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实践研究

2017-04-22秦琴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生物交流

秦琴

社会信息化的推进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促使生物教育的体制以及模式进行全面的创新,形成新型的生物教学新模式,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来说需要顺应时代的改变以及教育形式的变革,接受网络环境下生物教育的机遇以及挑战,积极推进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而促进生物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彰显网络环境对于教育的促进支持作用。

一、构建网络支持平台

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需要拥有良好的网络支持平台,使他们能够拥有共同的网络学习空间,真正形成广大生物教师的合力,有效解决共同体学习渠道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虚拟学习变得更加真实可感,同时广大生物教师之间的信任程度能够大大增强,让整个共同体真正成为一个家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首先,要积极构建推动生物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知识平台,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教育门户网站,充分发挥教育网站在构建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当中的基础作用,使得生物教师能够解决共同体学习渠道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另外,生物教师还需要认识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原因,真正了解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巨大效用,这样才能够在明确的学习主题下通过共同的努力实践来保障提供同级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可以建立以生物教学为主题的论坛,并吸引各地的多用户博客平台来积极互动交流,从而推动生物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凝聚大量的人气和学习者,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参与和充实到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当中。

二、积极实践共同项目

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构建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要实践共同的项目或者问题,在共同的实践活动当中来不断的磨合和促进彼此之间的融合互动,并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实现共同体构建以及长远发展。在实践共同项目当中,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以便培养广大生物教师的共同体意识和观念:第一,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所要共同实践的项目必须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意义,从而极大地激发生物教师的参与热情,强化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和动机。另外,共同实践的项目需要具有综合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因为这样会引起广大学习者之间的探讨和互动,积极主动地提出差异化的思路和观点,这样的讨论和交流必要性也能大大增强,而且在整个共同体当中生物教师能够逐步实现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第二,要想保障网络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起来,持续性的交流互动以及反思反馈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磨练生物教师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技术来保障共同体之间的持续互动交流,并在反思和反馈当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实现健康发展。

三、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下生活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在一个和谐稳定以及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当中来保障共同体学习的稳定性,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消除学习中的隔阂以及问题,让整个学习共同体变得更加的稳定和谐,这样才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提高生物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因此,无论是在探讨问题还是在实践共同的项目时,广大生物教师形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都需要自觉遵守共同的准则和规范,这样整个学习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的安全舒适,而在这样的环境支持下才会增强生物教师内心的认同感,将自己真正作为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愿意和乐意在共同体当中学习与发展。在共同的准则和规范当中需要明确生物教师在共同学习当中遵循以及贯彻落实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准则,合理有效的处理成员冲突,恰当运用交流互动工具,有效组织学习活动,处理好隐私问题等。长此以往,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会大大增强,而且彼此之间的责任意识也能得到强化,也使得共同体的构建更加的坚固。

四、采取创新发展模式

要想提高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效率和质量,必须依据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的发展实际以及整个教育环境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优化,进一步扩大学习共同体的规模以及质量,开拓共同体交流互动的空間。将校本合作以及校际合作整合起来的模式是推动生物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立的的一个创新路径和模式,也就是将学校作为基本单位来展开校本合作,并且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同时要加强对骨干生物教师的集中培训和教育,同时邀请技术人员以及网络专家等来担任指导员的工作,接下来在由骨干生物教师带领之下来带动共同体当中其他成员的成长以及发展,做到以点带面,提高生物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校本合作实践相对成熟后,就可以积极实施校际之间的协作,实现跨区域共同体的构建,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共同体当中,开拓发展交流空间,扩展视野。

猜你喜欢

共同体生物交流
生物多样性
爱的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
如此交流,太暖!
上上生物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