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结尾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2017-04-22高龙锦黄严生
高龙锦+++黄严生
【内容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保持学生思维的持久性,当然不能忽视一节课的结课环节。数学课堂的结尾,创编儿歌为学生领悟数学的要义;引入游戏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巧设悬疑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其实,精彩的课堂结尾常常是点石成金之笔,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 课堂 结尾 现状 尝试 乐学
引言
引领学生从不知走向有知,从单纯走向智慧,应该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开始。一节完整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开头,妙趣横生的过程,更需要回味无穷的结尾。
有幸参加了本区域的年度兼职支教工作,回顾一年来的支教经历和收获令人难忘。这一年中在受援学校听评中小学数学课共66节次,其中中学数学10节,小学数学56节。在平时课例研讨时,大家关注比较多的还是新理念的渗透,三维目标的落实,双主体的体现,新课的导入,难点的突破等等。大家对课堂的结束环节如何处理不够注意,对结课环节的作用分析的不透彻。现在我尝试对以上66节课的结尾部分进行分析统计后,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数学课结尾的现状分析
1.语言模式化结尾
新课改以来,课堂结构形式丰富多彩,但在全课总结阶段的语言很多形成了程式化。大家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问题?还要注意些什么?长期以往,摸清老师教学规律的学生,知道对照老师的板书,就能不用费心地回答上老师的老问题。这样的结尾虽做到课堂结构完美无缺,但结课的模式没有新意,学生一定会感到索然无趣。我想很多老师对这一点也有所感触的。
2.反复练习式结尾
数学教学精讲多练已深入人心,这种课堂结尾一直是高使用率地沿用至今。大家都认为课堂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练习、反复练习方可让学生牢牢掌握。但这种做法只关注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技能、思维、兴趣等的发展,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倦,更多地体会到数学的枯燥无味、求知的无可奈何。
3.达标检测型结尾
在一节新课的结束前,设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几道检测题,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通过互批、组批、自批,来量化反映学生整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安排显得过于“严肃”,学生有一定的心理负担,把听课作为完成检测的一项任务。长期使用这样的结课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有种“数学是不讲道理的”感觉(袁隆平)。
4.拓展提高类结尾
为了将所学知识巩固深化,新课结束时设计拓展延伸的典型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尝试、探索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能激起部分学生的探究热情,起到让人欲罢不能的学习效果。拓展练习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实际学情,设计的初衷应该面向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否则意义不大,还会有学生认为“数学是灾难”(崔永元)。
在这次支教所听评的66节数学课中,语言模式化结尾20节,占30.3%;反复练习式结尾15节,占22.7%;达标检测型结尾29节,占43.9%;拓展提高类结尾2节,占3%。以上的统计数据较客观地反映出目前中小学数学课堂结课类型的一般现状。前面三种课堂结尾的模式所占比例较大,在我们一线教师的实际课堂中影响广泛,几乎是成了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
二、数学课结尾的精彩尝试
数学课中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学生,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一节课上大约有20至30多分钟的时间处于思维兴奋状态,而到一节课的临结束时段,思维常处于迟缓游离状态。因此,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思维的持久性。一节完整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开头,妙趣横生的过程,更需要回味无穷的结尾。
1.创编儿歌,领悟数学的要义
小學数学课在着眼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应下意识挖掘所教知识点的趣味性,将枯燥乏味的数字变成生动有趣的素材。尤其是对低学段的孩子来说,以儿歌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唤醒儿童的求知兴趣和潜能,有利于把可能“碎片化”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在反复诵读中将所学知识深深烙在脑海中。这种结课方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而且行之有效。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抽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会区分大月和小月,知道平、闰年的天数。总结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编出一首儿歌。
地球小、太阳大,地球围着太阳转;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只有二月最特别;
平年二月二十八,全年三百六十五;
闰年二月二十九,全年三百六十六。
儿歌中概括了这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点,学生通过诵读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效地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都喜欢把课堂内容提炼成一首首儿歌,甚至对仗、押韵的“顺口溜”。
合理运用儿歌的有形载体,切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结课阶段重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常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不光在儿歌的诵读乐趣中强化了所学知识,有时也能领悟到了许多处事的的道理。由此可见,不是学生不爱学习数学,而是要教师善于用学生乐于接纳形式来承载枯燥、抽象而零碎的知识。
2.引用游戏,体验数学的乐趣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纳很多是从游戏情境中开始的。有趣的游戏让其产生探究行动,由探究行动使其获得成功体验,在成功的体验中又产生新的动机,从而断取得新的成功认知。抽象、严谨的数学常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桔燥乏味,结课时重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是很必要的。
在教学四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有趣的游戏结尾:在师生总结全课后,老师出示数对卡片,让符合其数对位置的学生可以提前离开教室。这一下子激起全体学生的浓厚兴致,积极地等待、思考老师会亮出的数对所表示的位置。
师语:请(2,5)和(5,2)位置的同学提前下课。是谁呢?
学生思考后,有两位同学悄然离开。
师再语:请(3,X)和(Y,6)位置的同学也可以离开了,又是谁呢?
等到第二批学生高兴地离开教室,剩下的学生仍在静心地等待。
当老师举起卡片(X,Y)时,教室里的同学位欢呼雀跃地迅速离开。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摒弃了惯用的问答式或练习式的结尾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用自己的行动回答老师想问的问题,实际是把新知识及时运用到游戏中,并在无形之中深化了对“数对”的认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一节课的疲惫顿时全消,也使学生在轻松欢快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正乐趣。
3.回归生活,感受数学的实用
数学源于生活。新课标特别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经验出发,让学生能亲历数学的过程。”心理学理论指出,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越相似,学生自愿接纳的程度就越强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结尾的安排当然离不开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如《认识元角分》一课的教学时,结束前会设计一个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请用20元钱买你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