心生云天》
人生,需要偶尔驻足嚼味品尝。怎么样?
一起来守护精神的麦田,一起来感受人生的味道吧!
——《守望精神的麦田》
任世事无端变幻,我心自有云白山青。守住内心,弘一法师方能发出“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感悟,三毛才能在丈夫死后仍拥抱寂寞。《菜根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世间花迎鸟笑,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苦其自心尔。”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现实,用心灵的画笔遮住现实中不完美的画面。
我心自有云白山青。
——《我心自有云白山青》
六、变式训练
师:全都找到了,这下更清楚啦。下面做三个书面练习,先根据语境把《怜蛾不点灯》开头的意象描述与议论部分移到结尾去。
(生修改结尾并展示)
不由想起苏东坡写给他一位僧人朋友的诗:“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连小小的飞蛾都如此怜悯与关爱,以致不点灯照明,那么对人,我们更当抱有大爱情 怀哪。
师:可以。如果在考场中来得及开篇就想到这样的意象内容,那么只要在结尾点击它一下即可。谁会点击?
生:我来试试。倒数一二句整合为一句——让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那句“我们活在喧闹之中,却死于孤独”的名言永远离开我们,把苏东坡那句“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警言时时记在心中,那我们定会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
师:好。下面请在下文的横线上,分别填出“舍弃”了什么与“获得”了什么的内容。
(屏显)
释迦牟尼舍弃了世俗的浮华与名利的虚幻,致力于普度众生。让草木皆有灵性,使百态皆为法身。舍弃了——————,获得了——————,正是这位佛祖在春和景明中静静地拈花微笑的真正原因。
禅宗有云:“不可以一朝风月,而昧却万古长空。”懂得舍得,学会舍弃,你才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自可静观“古屋贮月松风凉”!
生:舍弃了一朝风月,获得了万古长空。
师:好。结尾有“不可以一朝风月,而昧却万古长空”这个名句。它可以化用在上文中,“舍弃了一朝风月,获得了万古长空”。
师:如果这是个完整的作文,请给它定个题目。
生:舍一朝风月,得万古长空。
师:这题目好!阅卷教师看到就会眼前一亮。再看文章,又没有走题,结尾再照应题目,判分高出一个档次是很有可能的了。
七、深层训练
师:现在来看最后一篇作文《关注孩子的成长》,能不能给它来一个“意象煞尾与意象为题”呢?
(生沉默)
师:文中这段反面论证的内容,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什么美好的意象?
(屏显)
放眼当下,黑色的网游代替了美丽的童话。传统的童话弘扬正义战胜邪恶,而黑色的网游反其道而行,宣扬暴戾、极端、黄色的负面价值。当看见席卷天下、夺人眼球的黑色网游时,尚无抵制诱惑能力的孩子便将这些垃圾纳入行囊,把这些污水吸入心脾。
生(齐):“污水”的反面是清澈的水,清澈的水就能想到清泉。
师:妙不可言。这清泉意象就能成为文章中形象论证的内容,就可以成为题目,想想看……
(生沉默)
师:再看上面文字的下面部分,老师做了 整合。
(屏显)
豆蔻年华尽管令人留恋,却是没有抗药性的季节;天真烂漫尽管令人欣赏,却往往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成长途中的孩童对于所见所闻与所感所触是不设防的,当然也是不会设防的。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像更适合他们;因为他们更容易“见好学好,见坏学坏”。———————,————————。
(生齐读)
师:后面是横线,我们把刚刚想到的清泉水意象放在这条横线的位置,试试看。
(生沉默)
师:联系我们刚刚看到的意象,把这些“污水”吸入心脾,甚至难以恢复本来的澄清与明净,就很自然。孩子最容易见好学好、见坏学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面自然就可以写出“因此,我们无法知道涉世不久的孩子,心灵的——
生:清泉是否能保持。
师:好!再改一下。
生:一泓清泉到底还能清澈多久?
师:(鼓掌)结尾再次呼吁一下吧。
(生书写)
清泉叮咚,如鸣佩环。愿你我共同呵护那一泓清泉,确保孩子永远有一个澄澈明净的世界。
师:题目怎么定?
生:呵护那一泓清泉。
师:好。
八、课堂小结
师:我们这堂课一起研习了讲义上以意象为题的几篇文章,大家能说说如何给文章以意象煞尾和以意象命题吗?
生:一般,我们下笔时想不到,写着写着想到了,我们就及时捕捉住这个意象,用这个意象来煞尾,然后用这个意象来命题。
生:我们平时在写作时就多用意象来命题,这样考试时说不定碰巧就可以直接用这个意象来命题了。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不错。第一位说的是我们要掌握这个方法;第二位是说,我们掌握这个方法后多运用,这样就可以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能多运用,这样才能在考试中用得游刃有余,把自己的作文提高一个档次。
如何将考场作文提升一个档次,一直是作文教学中比较难的问题。教者精选了十几篇考场优秀作文让学生感受以意象煞尾和以意象为题的好处,非常巧妙,亦很难得。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后教者并不急着让学生研习文章,而是先研习目标,这是很有意义的。只有明确了目标,认可了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更有动力,更有意义。
“初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基本已经知道了如何以意象结尾,但还没有一个更加形象的概念,通过“比较鉴别”,概念和方法就更加明确了。教者提出的“意象煞尾、意象为题能不能倒过来”的发问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而教者很巧妙地用一句话就引导学生解决了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实属“四两拨千斤”的课堂智慧。
通过“同类组块”,学生仔细研读了文章,并且将“意象煞尾、意象为题”具体化为清晰的文本,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感知,对于这一方法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
最后的“变式训练”与“深层训练”便是学以致用的部分,所有的方法只有用在实处才更加有意义。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训练见效明显,使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的“即时见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整堂课虽是教者提前设计,但处处以学生的问题为探讨点,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且效果明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文教学也是可以即时见效的。因此,课堂氛围轻松活跃且不失理性的思考,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考场佳作(选摘):
1.流失的诗意(深浅阅读)
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很喜欢这样的日子——泡一杯清茶,于午后的阳光下,细细体会书之神韵。
很无奈今天的日子——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着快餐文化,简单轻松毫无诗意。
浅阅读,我们失去了什么?
春风拂面,太多的人忙碌于商场之间,奋战于换季大减价的热潮中,还有谁记得那“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分时,绿水人家绕”的情怀。
细雨濛濛,太多的人们撑起雨伞匆匆回家,还有谁能驻于雨间,轻吟两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秋分降至,落叶闲花细撒,恐怕太多的人想起的是郭敬明和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还有谁能体会易安的“梧桐细雨点点愁”?
如果你还为纳兰“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浅吟而感动;如果你还为放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睿智所折服;如果你还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概所震撼;如果你还为……
那么请高抬贵手吧!
别再大谈什么“浅阅读”;别再追求“快餐文化”;别再让“浅阅读”夺走我们内心深处的平和,夺走我们心底的栖居的诗意。
喜欢林徽因浅叹:“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喜欢海子那句:“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喜欢那些平平仄仄的文字,喜欢那些风月……
我想深深品味,我想慢慢阅读。
我抱歉我不能追随“浅阅读”的热潮,不能允许诗意的流逝。
我愿云端写诗,诗意而居。
2.空山新雨后(青春)
早已不是翩翩少年的王尔德说,青春是值得并唯一可歌颂的。
诚然,青年人往往沉醉于青春而忘记终有一日老去,青春也并不如他们所料,永久不朽。然而我们要说,春的美好之后,却是秋的收获,犹如青春过后的沉稳和历练。
且看王尔德,他肆意地涂抹青春的色彩,却在入境报税时慨然自傲地宣稱:自己仅有名声足以报税!这是他播种青春所得,与时不朽。
所以,享受春光而似乎始终充满活力的“日出之阳”,正是我们青年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并不是一味地自欺欺人。然而,拿青春赌明天、浪费而不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是可悲的。
究其原因,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嗟叹的“喧哗的时代”。青春就像一剂兴奋剂,给许多年轻人带来光阴尚长的错觉。有些人被浮华的时代遮蔽了双眼,青春也被人为地上了色,从质朴的纯白变为霓虹灯一般迷离的五光十色。这,并不是不朽。
然而,总有人使青春的丰碑光彩四溢,那是他们用心血涂抹的丹青,浑然天成。譬如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所展示的那样,他并不是海明威笔下的“迷惘的一代”,而是在浮躁的大学时代潜心积淀,踏踏实实地为日后学术打下了基础的 青年。
再如,人们只看到蒋方舟置身于赫赫的青春光环之下,却忽视了她不倦的青春之声。王小波的年少轻狂,苏轼的少年成名,都不是青春本身的不朽,而是青春背后有花朵峥然迸发并结出了生命 之果。
青春,最好的姿态也许并不如张爱玲所言:“出名要趁早。”丰子恺的《秋》,咏叹了精魂之不朽,这才是青春之光的理想聚焦。
也许,咏赋青春的诗,最微妙的当属“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只有空灵、纳新,历秋之丰收,才是最美的“天气”。
3.怜蛾不点灯(打碎茶杯题)
苏轼写给他的一位僧人朋友:“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为着这小小飞蛾,怕它扑进灯火里粉身碎骨,这位僧人熄了灯。如此细腻的关怀是人对小虫的大爱情怀。对人,我们更当如此。
年轻人打碎了茶杯,和蔼的老人并不怪罪,但他无法原谅年轻人对他人安全的漠视。每个人都应当被关怀,这位老人的行为正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人文关怀,大爱世界。
说起大爱,我再也找不出比树更好的诠释体。《列子·汤问》里记载夸父逐日:“弃其杖,尸膏肉所侵,化为邓林。”远古之神夸父在逐日中口渴而死,他的尸身也不忘化为桃林,为世人留荫。我想,每一个胡同一条街道一座城市,一间农舍一个村落一片原野,都有一棵一排或一片树林静静地厮守着,默默地成就人类的欲望。树凭借自身的力量,完成从地下到地面再到高空的跨越,又横亘千百年见证人类的历史。它们为每一个路过的人提供绿荫,向着索取它果实的人微笑,即使被人锯倒,它也不吭一声——因为它对这世间充满了爱。
树的大爱,总是默默弥漫。
但是,反观现实,心中尚缺人文关怀的大有人在:面对摔倒的老人,我们围观或绕道而行,寒了多少人的心;都言清洁工辛苦,仍有人随意扔垃圾;虐待宠物、猎杀野生动物,有些人对动物也毫无怜悯。这不禁让我想起弘一法师,他每次坐下之前总要把藤椅摇一摇,问他,他说这是让缝里的小虫有机会逃走。这大概就是“怜蛾不点灯”的境界吧。原来古往今来,大爱都是一样的。
曾几曾写道“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久旱后大雨来临,一想到小溪里开始流水,秋苗都得以灌溉,竟也不担心屋子漏雨的事了。曾几也大爱至如此境界。与之相同的,还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具有人文情怀。
我希望,你,我,我们,都多一点大爱精神,随时体谅他人,让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那句“我们活在喧闹之中,却死于孤独”永远离开我们。因为我们将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
4.关注孩子的成长
孩子毕竟是孩子,明媚的阳光容易化作他灿烂的笑靥,阴暗的雾霾容易变成他暗淡的愁容。成长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所触,容易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
然则,现代社会中某些现象也实在让人担忧。美国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就有一段令人揪心的诉说:“现代传媒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儿童的羞耻感被冲淡,而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更可怕的是,面对影视里被扭曲、妖魔化的成人世界,孩子会迷失方向,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苦苦挣扎……”这是多么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啊!放眼当下,黑色的网游代替了美丽的童话。传统的童话弘扬正义战胜邪恶,而黑色的网游反其道而行,宣扬暴戾、极端、黄色的负面价值。当看见席卷天下、夺人眼球的黑色网游时,尚无抵制诱惑能力的孩子便将这些垃圾纳入行囊,把这些污水吸入心脾。
童年的花季是没有抗药性的,幼稚的孩子是天真无知的化身。不设防或不会设防,是儿童的基本特征;“见好学好,见坏学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常理。
孩子不会设防,应当帮他设防;孩子没有辨别力与选择力,应当指导他辨别与选择。让他们行走在春风醉人的山阴道上,满目姹紫嫣红,四周鸟语花香,美好的风景深深镌刻在他年少的心灵中,成为亘古不变的记忆。可是,今日的成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顾得上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因此,孩子们会趋向所谓的成熟,变得世故而实际,其实质是心灵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如此下去,我們亵渎纯净的童真,泯灭人性的美好,我们将没有明天,人类将没有未来!
(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