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分项评分标准的运用与策略
2017-04-22林爱珠
林爱珠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随着年段的提升,作文在能力测试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的能力的要求要逐渐提高。在此,笔者将以人教版五年级习作训练、单元测验中的习作为例,从作文评价的现状、分项评价标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作文分项评价标准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
1. 概念抽象
开始时,笔者直接运用天河区单元测试卷中的作文分项评分标准,但应用了一个月左右,即批改了两个单元的习作及一份单元测试卷后,笔者发现学生对这种评分标准的认识不够准确。主题指什么?内容怎样写能拿高分?结构是指分段吗?因为概念过于抽象,这些问题学生都难以理解,更别说很好地运用了。
2. 可操作性低
学生对于分项评分标准不了解,直接导致他们无法通过分项标准了解自己的不足。至于怎样去修改习作,学生更是一片茫然,无从入手。因此,简单的一个分项评分表并不能很好地起到指导习作的作用。
3. 运用模式单一
在日常教学中,分项评分标准的运用模式单一。分项评分标准大多仅用于单元测验卷的习作评分,评分的主体和对象也仅限于老师和学生,这严重影响了分享评分标准功能的发挥。
二、应对策略
1. 细化分项评分标准的评分指标
针对分享评分标准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尝试列出了多项的评分指标,并根据评分标准中“主题、内容、结构、语言、书写”五个大项进行分类归总,详细归总如表1:
在进行分项归纳后,笔者分发此表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用此表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进行分析、评分,再由老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分,让其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修改。学生普遍反映在运用评分标准时概念更清晰了,明白主题、内容、结构、语言这些概念的含义了,也对老师评分的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笔者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表的有效性,就把此项标准运用到第六单元的作文评价中。但在运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问题,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写读后感,细化了的评分标准就变得不适用了,再翻看第八单元习作——场景的描写,此标准也不适用。面对这种情形,在经过思考、探讨后,笔者根据小学习作的三大类体裁(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变更了评分标准中的细项,并设计了三大类型的评分标准:
①记叙文
②说明文
③应用文(以书信为例)
由此,学生普遍明白了“主题、内容、结构、语言、书写”五个大项的含义,基本能够对照标准修改习作,大大增加了分项评分标准的可操作性。同时,学生还能够充分运用该标准指导自己的习作,如在习作前圈出要特别注意的某一项要求,在习作过程中提醒自己避免出现失误。
2. 完善使用分项评分标准的方式
在过去,习作都以老师批改为主,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笔者主要使用三种方式评价学生习作:一是由教师找出闪光点,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同学间互评,三是家长评议。 同学的评价:同学评价的过程是分项评分标准运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落实这个环节,在课上四个同学组成一个“编辑部”,以“主题、内容、结构、语言、书写”为标准分项评价习作。要求:说说某个同学的习作哪里写的好,为什么好,评评某个同学的习作不够好,哪里还该修改,用红笔批注出来。请习作底子薄的同学担任一审、二审找出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评评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习作基础好的同学担任副主编、主编,评评內容是否具体,最后由主编针对这篇文章优点和不足,用一段话作出评价,给出评分,并提出修改建议。教师的评价:为了检验其效果,课题组运用此项标准对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进行重新评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效果较为理想。家长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最了解,也是最有发言权的,邀请家长一起来看孩子的习作,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习作情况,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