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金的转折人生
2015-10-26朱晓东高立伟
朱晓东 高立伟
1.吉林师范大学;2.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自20世纪以来,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就逐渐出现在了各种研究领域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看到了巴赫金理论已经成为了文艺学理论、文化诗学理论、语言文化学理论以及语言哲学理论的总体概括词。人们谈到巴赫金就会想到其恢宏伟大的知识理论体系。然而,到底这种理论体系是怎样产生的?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一、巴赫金
1985年11月,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出生在奥勒尔市一个已经逐渐走向破落的银行职员家庭。父亲是银行里的一名高级雇员,所以巴赫金的家境在当时还算殷实。但是其自身却一直被疾病缠身,患有严重的骨髓炎。巴赫金自幼在家里学习德语、法语和古拉丁语,后来又学习了意大利语和丹麦语。他热爱文学,热爱现代诗歌,把普希金和波德莱尔当做自己的偶像。同时热爱阅读,12岁开始就阅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后来,据巴赫金自己叙述,当时的新康德主义对其的影响非常深远。1918年巴赫金在彼得堡大学未曾毕业就离开了彼得堡,来到小城涅维尔,在当地的中学教书,并在那里度过了穷困潦倒的数年。
从1919年9月在涅维尔城当地出版的《艺术节》上发表的《艺术与责任》开始,巴赫金就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思想之路。他这一生经历了三次转折,最终成为了文化诗学等相关领域的大家。
二、巴赫金的三次转折
(一)第一次转折
巴赫金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世界文学研究所的青年文学家柯日诺夫在偶然间读到了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一书,深深被书中的理论所折服。同时也深感巴赫金文中理论的重量。于是开始四处寻访巴赫金,最终了解到巴赫金在摩尔达瓦大学执教。于是,1961年科日诺夫与鲍恰洛夫、加契夫一道探访当时已经65岁的巴赫金。三人都被巴赫金的文化风格所折服,并主动劝说巴赫金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理论继续进行创作。自此经科日诺夫从中斡旋,与1963年修订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再版,1965年《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正式问世。且不谈巴赫金的这两部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于语言学理论的创新有何推动作用。就对巴赫金本人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一次人生转折。因为这标志着 “巴赫金”作为一种理论正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也正式开始了解巴赫金理论。
(二)第二次转折
在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两本书出版之后。法国的一些结构主义学者看到之后并逐步关注起来。他们相继把巴赫金的作品翻译成法文并在法国出版。这使得巴赫金的相关理论迅速在西方文学界传播开来。特别是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理论被广大西方学者所追捧。之后通过西方文学界,巴赫金的相关理论竟然转到了苏联文学界并逐渐传播开来。到1978年,巴赫金的理论已经在西方文学界成为了一股思潮。在苏联,巴赫金的文艺学和符号学也成为风行一时的研究理论。至此,可以说是巴赫金及巴赫金理论的第二次转折。但是可惜的是文学理论辉煌灿烂,但此时巴赫金早已不在。在1975年,伟大的思想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以及哲学家巴赫金已经阖然长逝。至此,似乎巴赫金的转折已经结束,然而如果我们继续研究巴赫金理论的进程,就会发现巴赫金理论还有第三次转折。
(三)第三次转折
80年代伴随着巴赫金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开始了对巴赫金相关文论的整理工作。1984年,美国研究巴赫金的《米·巴赫金》一书出版,此书在西方文学界和语言学界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标志着巴赫金以及巴赫金理论的研究整理阶段正式开始;1986年巴赫金未发表的《论行为哲学》论文面试;同年,经整理的巴赫金的《文学批评文集》出版;90年代巴赫金的一些论文笔记、书信等相关文论材料相继出版,以及柯日诺夫等一些与巴赫金相熟的人的一些回忆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被人们挖掘出来。这些文论材料对于推动巴赫金以及巴赫金理论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自此,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机看做是巴赫金的第三次转折或者说是巴赫金理论的一次真正的飞跃。因为,从今以后在语言学、文艺学以及符号学等相关研究领域都正式掀起了一场巴赫金的风暴。
三、巴赫金的主要理论成果
(一)超语言学理论
20世纪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很多研究转向了实际言语整体。巴赫金的理论从现实的言语整体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研究方向和研究观点。在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批评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个人主义的主观主义”和“抽象的客观主义”两个语言派别。他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超语言学”的语言学理论体系。把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转向了现实存在的言语整体,把语言的意识形态和实际生活内容相结合,改变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让言语实际真正成为了一种学问,使语言学研究领域有了一个大跨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二)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认为人与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存在的。而人类生活本身以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都决定着人类生活里离不开对话,都具有对话性的特点。包括人的思想和意识也都存在着这种特点。在巴赫金看来,以往的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一种独白的特点,抛开了人类存在的对话性的个性特点。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了一个跳跃式的创新,类似哥白尼发现式的成就。用一套全新的文学理论诠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分别从形式领域和艺术形式的角度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概括为了特殊的小说体系。在小说里主人公不是纯粹的描写对象客体,作者不再是小说描写主体,而是把作者和主人公放在同等的地位,小说中存在多样的思想,把小说中的主人公之间和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核定为众多独立不相融合的声音之间的杂多对话体系。这种多声部的对话体系的存在类似于音乐领域里的双声部音乐,被巴赫金命名为复调小说。
四、结语
巴赫金认为:“文化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隔绝,行为与责任互不相关,在于文化价值解体使然。”巴赫金把自己作为一种存在,作为一种思想,然后抛开现实社会里的纷繁复杂、坎坷荆棘,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中。他把文学、语言学都归结到了一个新的学科范式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现有的学术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探讨。让超语言学、狂欢化、复调小说、语言杂多现象等一系列形象化概念理论成为了历史诗学中最响亮的回响。对巴赫金人生以及思想理论转折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诞生以及一种理论的延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同时,深刻地理解这些转折的意义对于理解巴赫金理论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1)(2)(3)(4)(5)[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谢敏敏,王春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