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导学”方式上好一节问题研究课

2017-04-22刘倩倩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6期
关键词:崇明岛入海口问题导学

刘倩倩

问题研究课是地理教科书中每一章结束时必定会安排的一个课题,它通常与所在章节的内容有着直接的知识与理论联系,并且是这一章节内容的总结与延伸。“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一节位于人教版第四章结束时,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内容的延伸。教材从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用了大量的文字图形,资料丰富。但是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会发现思路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同时也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所以笔者在研读课标和教材内容后,设计以“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知识——问题情境”将知识转化成问题,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则以“问题——情境知识”,在一个个的地理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掌握知识①。

一、以“问题导学”为模式的教学探究

1.用图片引出问题,导入研究课题

材料1: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图

问题1:崇明岛在哪,面积如何?

问题2:它的南侧、北侧分别是那个省市?

问题3:东边是哪个海?

【问题意图】通过展示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区图,首先可以使学生对崇明岛所在地区的整体环境有初步了解,为接下来的成因分析奠定感性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2.引入正题,深入研究

材料1:长江入海口附近水下泥沙堆积图。

材料2:冲积岛的定义

问题1:图中的灰白色区域是什么?

问题2:崇明岛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问题意图】从冲积岛的定义入手,逆向推理,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互动交流,再结合等深线知识,便可以知道崇明岛的主要组成物质为泥沙。同时,泥沙问题的提出也为下一个问题作了铺垫。

材料3:长江上游城市重庆和下游城市上海附近的江水图片。

问题3:这两处的流水均呈现什么颜色?为什么?

【问题意图】结合长江上游和下游不同河段的河水图像,更易于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理解并推测崇明岛泥沙的来源。

3.回顾旧知,承转过渡

材料1:教材P79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材料2:大陆架定义。

问题1:河水中有了丰富的泥沙,泥沙就一定会在入海口附近堆积吗?

问题2:如果河口水下地势太陡呢?

【问题意图】在知识结构方面,前面刚刚结束“河流的地貌发育”的学习,同为河流问题的抛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点的复习。

4.紧贴主题,发散思维

材料1:历史上黄河改道的资料。

材料2:长江流程图。

问题1:假如在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长江发生河流改道,由钱塘江河口入海,那么崇明岛还能形成吗?为什么?这说明崇明岛的形成还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意图】问题以书本为主线并不局限于书本,结合黄河改道的历史事实分析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河流改道的内容,学生只能憑借笔者提供的黄河资料猜测河流改道与崇明岛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因此推理难度较大。

二、以“问题导学”为模式的实验探究

1.组织实验

实验工具:(1)洗脸池;(2)白色泡沫;(3)塑料瓶;(4)泥土;(5)水。

实验步骤:(1)将洗脸池注入水(代表海水);(2)准备一段白色泡沫并将其折弯,一段没入水中,代表河道;(3)将泥土和水放入塑料瓶中并摇匀(代表含有泥沙的江水);(4)将摇匀后的泥水从白色泡沫的上端倒入。

问题1:刚才的实验没有模拟出哪一个影响因素?你是如何得知的?

问题2:这一影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问题意图】问题1需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步骤,并结合之前学习的堆积地貌,得出实验的不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可以更加简单清晰的理解泥沙的搬运、堆积的过程。

2.推理崇明岛的演化

材料1:长江三角洲附近的古沙洲和古海岸线图

问题1:现在的长江河口的发育是从7000年前开始的,那么,在崇明岛出现之前的冲积岛都去哪了?为什么?

问题2: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需要考虑什么因素?这个因素对崇明岛的发育又有什么影响呢?

猜你喜欢

崇明岛入海口问题导学
城市河流入海口周边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崇明岛河流中氮营养盐分布特征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崇明岛村镇级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上海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崇明岛瘤背石磺的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