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用参与式方法来化解和控制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冲突

2017-04-20曹亚凡路刘星星

智富时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参与式冲突

曹亚+凡路+刘星星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齿轮不停在转动,发生在自然资源管理的冲突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寻求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已迫在眉睫。在传统方案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参与式这种要求被赋权的新兴发展理念不失为解决资源冲突的良策。近些年来,对参与式发展的理念研究和实践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方兴未艾。参与性也已俨然成为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资源管理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其次对参与、冲突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再次以上游排污,下游污染这一特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树为研究方法对其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基于参与式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冲突;参与式;自然资源管理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不绝于耳。自然资源之间的争夺战硝烟弥漫、矛盾频发、冲突不断。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长期以来也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和发展的重点,热度不减。传统发展观念的不尽人意未免让人大跌眼镜,逐渐走下神坛,退出历史舞台。参与式理念把发展的主体(人或社会)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与单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传统发展理念大相径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些年来,随着参与式发展理念优越性的日益凸显,参与式自然资源管理也开始在世界和我国一些发展项目的规划、设施和实施中崭露头角,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之中被人所熟知。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

早在1931年的H A.Smith在其所写的《国际河流的经济用途》这部水资源冲突问题的著作中坚持下游的用水权力,提出了平等共享水资源的理念。

Wondolleck等(1996)的研究提出,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参与式管理有助于培养公众可持续利用资源的价值观。

Bellamy和Johnson(2000)将可持续的概念融入综合自然资源管理的概念中,并尝试将其应用到澳大利亚的农业可持续系统中。

Singleton(2000)选取西北太平洋沿岸的渔业资源管理的案例进行研究,认为在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或者共同管理的自然资源体制时,国家政府部门的参与能够有效提高该体制成功建立的概率。

Davenport等(2007)通過对Midewin国家高草大草原的管理研究提出政府应该融入公众之中,鼓励公众参与到草原管理的每个阶段之中。

Lockwood等(2009)在分析澳大利亚区域化的自然资源管理机制成效和不足后,指出政府部门的职能应是支持社区和利益相关者,并在管理体制中建立起信任机制,从而使放权式的管理更加有效,也更有利于建立合作式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

Meadows等(2014)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管理研究认为,政府部门需要促进并协助土地拥有者建立可持续的土地管理体系,土地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员、相关的社区网络及特殊利益群体等也都应加入到土地的合作式管理中。

(二)国内相关文献

赖庆奎和王理平(2001)通过对参与式自然资源纠纷管理方法的探讨提出,在缓解自然资源纠纷过程中,不能仅限对于某些冲突和纠纷的调节,应将纠纷的缓解过程与当地村社能力建设和综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周丕东(2001)通过对山区村级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参与性研究认为,以社区为基础的资源管理机制增强了社区管理资源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了社区参与管理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梁皓然(2007)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为例对森林资源参与式管理进行研究认为,实现社区参与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发展地方森林资源管理组织,特别是社区组织,以便能在较大程度上把地方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参与森林资源管理。

逄立辉和何俊壮(2008)通过对跨边界水资源冲突分析研究发现,河流上游、下游与政府三者都有在个性理性的基础上达成集体理性的共识与合作基础,即完全合作博弈是解决其冲突的最优解。

肖强、孙凡等(2012)通过对参与式自然资源管理的博弈论分析得出,参与式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对于改进项目方案设计、取得项目各有关利益群体的理解、支持与合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卢晓丽、赵奥和王晓玲(2012)通过对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模式研究认为,在我国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提升公众参与认知水平,加强公众参与认知层面上的教育和宣传,拓宽参与途径,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曲笑含(2014)以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为例对社区居民的参与进行研究得出,保护区与社区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大量宣传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能力、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而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宽合作领域。

二、相关概念

(一)冲突

对于“冲突(conflict)”一词的基本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无一定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纳森·H.特纳曾言冲突论中的一个争论最大的问题竟是冲突的定义问题。可见要给冲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非易事。

“冲突”,顾名思义,从字面可简单理解为“冲撞或对立”。但它的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它既包括战争、经济利益、种族以及宗教等之间有形的冲突,也涵盖文化、价值观、道德等之间的无形冲突,小到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

下面列举一些社会学家对冲突不同的定义:

勒温(Lewin,1935)认为冲突是相对方向相反、强度相等的两种以上力量同时作用在同一点(个体)时的情境而言的。

布朗(Brown)认为两个以上的互不相立的动机、目标、态度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的状态就是冲突。

阿考夫(Arkoff,1968)认为冲突的情境牵涉到两种以上的行为形态间的竞争。

从社会学上来考量,冲突(conflict)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

從哲学上思考,“冲突”是一种“矛盾”。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应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人们日常现实生活中,冲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形时有发生,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冲突及其管理的研究都显得十分必要。

(二)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管理

“资”就是“有用”、“有价值”的东西,即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源”就是“来源”。

地理学家金梅曼(Zimmermann,1933)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较早地给自然资源下了较为完备的定义。他指出环境或其某些部分,只有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时,才是自然资源。

《辞海》一书中指出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力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年强调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大英百科全书》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作为这些成分之源泉的环境功能。

总之,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自然资源的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三)参与与参与式发展

“参与(participation)”从字面上简单理解为“介入”或“群众的参加”。事实上,“参与”反应的是一种基层群众被赋权的过程。参与式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弱势群体为重点。“参与式发展”则被广泛地理解为在影响人们生活状况的发展过程中或发展项目的有关决策过程中,发展主体能积极、全面介入的一种发展方式。“参与式发展”方式带有寻求某种多元化、非线性化发展道路的积极取向。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empowerment),赋权的核心是对发展全过程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的再分配,增加弱势群体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三、跨区域水资源冲突特定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A区域上游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与日俱增。污水不断流入河中,造成河水富营养化,水质急剧下降,对下游村庄居民饮用以及农业灌溉等造成重大影响,直接严重威胁到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由于水资源利用以及管理上的人为原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水资源严重污染,水质骤降,进而产生上游工厂与下游居民水资源利用的非合作冲突。

(二)冲突的不同阶段

(三)冲突原因分析(图5)

(四)解决对策

1.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由于产权不清晰,最终酿成“公地的悲剧”。以“科斯定理”为鉴,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资源产权,使得任何人不能、不敢越雷池半步。引入严格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同时不断提高其监管能力,对于企业的排放污水超标行为严厉惩罚,用严刑峻法来进行束缚,增加其不合作的成本。而对于产生正部效应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如减税等),以支持、鼓励它们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在资源保护方面做出的贡献,最终使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

2.政府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而言,资金和技术是阻碍其做强、做大的两座大山,其自身的发展深受其害、举步维艰。基于“经济人”的考量,它们往往会无视法律条文的存在,以身犯险,譬如企业将不达标的工业污水排入河流之中以降低成本。相关政府不能坐视不管,应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帮助上游企业进行污水防治以及建设节水工程等,不断提高其污水治理的能力,为其良性发展排雷。同时对下游受污染的村落给予适当补偿,积极引导、开展若干科学性的教育、治理工作,以确保其供水安全。

3.上下游磋商与合作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上游企业应承担主要责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下游居民承担部分污染治理费用。同时上游企业应为下游居民创造适当的就业机会或者给予其它福利或报酬进行补偿。冲突双方应秉持“互信、互利、互赢”的原则,增强“沟通、协调,合作”的意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化干戈为玉帛,最终达到化解冲突的目标。提高参与各方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利用,防止负面社会影响和后果的产生。

四、小结

首先,我国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还处于雏形阶段,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参与模式和成功的参与实践相比,进步的空间还很大,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诚然,发展潜力也很大。在公众参与水平比较低的阶段,政府的参与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弱势群体或群众“主人翁”和“参与”意识的逐渐增强,政府也应放开手脚,退居二线。

其次,很多时候冲突双方都是在冲突全面爆发阶段才意识到解决冲突的重要性,然而再此阶段解决冲突要花费更大的成本,得不偿失。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倒不如在冲突刚出现苗头时,就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避免冲突事态扩大,尽可能保证双方最大利益,实现共赢,防止不必要利益损失。

再次,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不可能全面穷尽、面面俱到。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历史文化等的千差万别也就决定了其自然资源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因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地具体的自然资源冲突还需采取因地制宜的处理办法。当然,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公众参与自然管理的经典案例,也能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刘燕丽,王伊欢.参与式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陈思堂.参与式发展与扶贫:云南永胜县的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普通发展学[M].北京:科学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郭朝阳.冲突管理:寻找矛盾的正面效应[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5] 众行管理咨询研发中心.冲突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6]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 梁皓然.森林资源参与式管理研究——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7.

[8] 曲笑含.社区居民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参与研究——以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9] 王露伟.石漠化农村社区参与式水资源管理模式与示范[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5.

[10] 周世强.参与式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管理模式分析[J].四川林勘设计,1999,(2):34-36.

[11] 肖强,孙凡,马生丽,向冲.参与式自然资源管理的博弈论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6):82-85.

[12] 赖庆奎,王理平.参与式自然资源纠纷管理方法探讨[J].林业与社会,2001,(4):14-19.

[13] 卢小丽,赵奥,王晓岭.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172-176.

[14] 周丕东.贵州山区村级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参与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1,29(1):36-40.

[15] 何俊.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参与式方法[J].林业与社会,2003,(4):1-4.

猜你喜欢

参与式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研究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研究
也谈医患冲突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