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杜丽》的文本细读

2017-04-20崔薇

教师·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崔薇

摘 要:《小杜丽》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一部富于文学和暗讽性的经典监狱小说,该部小说是狄更斯最具有时效性的一部作品。其中主要人物小杜丽的形象双重性是小说的重要主题,同时,在叙事模式上,作者狄更斯更是起到了先驱的作用。文章对《小杜丽》进行文本细读,对人物、主题、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个人解读。

关键词:《小杜丽》;文本解读;经典小说阅读

《小杜丽》是一部运用了暗讽的经典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狄更斯以马歇尔希监狱为故事的主线,生动地展现了在伦敦底层的人民的生活。在《小杜丽》中,主要人物小杜丽的双重性形象是小说的重要主题,她具有孩童和母亲两种形象特征。狄更斯通过各种次要人物的丑陋面孔烘托并塑造了小杜麗典型的孩童形象,跟他的早期作品相比,这种对比使得这部小说更具有批判性和讽刺性。

在某种意义上,《小杜丽》是一部黑色小说,在写作中狄更斯有时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但是,小杜丽的孩童形象是如此的纯净,在小说中找不到任何一丝对她的挖苦和诽谤。狄更斯总是时不时地提醒读者小杜丽的孩童形象,当小杜丽第一次出现在Arthur Clennam的面前,她的孩童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个时候狄更斯把她描绘成了一个天使,突出了她的勇敢和善良。让读者们不禁扪心自问,当自己遭遇和小杜丽同样经历的时候,是否能像她一样肩负起责任来。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小杜丽是怎样第一次出现在这部小说中的:Now that he had an opportunity of observing her, Arthur found that her diminutive figure,small features,and slight spare dress gave her the appearance of being much younger than she was. A woman,probably of not less than two-and-twenty,she might have been passed in the street for little more than half of that age. Not that her face was youthful, for,in truth, there was more consideration and care in it than natually belonged to her utmost years,but she was so little and light,so noiseless and shy, and appeared so conscious of being out of place among the tree elders,that she had all the manner and much of the appearance of a subdued child(Dickens,2002:52).

这一幕误导了读者,读者会认为小杜丽是一个发育不良的白痴,事实上,在她孩童般的身体内有一颗母亲般的心灵。狄更斯给了这个场景一种更深层般的含义,他希望唤醒人们来唾弃这个社会的腐朽和肮脏,他是借助小杜丽来发泄自己对这个黑暗的社会的愤怒。关于小杜丽的孩童形象特征作者还有如下的描述:The morning remained squally,and the streets were miserably muddy,but no rain fell us they walked towards the Iron Bridge. The little creature seemed so young in his eyes,that were moments when he found himself thinking of her,if not speaking to her; as if she were a child. Perhaps he seemed as old in her eyes as she seemed young in hiseyes.Little Dorrit seemed the least,the quietest,and weakest of Heavens creatures(Dickens,2002:92-93).

从以上的描述,读者意识到小杜丽是无邪和迷人的,每个人都想伸出双手保护她。她就像天使,那么纯洁而美丽,就像圣母玛利亚,那么天真和真诚。在小说中狄更斯似乎想寻求人类的自然和纯净,同时想引导人们像小杜丽那样善良和无辜。

小杜丽的形象双重性还体现在她的母性。在小杜丽的家中,小杜丽是最小的一个,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父亲在监狱服刑20年了,在小说中狄更斯是这样叙述的:

“I only want my clean dress from Amy, father.”said the second girl.

“And my clothes,”said Tip.

Amy opens a drawer in an old piece of furniture that is a chest of drawers above and a bedstead below, and produces two little bundles, which she hands to her brother and sister.“Mended and made up?” Clennam heard the sister ask in a whisper. To which Amy answered“yes”(Dickens,2002: 82-83).

在这个场景中读者可以看到,小杜丽在家中充当了母亲的角色。一般来说,应该是年长的哥哥姐姐来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但是在小杜丽的家庭里,事情是反的。小杜丽的哥哥姐姐除了在生活中依赖小杜丽,他们在心理上也需要她的帮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亲陪伴在身边,当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然而,小杜丽的母亲很早就离开了家,而她的父亲长期待在监狱里。这样小杜丽一直把照顾她的姐姐和哥哥作为她的家庭责任。小杜丽的母性还体现在她和玛吉的关系中,和小杜丽相比,玛吉的思想比较幼稚,玛吉“large bones, large features, large feet and hands, and large eyes”(Dickens,2002:97). 这种高大的形象和小杜丽孩童般的身材形成鲜明对比。小杜丽和玛吉的感情是无私感人的,她们相互依靠、相互照料,小杜丽体贴地照顾着玛吉,而玛吉又从小杜丽那里获得真实自然的母爱。很多人只是把玛吉当成一个意志薄弱的女人,而小杜丽了解她,她在小杜丽心中有她应有的地位和身份。在小杜丽看来,玛吉是聪明的,是个太正常不过的人,她对这个世界有她独特的见解。通过小杜丽和玛吉的关系,狄更斯想告诉读者小杜丽像孩童般善良和纯净,小杜丽不想和世俗的社会为伍。小说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女人地位低下,法律只认定男人的社会地位,而对妇女权利的承认则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在当时女人只能附属于男人,而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更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这使得一个女人难以实现独立的经济地位。教育是专属于男人的,妇女只有机会学习无争议的学科,如历史、地理、文学等。读者可以看到,在当时,妇女的生活是不容易的。小杜丽和玛吉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只有男人和上层阶级的女人才可以拥有的一些特权,在这里狄更斯表达了他的讽刺,谈到小杜丽,狄更斯认为她虽然生活在不理想的维多利亚时代,但仍然是纯洁、善良的,不像其他女人有着美丽的身体,心灵却是丑陋的。

狄更斯的生活经历和小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了解了狄更斯的孩童时期经历,读者就会了解狄更斯写这部小说的意圖。狄更斯的童年和小杜丽一样悲惨,他在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父亲是海军会计处的小职员,因债务问题被送进监狱,这时狄更斯只有10岁,他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担,求学之路也是断断续续,11岁时就不得不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当童工。在小说《小杜丽》中小杜丽的父亲也是锒铛入狱。为节省开支,狄更斯的母亲和弟妹都搬进监狱和父亲住在一起。狄更斯在外做工,每到星期日领薪水的日子,就会买些好吃的到监狱去探望父母弟妹。在《小杜丽》中小杜丽也是尽其所能地帮助家人。狄更斯所经历的艰苦的工作条件和恶劣的工作状态也影响到他的小说《小杜丽》,在《小杜丽》中他呐喊着要改进社会经济和劳动条件,这是穷人的不公平的根源,后来他写道:“how I could have been so easily cast away at such an age.” 当狄更斯11岁在皮鞋油作坊当童工期间,他的母亲伊丽莎白没有能力帮他摆脱这一黑暗的工作。这件事使得狄更斯认为父亲是家庭的主导,母亲只是个家庭助手。他写道:“I never afterwards forgot, I never shall forget, I never can forget, that my mother was warm for my being sent back.”母亲没能让他离开皮鞋油作坊,让他对此非常不满,这些经历促成了小杜丽的故事,小杜丽寻求母爱,就像狄更斯小时候想从他母亲那里获得温暖的爱一样。由于家庭贫穷,狄更斯从16岁开始,当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记员,他几乎走遍了伦敦的各个角落,了解法院和监狱,触及到各种人物和各种诉讼案件。这些经历都为小说的社会背景作了完美的铺垫。

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决定了他对女人和家庭的看法,从小说《小杜丽》中读者可以感受得到狄更斯对他的母亲和整个家庭是不满的。他对母爱的寻求表现在两个方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小说《小杜丽》中主人公小杜丽有双重性格。一方面,他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一个渴望母爱却没有得到母爱的孩童形象;另一方面,他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母亲形象。很多读者认为小说《小杜丽》如同狄更斯的自传,他把小杜丽作为他的代言人,表达了他对一份完整的母爱的渴求,尽管时光让他一天天长大变得成熟,但他永远保留着一颗童心追寻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渴望着母亲的关爱。小说《小杜丽》之所以成为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就是因为作者狄更斯深入生活,对生活有着深切体会,他的文学创作有了自己的对象,这样创造主体的智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从小说《小杜丽》中读者可以看出,狄更斯通过对小我之情的描述来唤醒人们的意识,改变当时黑暗的世界,在这种叙事模式上,作者狄更斯起到了先驱的作用。

从小说《小杜丽》中读者可以看出作者和读者存在一些文化上的交流。文学是能体现文化的,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演变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轨迹,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本质属性。而国家的历史发展史又是由大量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事件堆积而成的,这一切需要一个记忆载体,那就是该国家的文学作品。一个国家失去了文化个性就失去了魅力,个性不是由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组成的,而是由历史文化记忆组成的。这一切由文字记载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这些历史词汇的反复使用,人们渐渐地赋予了他们新的意义和表征。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作者要帮助读者来阅读理解作品,这种文化的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作者对于文化的表达是否达到读者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读者又要和作者同行,这一交际能否成功则取决于读者对作品文化的了解,不能以偏概全。当作者在诠释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文化时,首先要尊重作者所在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顺应该国家的文化思维节奏,把某一特定的文化意义诠释出来,搭建起横跨两国文化沟壑的桥梁,找出一些表达策略。

作品中的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会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当原文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共同认知才会扫除原文作者和读者之间在思维上的理解和语意上的交流的绊脚石。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通过描述小杜丽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拜金主义。小说揭示了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一切权利。了解到这一文化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仔细推敲原文作品的文化背景,做出正确的文化上的补偿和意义上的取向,不遗余力地排除一切文化上的制约性,读者才能够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解读作品中有关文化以及行为、心理、关系过程的语言表达,更好地分析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Dickens,Charles. Little Dorrit [M]. 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02.

[2]黄 华. 论狄更斯笔下小杜丽的母亲形象[J]. 安康学院学报,2011(2).

[3]王薇薇.论《小杜丽》中的象征手法[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崔 薇(1968—),女,辽宁抚顺人,湖南商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汉对比及翻译。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