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2017-04-20孙玉美
孙玉美
摘 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根据小学数学课标要求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习兴趣;生活事例;教学方法
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入学时间比较短,对学校的生活有些不太习惯,特别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快乐高效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探寻。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数学课堂学习的首要环节,其方式方法对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教师通过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言,能够有效地提高和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2.恰当运用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喜欢使用数实物的办法来进行数学运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用小学生喜欢的图案、实物作为教具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这样的例题:“有9个苹果,吃了5个,问还剩几个苹果?”在讲这个例题时,教师要准备好9张苹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去数一下黑板上有几个苹果,学生回答:“有9个苹果。”教师可说:“吃掉4个苹果(此时去掉4个卡片)还剩几个苹果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说:“还剩4个,用减法计算。”通过教具可让抽象的运算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还能为分析应用题奠定基础。
3.运用游戏活动提高兴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充分运用儿童爱玩的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并让这个特点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事例,增强数学知识理解能力
1.运用生活事例教学
由于数学学习比较抽象,再加上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要学习好数学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形象、生动、有趣,便于小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从课堂教学开始入手,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把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然后再把数学教学问题生活化。这样能降低数学學习的难度,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数学图画应用题时,可用这样的文字应用题来进行讲课:有一天,小明的爸爸买回一箱又大又甜的雪花梨9个,妈妈和爸爸共吃了5个,问小明箱子时还剩几个梨?总共9个梨,吃了5个,就是要用9减去5,还剩4个。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运用生活事例教学,学生具备这样的生活经验,便于理解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生活实践培养数学运用能力
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上一年级前可能就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字,甚至会做100以内的加减运算,但要把学生的这种计算能力,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就不尽如人意了,因此,教师可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例如,学习了人民币的知识后,可让学生到超市、商店进行购物或调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使数学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加强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应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数学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思考来获取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教材中的开放性数学练习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解答这些习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勤动脑筋、勤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9加几”的问题时,多数学生都能用“凑十法”来计算此类数学题,但有少数爱动脑筋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此,教师应多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地探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数学学科特点,巧妙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兴伟.关注小学低数学课堂实效[J].新教育,2010(11).
[2]陈学武.营造快乐数学课堂引领学生有效参与[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