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包网络理论的再定义及演化路径分析

2017-04-19兰吉颖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资源企业

兰吉颖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一、外包网络理论梳理及再定义

外包网络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组织形式,并且具有网络组织形态的一般优势。外包网络中的结点企业拥有超越单个资源水平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够将资产、资源、能力和系统整合在一起的组织能力 (Emilie and Hafner-Burton,2009;Moliterno and Mahony,2011;Baudry and Chassagnon,2012)。在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密化的市场状态下,企业在多元化经营和跨行业经营中常常受到自身资源和核心能力的限制,缺乏相应的战略资产,从而不能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在网络组织中,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其他结点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企业资源弥补在多元化经营和跨行业经营中存在的资源不足,凸显出网络组织的资源与资产优势。网络组织像系统一样,将企业结点整合起来,对企业资源进行协调、积累、互动、重组,从而确保企业内部的统一性,发挥整个网络组织的能力优势,凸显系统优势。

杨丹辉(2009)认为,全球化与行业知识构成的演化改变了医药业价值链上部分环节的性质和地位,外包网络的构建与管理是大型医药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新途径。同时,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外包网络本身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勤(2005)指出,在承接外包生产过程中培养自身品牌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注意产业模块化发展的趋势,培养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供应商,抓住时机与跨国企业进行合作,共享经济全球化市场和高利润附加值,这种升级式的发展路径是未来外包网络供应商发展的路径之一。

关于外包网络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观点各异,本文将外包网络定义为:企业在拥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合同或股权等其他形式,使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整合资源的网络组织形式。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本文将着重研究外包网络演变路径。从外包网络发展的历史来看,外包企业形成网络组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体组织向复杂的网络组织形态演变的路径问题,这为中小型企业的未来转型、企业定位提供了演变思路。

二、外包网络理论的演化路径及其特点

Smith 认为,分工源于人类自然的能力差异,由于人类能力特有的交换倾向与易货行为产生了原动力,交换倾向与易货行为进一步提升了参与者的利益,通过分工范围的扩大推动利益的提高,进而促使专业化的实现带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分工更多地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快速的信息交换和贸易往来构建网络,这种分工协作打破了企业封闭的经营状态,在更加开放共享的平台上进行合作,其演变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外包网络理论的演化路径

阶段一:封闭经营阶段。如图1A所示,假设由4人组成市场,其中线条表示企业资源流,代表企业的产品、信息、服务等,箭头代表企业资源流方向。图1A表示企业拥有完整的生产、销售环节,企业规模大而全,内部经营自给自足,处于比较封闭的经营状态。

阶段二:企业外包半开放阶段。如图1B所示,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不断升级改造,一些企业尝试将自身不擅长的经营管理环节进行外包,部分企业之间进行资源流交换,通过与信赖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易,进一步提升贸易效率,同时内部信息开始共享,企业经营范围扩大,部分企业逐步转向专业化生产。

阶段三:外包网络形成阶段。如图1C所示,随着企业间交流程度进一步加强,交易效率优化提升,外包企业之间逐渐发展形成网状结构,企业资源流在网络中按需求进行自由流动,使资源达到良好的配置,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基于网络化的企业交流,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企业贸易交流,更进一步整合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外包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凸显企业优势。

三、外包网络理论演化驱动因素及成因分析

市场的不确定性与多样性使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外包网络演变进行分析,基于对前人观点的梳理,通过外包网络演化路径的分析,本文将外包网络演化动因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外包网络理论演化前提:资源互补

Penrose(1959)在企业资源观理论中强调,企业核心能力主要来源于企业所拥有与控制的资源。然而,在市场运作中,并不是所有企业资源都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力,只有那些难以替代和模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其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资源观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有某些相似之处。事实上,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并不能控制与运用所有有价值的资源。基于帕雷托最优理论,企业将最优资源配置到核心能力的建设和生产中,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更专业、效率更高的企业。这样,外包网络就逐渐搭建起来了。

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今社会,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传递的障碍在逐渐消除,人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同时,推动了新的动态化战略的发展和新的组织形态的出现。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对市场趋势的准确预测与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资源外包网络的组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价值最大化和成本共担。

从战略层面上来分析,业务外包实质上是对企业资源的重新整合,明确自身定位,缩减经营范围,突出核心能力。一方面将优势资源集中整合在企业的核心范围内,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将自身非优势业务外包,获得有效的市场资源,提升企业工作效率。Drucker曾预言在未来的10~15年之内,企业应当将不产生营业收入的后台业务外包出去,同时,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活动和经营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的形式。

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趋加快,信息更新、技术发展使生产工艺和企业运作管理程度加大,这也要求企业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特定的领域中,从而获得专业化经营带来的收益。商业伙伴关系的加强可以使企业将投资和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在企业本身的核心能力上,而把一些非核心能力或自己短时间内不具备或不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转向由商业伙伴提供(Snehota and Hakansson,199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型跨国企业开始调整战略,将生产外包到人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对非核心业务进行收缩,将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运营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心,这些环节有着较高的进入壁垒和经济租金等特点。同时,在战略指导下,跨国企业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通过对全球各个国家的企业进行挑选,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其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这些供应商为跨国企业提供其核心资源,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跨国公司与供应商之间以代工关系为基础,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全球外包网络,使资源得到优化与整合。

(二)外包网络理论演化基础:分工协作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专注于搭建本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优势。企业重新审视各生产、经营环节,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不仅为企业节约资源,同时企业将自身精力投入核心环节中,发挥其专业优势。各企业发挥其优势,生产型企业、服务型企业、营销型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共享资源、互惠互利,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商业生态圈的进化与发展。

企业是从产业价值链中截取某些阶段而从事的分工活动,由于企业的社会性,企业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互补的,与其他企业相互依存。企业要获得有利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换。资源的内在化并不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资源的外部获取使企业间的活动变得更加复杂。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可以看成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网络关系。在整个产业链中,每个企业负责的项目不同,分别处于链条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逐渐形成以分工为基础的关系网络。

钱书法、李辉、肖宁(2006)指出,基于网络组织的社会分工本质是市场在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层级的局限性与市场的扩大性之间的矛盾。基于分工理论的分析,企业将基于内在流程的分工逐步转化为基于市场的分工,从而实现市场规模经济的转变。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内部岗位的分解向市场分工的转变说明商品契约逐步替代要素契约,这种转变将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分工理论指出,在网络组织中,企业将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网络组织的其他结点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业务的专业化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提升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企业外包使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能力建设中,对稳固企业自身优势起到促进作用。

网络组织的有效分工促进了网络组织业务外包,在特定的企业成长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这种分工存在合理性和必然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市场空间的拓展,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分工越来越体现出整合优势,传统的分工逐渐显露出不适应发展的弊端。

(三)外包网络理论演化动力:节约费用

基于成本节约的视角,产生外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经营活动不能较好地达到规模水平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取得将获得更加低廉且有保证的产品或服务。例如,企业内部的信息整合与处理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搭建网络,并且后期维护成本较高,因此这项业务在早期就被实行外包。从效益角度看,价值理论为企业外包业务提供了理论支持。在经营活动中,企业无论是外部活动还是内部活动,都会影响企业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由于企业生产方式的差异,成本的影响主要来自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差异。企业对资源控制程度的不同造成对收益的影响。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综合考虑,企业选择了业务外包的经营行为模式,形成了相应的网络组织结构。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有效的结构外包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外包的动因主要体现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活力(Greer等,1999)。企业的增值活动可以通过外包重新部署企业的战略布局,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Lever,1997)。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企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外包网络有利于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商业损失。网络经济促使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进而促进组织结构的改革、分工的细化、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外包网络理论演化条件:信赖合作

企业作为社会活动主体存着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被称为“企业的社会资本”。从社会网络分析角度来看,社会资本推动资源外包网络的形成与进化。企业社会资本基于信任,通过彼此之间的弱联系或强联系来实现。

在网络组织中,信任是企业合作的重要因素。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一次性交易的成本较高,且浪费企业资源,因此,企业更愿意寻求长期合作成员,形成多次交易。重复交易是外包网络的演变条件,在网络中,通过重复交易产生信任,在此基础上,项目外包逐渐形成合作稳定、相互沟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网络中的各结点企业之间通过“强”关系纽带将彼此关联起来,这种特殊的纽带关系区别于市场机制中的“买卖关系”,也区别于企业关系中的“层级关系”。网络组织中的“强”关系指的是有一定约束且企业之间有比较频繁接触的关系,对企业获取发展机会,甚至合同签订都有直接的影响。

在外包网络中,信任是企业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之一,它推动了外包网络组织的形成,这个推动力则是借用第三方“看不见”的手加以传递的。这只手搭建了一个围栏,阻止了外包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进一步规范了外包网络的规范性,让更多的结点企业获得优质资源和信息。同时,通过净化网络环境,将诚信差的企业从网络中淘汰。Kreps(1999)认为,在网络组织中,结点企业受信任机制的约束,在长时间的合作中,双方一般不会存在欺骗行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有共同交易的第三方存在,这种关系加强了彼此的监督,降低了交易风险。

信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企业在彼此合作中通过不断交易,加强联系,推动外包网络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深受信任者、被信任者等因素的影响。刘志强(2007)从信任者、被信任者以及两者所处的制度环境这三个视角进行研究,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这三方面的复杂互动关系,构成了信任的决定因素或基本来源。通过信任机制的建立,可以降低外包网络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五)外包网络理论演化优势:稳定灵活

外包网络演化过程中,变革主要体现在结点企业结构的扁平化、组织协同化的相互作用。演变的过程并没有改变企业的结构基础,而是通过网络化将整个市场性作用变大,因此,外包网络演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这种新型的网络组织形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组织形式固有的组织模式与权职定位,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扩大了整个网络的市场性,从而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流动与效率的提升,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外包企业网络化是未来中小型企业发展形态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外包网络演化在五个驱动因素的推动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外包网络演变升级的稳定性。

四、研究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科技发展速度提升,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企业逐渐意识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并将其生产或经营过程中不重要的环节或业务进行外包,通过搭建外包网络有效地调整资源。同时,企业结点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外包网络在当今开放、共享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外包网络的资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低交易成本、信任合作等特点进行分析,初步探究外包网络影响因素及发展动因,通过对外包网络的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认为外包网络所具有的特征符合现阶段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是未来企业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对于外包企业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杨丹辉.价值链深度分解、外包网络与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医药业为例.经济管理,2009(12).

朱勤.跨国公司外包网络的治理与供应商的升级.国际贸易问题,2005(12).

金辉,杨帆.企业,你外包了吗?.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王成亮,丁晓东,宗利永.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关系特征和价值网络构建.中国流通经济,2011(1).

钱书法,李辉,肖宁.不同网络分工组织的效率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7).

岳昉.业务外包网络组织结构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科技与管理,2005(3).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2).

吴哲.浅析企业外包网络的发展条件及发展对策.消费导刊,2008(12).

刘志强.商务模式视角的资源外包网络研究.厦门:厦门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资源企业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