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如何应用肢体语言
2017-04-20王燕萍
王燕萍
摘 要:小学音乐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应用肢体语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歌词,还能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唱歌教学活动中。不仅如此,肢体语言还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乐感。结合多年的探索经验,为所有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利用肢体语言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唱歌教学;肢体语言;掌握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利用面部表情、体态、举止等来完成表达的无声语言。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对画面的感受能够更加深刻,因此,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应用肢体语言,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个性内向等原因,对于开口唱歌感到十分害羞与紧张,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歌唱能力感到自卑。如果老师能够利用肢体语言来开展歌唱活动,不仅可以逐步消除他们的紧张感与自卑感,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一边动一边唱,这是符合小学生生性好动的特点的教学方式。下面,本文从老师应该帮助小学生利用肢体语言掌握节奏、利用肢体语言理解歌曲情感、利用肢体语言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讨论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应用肢体语言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肢体语言掌握歌曲节奏
音乐是一门动态十足的艺术,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小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是培养他们乐感的第一步。很多作曲家在抒发内心情感的时候,会根据情感的变化与表达方式创作出不同的旋律,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节奏设计。如果老师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就很容易打消他们的学习兴趣。肢体语言十分丰富,老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掌握歌曲节奏,加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金色的秋天》中的《摘果子》就是为了通过让学生边动边唱,掌握这首歌曲的节奏。《摘果子》一曲一共有四句,老师应该为每个句子安排一组动作。比如,在正式的课堂中,在唱第一句的时候,老师要与所有的学生一起,蹲下来做“摘草莓”的动作;第二句中,所有的师生要做“摘苹果”的动作等。教师每做出一个动作,学生都需要唱出相应的歌曲,从而达到正确把握歌曲节奏的目的。
二、利用肢体语言理解歌曲情感
小学生对教师抱有一种敬畏心理,教师的一个神态、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呼吸都会影响学生。如果小学生在唱歌的时候,看到教师皱眉,就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他们害怕自己唱不好歌让老师失望;反之,教师鼓励性的肢体语言会加强他们的歌唱自信心。再者,教師的肢体语言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了解作者在作曲时所要抒发的情感。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他们浅薄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们无法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抒发的情感。现在的小学生家境都比较好,他们很少做家务,更不要说下地干活。因此,他们对于丰收的感触不深。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丰收,在《丰收之歌》中,我会用农民在劳作中的很多动作,比如,收麦子、剥玉米、累弯了腰、擦汗以及举手欢庆丰收等动作,帮助学生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丰收之日的喜悦。
三、利用肢体语言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减少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针对这个问题,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小学生从未接触过其他民族,使他们对这些民族文化很陌生。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学生便会选择死记硬背。即使学生记住了,但时间一长,所学知识越来越多,就会将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识混淆在一起。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用这些民族的经典舞蹈动作来让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歌曲进行辨别。在湘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藏族的歌,还有新疆的歌,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歌曲,我在讲藏族歌的时候,会配有齐眉晃手、前后摆手等动作,帮助学生了解藏族特色。在教授《新疆好》这首歌曲时,我会配有动脖子、碾步等动作,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应用肢体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唱歌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操作起来十分简便,没有固定的形式,十分灵活,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呆板的唱歌教学。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音乐审美体验”,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力。教师要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小学生掌握歌曲节奏,这是培养他们乐感的基本要求;帮助小学生理解歌曲内涵,感悟作者情感;帮助小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利用不同民族的不同舞蹈动作,使其牢固、清晰地记忆不同民族歌曲的不同特点。
参考文献:
[1]杨竹君.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6(7).
[2]高干.试析小学英语教学中肢体语言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28).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