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FNA与InterTan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研究

2017-04-21王小芃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王小芃

[摘要]目的比较PFNA与InterTan系统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科2013年2月~2014年1月采用PFNA或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的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28例为PFNA治疗,36例采取InterTan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1年后髋关节功能等。结果PFNA组较InterTan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两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1年后Harris评分没有明显差异。结论PFNA和InterTan两种内固定设计均符合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要求,符合微创手术理念,其中PFNA组件更少,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对需要减少手术时间的老年患者更为有利,InterTan理论上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适合复杂骨折、不稳定骨折且相对较年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使用。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InterTan;内固定

90%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低能量的跌倒引起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为15%~20%;而且存活的老年患者不能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水平。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医疗与经济负担。保守治疗容易引发各种合并症,死亡率高。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DHS内固定系统曾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髓内钉固定系统在力学稳定性上强于DHS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切口微创,逐渐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主流。目前对于PFNA、InterTan这两种常见的髓内固定方式的比较,有学者回顾性分析,认为两种固定系统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功能上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而另一部分学者的回顾性分析得出不相同的结论。为此我们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分析比较PFNA系统与IntrenTan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作的比较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依照入院顺序进行随机化数字处理后分组进行手术,2013年2月~2014年1月本科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64例,均经双髋正位、患髋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确诊、分型。年龄65~103岁,平均(67.0±3.2)岁,手术时间约为伤后1~2周内进行,平均5.1d。骨折分型按AO分型,其中A1型11例、A2型39例、A3型14例,术前用美国麻醉学会ASA评级进行风险评估,1级患者3例,2级患者36例,3级24例,4级1例。其中28例为PFNA治疗,36例采取了InterTan治疗,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性别、术前ASA评分、患病程度(AO骨折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2)新发骨折;(3)第一次手术。

排除标准:(1)年龄<64岁;(2)多发骨折;(3)凝血功能异常。(4)已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者。(5)失联、死亡患者。

1.3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等方法减轻疼痛,围手术期调控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治疗肺部感染等合并症,将血红蛋白改善到90~100g,L以上,等待手术期间积极进行扩胸运动等肺部体疗、伤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1.3.1PFNA组 采用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或者全麻,平卧于牵引床上,“C”臂机透视下复位,消毒铺单,大转子顶点上方纵行切口2~3 cm。于大转子顶点,通常更稍偏向内侧进针,依次开口、扩大主钉入口,尽可能避免插钉时髋内翻及外侧壁劈裂,透视下测量髓内钉合适长度,随后将主钉置入髓腔,在辅助瞄准器下打入股骨颈防旋螺钉并置远端锁钉。

1.3.2InterTan组 采用与PFNA组相同麻醉、体位、骨折复位及置人导针方法,扩髓器扩髓后植入InterTan主钉,瞄准器辅助下向股骨颈置入合适长度的拉力螺钉与加压螺钉,透视证实加压效果良好,在瞄准器辅助下置入远端锁钉。

1.4术中及术后管理

所有手术均由本院副高以上职称骨科医师进行。术后动态监测血液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及肝肾功能,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并监测凝血功能。术后第1天床上行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次日开始患髋功能锻炼,随后逐步过渡到患肢部分负重站立、行走,术后4~12周x线片示骨折端有连接骨痂生长后逐渐增加负重直至完全负重(认知能力及机体协调能力低下的老年患者负重时间酌情延迟)。术后1年内每月对病人进行随访,内容包括影像学检查、髋关节功能测定等,最终获得1年后的影像学资料及髋关节功能评分。

1.5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1年后髋关节功能评估(按Harris评分。Harris评分:评分的内容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和关节活动度四个方面,该评分系统是由Harris(1969)提出,其分数分配比例为44:47:4:5。该系统主要强调了疼痛与功能的重要性。

1.6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上进行。两组数据对比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无序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單向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结果

观察对比1年后两治疗组的疗效,PFNA组较InterTan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两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1年后Harris评分比较,P>0.05,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见表1。

2.2典型病例

PFNA典型病例,女性,87岁,图1A为术前正位片,图1B、1C为术后正、侧位片;InterTan组典型病例,女性,76岁,图2A为术前正位片,图2B、2c为术后正、侧位片。两种固定方式均属于髓内固定,皆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骨折稳定。

3.讨论

手术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基本原则。目前髓内固定的微创操作被大部分骨科医生掌握,微创的切口更容易被普通病患接受。同时随着设计进步、技术工艺的提升,髓内钉适应症进一步扩大,涵盖了几乎所有模式的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及后续衍生、改良系统已成为临床医师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全天候武器”,在手术经验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丰富多样的手术技巧及辅助固定方式(增加钢板、克氏针、骨水泥等),增加了髓内系统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广度及深度,髓内钉固定系统逐渐成为治疗这类骨折的主流术式[16]。

PFNA为改进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使得固定更有效、操作更简单。螺旋刀片代替PFN的两枚螺钉,PFNA远近端直径略小,偏心距较PFN减少,更符合股骨近端髓腔的解剖形态,采取自旋方式进入股骨头并压填骨质,较大刀片面积最大程度上填压骨质获得理想锚固,旋转刀片打入时填压过程明显,而骨质密度相对较高的患者容易导致骨质崩裂或者断端分离,因此骨质疏松的患者更加适宜。InterTan为互相咬合构成的双钉系统,增加了抗旋功能,又避免了PFN的“z”字效应,牢靠的内固定更适应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可降低术后头颈内翻发生,对于想尽早下地、认知能力及协调能力佳的患者更为理想。PFNA和InterTAN两种术式均有承载负荷平衡、力学合理、微创操作、失血量不大的优点,但是需要良好的透视设备、符合人体工学与手术操作者便利的牵引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更好、更广的运用,但随着中国各级医院配置的逐渐改善,将突破这一瓶颈。本研究显示PFNA组与InterTan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1年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PFNA组手术时间优于InterT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次对照性研究得出PFNA手术时间相对较少的结果与张金辉等多位作者回顾性研究结果相似,可能原因是InterTan系统需植入2枚大、小拉力钉,进行加压时c臂透视较PFNA频密,合理的组合钉定位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导致其操作时间较PFNA多,因此对患者耐受能力要求稍高于PFNA。

猜你喜欢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疗效观察
跟骨骨折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可膨胀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中的疗效分析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与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内固定失败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5例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