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山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的路径研究
2017-04-19郝美彦郑红梅
郝美彦 郑红梅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一)山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规模庞大,对各层次国际化专门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等需求庞大。山西省省会城市太原拥有近一半本科高校,其他地市相对较少,个别省辖市没有独立的本科高校。这种布局造成了省会高校办学水平总体上要高于省会以外高校,也造成了省会有些高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目标不明确,导致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造成全省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另外,学科布局不合理,部分学校主打学科性质雷同,例如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热门专业重复设置,导致这些专业人才外流严重,师资不足,部分院校办学质量低下;而一些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因师资不足、仪器设备短缺等原因,只有较少院校设置。因此,山西高等教育必须尽快调整现有的高等教育布局,使高校的地区范围、人口分布和专业设置等更趋合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能满足我国相关行业和地区建设需要,又能满足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
2.留学生生源竞争的加剧。山西属于内陆不发达省份,教育国际化水平低,对外开放规模较小,国际知名度不高,大部分高校留学机制体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留学环境不具备等,这些都导致山西省留学生教育发展滞后。与山西省相比,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留学生规模大,人数多。2016年共有442 773名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各地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学习。其中,北京市77 234人,上海市59 887人,江苏省32 228人,浙江省30 108人,天津市26 564人,辽宁省25 273人,广东省24 605人,山东省19 829人,湖北省19 263人,云南省14 925人。人数超过10 000人的省(区)还有黑龙江省14 310人,广西12 189人,福建省12 180人,四川省10 796人。而来山西省的留学生没有超过万人。因此,要吸引各国留学生来山西留学,山西高校必须根据各自特色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外语教授精品课程,鼓励制定地方性激励、配套政策,设立留学生奖学金,扩大留学生招生范围,全面推进留学生招生工作。
(二)山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非通用语言人才缺乏。我国最早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应在倡议实施和项目推进等方面起表率和带头作用。但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非通用语言人才的短缺。目前,山西省高校开设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日语等少数语种,非通用语言等小语种覆盖范围不够,小语种人才培养不到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仅官方语言就有40多种,当前山西高校的语言培养状况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的最大障碍。
2.人才培养质量普遍偏低。近年来,山西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与东部沿海、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山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山西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山西省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足。山西省高等院校的数量、二本以上学校的数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数量2 879所,山西省普通高校为80所(独立学院计入校数),其中本科院校25所、独立学院8所、专科院校47所。2016年,山西高等教育与浙江高等教育、山东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见表1。从表1看出,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山西省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明显不足。
表12016年山西、浙江、山东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对照一览表单位:人
省份本科专科本专科合计山西12.58万9.42万22.00万浙江15.37万13.51万28.88万山东27.64万34.80万62.44万
第二,山西省高等教育层次和质量偏低。山西省没有“985”院校,山西大学是唯一的1所省部共建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是唯一的1所“211”大学。高水平学科数量少。山西省高校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二级重点学科有5个。博士点数量偏少。截止到2014年,山西省高校博士授权点有118个,而全国的平均数量为317个。
第三,山西省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缺乏。2016年,山西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41 301人,在山西高校专职工作的两院院士仅为1人,长江学者6人。山西省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务的人才不足,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严重缺乏。2016年,山西省教师结构见表2。
表2 2016年山西省教师结构一览表
第四,山西省高校国际化水平低。山西省许多高校不重视国际化发展,国际化意识淡薄,办学理念落后。2016年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100强中,山西省没有一所高校入选。办学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国际化教育理念是引导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国际化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高校各项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高等院校只有具有国际化视野,认清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建立和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才能全面提升高校国际化程度,从而促进高校的整体发展。
第五,山西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十一五”期间(前四年),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 787.33元,山西仅为1 399.79元;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6 102.72元,山西省为11 715.30元。 山西目前的投入力度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上述困境和问题说明了山西省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山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出台推进山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
1.出台促进山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高等教育国际化亟须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出国留学和吸引留学生来山西的政策、法律,如《留学生学位管理》《国际化战略》等,规划和实施一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颁布国际教育法规,对高等院校学生确定更高的国际培养目标,鼓励学生掌握和使用两种以上语言,要求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学业成绩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知识水平与世界接轨;制定每年外派学生海外留学计划和蓝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加速山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2.出台提升山西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宏观政策。第一,在调研基础上,出台有关加大投入力度的政策。在投入建好太原高校新校区的同时,加大对省会外高校的支持力度,在土地政策、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促进省内高校均衡发展。在学科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投入。支持那些在国内、行业内比较知名和成熟的学科引领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争取申报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二级重点学科。抓住机遇,增加投入,促进部分专科新升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走特色办学和“少而精”道路,提高办学实力。第二,出台人才激励政策,留住现有人才并引进高层次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吸引省外高层次专家学者来我省高校工作,提供优厚待遇,为其衣食住行提供必要条件;提供宽松有利的工作环境以利于施展其才华,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明确其职业地位,为提高山西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二)创新山西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机制的建立和创新,一靠体制,二靠制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就是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原理和机理,要创新山西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第一,进一步健全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层次需求。第二,进一步加大省级教育部门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统筹,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院校学科和专业布局,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批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提高高校办学质量,进而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第三,逐步建立加强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建立教育和产业之间的合作互动机制。高等院校利用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应用研究的技术开发服务,行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实训等方面的扶持,建立起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合作科研、合作发展。制定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明确政府、高等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扩大山西高等教育办学的自主权
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是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的需要,也是强化高等教育使命的需要。教育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规范对高等院校事项的行政审批,依法保障高等院校充分行使自主办学权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第一,通过法律确立高等教育自主办学权。《高等教育法》从法律形式确立了高等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理顺了政府和学校、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提高了高校办学效益,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相比仍有很大距离。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高校在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学校人事任免、财务等方面拥有自主权,借鉴发达国家在高校办学方面的先进经验,彻底改变以政府集权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接轨。第二,给予财政资助,改善高校运行条件。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相应的财政经费投入为保障。对于经营稳定、社会贡献大的高校,要加大财政投入,达到提高高校创新和协调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第三,促进自主服务,实现自我发展。经费短缺是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财政资助,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自主服务的办法解决办学经费短缺的难题。高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与经济领域的联系,通过教学、科研、咨询以及成果转让等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同时获得高校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
三、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合作的措施
(一)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
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基础和先导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教育合作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人才支撑。
1.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政策沟通。教育政策沟通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障,开展教育政策研究是促进教育政策沟通的前提和基础。第一,开展教育政策的国别研究,增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中亚、南亚、东南亚、东欧等过去研究比较少的国家,要结合相应区域发展的特点,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些国家的教育政策及其发展基础,为开展国家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和增进民心互信奠定基础。第二,开展跨境教育研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跨境教育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国际间学生的流动规模会不断扩大,跨境学习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跨境教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要系统研究跨境教育体系,深入分析跨境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全面探讨跨境教育的办学路径,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教育合作提供策略和建议。第三,构建跨校教育研究联盟,凝聚“一带一路”国家教育研究队伍。多年来,我们对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中亚、东南亚、东欧、非洲及一些内陆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少。我们要关注东盟国家、中亚国家、东南亚国家、东欧国家的教育,鼓励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有条件的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构建“一带一路”教育研究跨校联盟,凝聚教育研究队伍,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进行针对性的深度研究、交流和合作。第四,举办教育文化交流论坛和博览会,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教育合作。教育项目合作、教育交流论坛、教育博览会等是推动与沿线国家间教育合作的有效路径。通过区域性教育论坛,如山西—东盟、山西—俄罗斯、山西—中亚、山西—南亚等双边或多边教育论坛,开展具体的教育交流与互动,促进沿线国家的深度教育交流和合作。
2.促进沿线国家语言文化互通。语言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魅力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和传递。语言是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就要研究并构建语言互通协调机制,逐步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课程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拓展政府间语言学习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高层次语言人才。第一,制定语言课程规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使用的官方语言有60多种,大部分是非通用语种。与之相比,山西省高校开设的外语语种主要是英语、日语、俄语、德语和法语,很多语种尚未开设;虽然山西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可以通过英语等通用语种转译实现,但不利于与沿线国家的语言交流。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为山西各高校拨入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制定非通用语种特殊人才招生政策,鼓励各高校合理有序地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非通用语种教学。第二,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而在语言互通方面重视不够,主要用英语和俄语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沟通。“一带一路”倡议下,既要加强学习和使用沿线各国官方语言,加强对马来语、印尼语、乌尔都语等区域共同语言的研究和学习,也要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日益提升。山西应抓住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机遇, 扩大省内高校留学生招收计划,在国外开设中短期培训班,加大“走出去”企业对外籍员工的汉语培训力度,多方式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加强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助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全力满足沿线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第三,提升语言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言服务行业正在兴起。语言服务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等内容。目前,我国的语言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从事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不少,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2016年,韩乐等课题成员对35家参加“山西品牌丝路行”的山西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每年都有语言服务人才需求的企业占80%,其中,65%的企业每年需要1~10名语言服务人才。同时,现有语言服务人才不能满足自身海外发展需求的企业占35%,认为未来的语言服务人才需求数量会增加的企业占85%。在语言服务人才的获取渠道上,选择从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的企业占70%,选择从学校招聘具有专业基础的毕业生的企业占45%。由于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不能盲目和无序开展,必须在政府层面上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高校是企业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从课程视角看,非通用语言专业需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同时兼顾个人发展和学习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就山西省而言,政府可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委托教育部门牵头负责“一带一路”建设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然后把具体培养目标和任务落实到条件成熟的高校,最后由相应的高校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在培养模式上,应实行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这种模式普遍被用人单位看好。企业经过考核挑选具有语言天赋和兴趣的学生,在学生志愿的基础上委托学校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的学生都必须将语言学习与相关专业相结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制定,教学任务由高校自有师资和用人企业实战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共同担当,突出企业对语言和商务相结合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
3.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教育合作渠道畅通是教育互联互通的基础。山西省高等院校应主动积极与有合作基础、有共同研究课题的沿线国家学校缔结姊妹学校关系,与姊妹学校的教师合作开展中国课题研究,逐步深化拓展教育合作交流;利用学术期刊的交流功能将其打造成“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各国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专题在期刊上投稿,踊跃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与沿线国家推出“一带一路商务旅行卡计划”,便利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签证手续,为教育领域的密切合作和交流活动创造条件;制定留学工作规划,扩大来晋留学人才培养规模;创新来晋留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办法,邀请沿线国家和地区名校的优秀学生和青年精英来山西访学交流,为山西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人脉资源;继续完善来晋留学制度,不断优化来晋留学环境;完善来晋留学经费项目体系和管理体制,制定自费来晋留学人员学费、住宿费等标准,从制度层面加强来晋留学的政策保障;规范和改进山西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为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实施出国留学行动计划,选拔国别区域研究专门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赴沿线国家培训进修学习;鼓励沿线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依托学科优势专业,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际联合研究工作室,共同应对沿线各国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上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4.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为教育互联互通合作提供重要支撑。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曼谷通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地区公约》,中国是缔约国之一。由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亚太地区各国对原公约进行修订并更名为《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修订后的公约将对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跨境合作产生积极影响。2011年,中国签署了《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强,课程国际化、教育服务国际化、就业国际化等已成为明显趋势。加快山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制定沿线各国共同的学历、文凭和学位认可行动框架,对促进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应积极支持教科文组织建立沿线国家和地区学历互认机制,实现区域内双边、多边学历学位关联互认;加快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完善山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认证机制;呼吁沿线各国加快教育资历框架开发,助力各国学习者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教育之间进行转换,促进终身学习。
5.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实施“增进民心相通”这项基础性工程,一方面,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沿线国家和区域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增进了解,为推进民心相通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向沿线各国宣传和介绍山西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知识,加强对山西经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山西地处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文化区和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文化和北方地区的草原文化,经过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山西别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现象。山西也是丝路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促进东西方经贸、文化和艺术交流融合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晋商精神”在古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不朽的精彩,源远流长的晋商文化积淀也成为今日山西“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力量和历史经验。因此,为了促进民心相通,合作共赢,我们建议:第一,发挥民建经济界别优势,通过民建会员并联合其他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社会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山西特色文化研究会,同时发挥民主党派人士作用,把“山西故事”讲给沿线国家和地区、把“山西声音”传递到沿线国家和地区,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合作共赢;第二,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省州城市结成国际友城或姊妹城,互相开展拜访会谈、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等各种活动,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联系;第三,在山西成立沿线各国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开展对该地区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法学等领域的研究,充分发掘沿线国家与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逐步增强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了解;第四,加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充分发挥其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为山西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深化人才培养培训
“一带一路”倡议给高等院校的综合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和世界格局的改变有着深刻的影响。围绕发展格局的变化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改革,是目前高校进行综合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对35家参加“山西品牌丝路行”的山西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山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贸易往来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种类多、数量大。需要语言服务人才、跨文化人才、政治法律人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人才以及国际贸易和金融人才。人才具体需求如表3所示。
表3 企业人才需求一览表
从表3可以看出,对语言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山西省多数院校因小语种教学、研究人才缺乏,没有设置小语种,更谈不上人才培养。因此,要深化人才培养培训,必须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对相应国家或地区进行综合、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言、新设相应的语言和专业外,还要从更高层次上考虑人才培养问题,山西大学、大同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更有条件发挥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2.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山西一些高等院校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创建国际学院,开设有关本科班和硕士班,鼓励各国学生前来学习;鼓励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设立各类来晋留学奖学金,建设国际学生预科教育基地和国际学生教育示范基地,打造“留学山西”品牌;山西高校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省州高校联合组建大学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大学之间在文化沟通、政策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以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国际化进程,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加大山西省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力度,协调外交、商务、文化、教育等部门力量,形成合力,支持和推动境外办学的发展。山西高校要开展境外合作办学,还必须通过前期论证,选择优势学科,确定合作方向,使学校顺利开办;山西优秀的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还要联合装备制造、资源能源等优势行业企业走出去,合作成立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合作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人才。
3.积极开展师资培养培训。教师强则课程强,课程强则专业强,专业强则学校强。所以,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没有国际化的师资力量作保障,高等院校不可能培养出国际化人才。为融入“一带一路”,山西高校必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第一,山西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出台《师资国际化培养实施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以培育教学骨干教师为重点,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教育意识国际化、教师交流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在培养内容上围绕学校质量全面提升的核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语言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等进行全方位培养,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掌握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知识和方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方式上采取学校组织和教师自愿申请,优先选派教学业绩突出、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到国外知名学校进行培养,学习沿线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提高业务素质。第二,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平台,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国际化师资综合培训体系和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组织沿线国家教师交流活动。积极支持年轻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进一步加大年轻骨干教师海外培养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短期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邀请国外高校专家学者来山西高校演讲,介绍国家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增进相互了解;聘请国外高校教授和学者来山西高校讲学,带来先进的职教理念、教学模式、管理经验等,同时把聘请学者(教授、专家)讲学工作与承担的科研项目计划整合,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大力推进沿线各国优质教学资源的输出,促进沿线各国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