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解体障碍病人的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的研究

2017-04-19杨敬铭刘珊珊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名人陌生人反应时间

徐 蕊 杨敬铭 朱 虹 刘珊珊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精神分裂症研究所 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8)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基础和临床 ·

人格解体障碍病人的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的研究

徐 蕊 杨敬铭 朱 虹 刘珊珊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精神分裂症研究所 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8)

目的 运用自我面孔识别认知心理学范式,探讨人格解体障碍病人是否存在自我加工过程的异常。方法 对1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DSM-Ⅳ)的人格解体障碍病人以及17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实验要求被试分别通过右手按键混合了任意两种面孔特征的合成面孔(自我-名人,名人-陌生人,自我-陌生人)中其中一种面孔身份及马赛克图片进行识别,记录被试对“自我”图片和“他人”图片的反应速度,取平均值作为被试对该面孔的反应时间(ms),以每个实验条件下被试对马赛克图片的识别时间为基准计算反应时间比。结果 重复方差分析显示,被试分组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7,P=0.001),不同图片任务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31),被试组别与图片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5,P=0.001)。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陌生人图片 [(1.21±0.42)vs(1.06±0.21),P=0.001],对自我图片和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正常被试[(1.12±0.30)vs(0.99±0.09),P=0.000;(1.21±0.42)vs(1.01±0.06),P=0.000],对陌生图片的识别速度与正常被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r=0.516,P=0.034)和熟悉性条目分数(r=0.498,P=0.042)呈正相关。结论 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熟悉性面孔的识别速度减慢并且与临床症状相关,提示其熟悉性加工可能受损。

人格解体障碍;自我面孔识别;反应速度

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DPD)主要体现在自我非真实感、情感麻木、对发生在自身的记忆存在陌生感以及对周围的环境陌生,病人对现状感觉痛苦,常常合并焦虑障碍或者抑郁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1]。研究[2]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自我认知受损,经常会感觉隔着一层纱或者置身事外,像一个旁观者观察自己,自我认识不足。看周围的世界像隔着一层纱,很难或者无法感知环境,对熟悉的事物或者记忆存在陌生感[3]。从临床症状学的角度可以看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既存在自我加工的损害,又存在客观事物熟悉性加工的损害,但目前缺乏相应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数据。自我面孔识别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研究自我和熟悉性加工的神经心理学范式,为此本研究应用自我面孔识别范式对人格解体病人进行研究,以探讨该病的神经心理学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的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入组标准:①经由2名主治以上职称的医师临床诊断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rth Edition,DSM-Ⅳ)[4]中分离转换障碍人格解体障碍的诊断标准,剑桥人格解体量表[5]评分≥70分;②无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滥用;③无自杀自伤企图以及冲动伤人等行为,并能理解配合实验;④年龄16~45岁;⑤学历均在小学及以上水平;⑥双眼裸视力或者矫正视力为1.0及以上;⑦经爱丁堡手向性[6]实验测试为右利手;⑧面部无痣、文身等特殊标志。共入组17例人格解体障碍被试,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29±2)岁;受教育年限8~19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2.2±0.8)年,剑桥人格解体量表平均分数(100.6±19.7)分。

正常被试均为首都医科大学学生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工作人员。正常被试入组标准:①不符合DSM-Ⅳ[4]中任意一条精神障碍诊断标准;②无精神病家族史;③无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④无自杀自伤企图以及冲动伤人等行为,并能理解配合实验;⑤年龄16~45岁;⑥学历均在小学及以上水平;⑦双眼裸视力或者矫正视力为1.0及以上;⑧经爱丁堡手向性[6]实验测试为右利手;⑨面部无痣、文身等特殊标志。共入组17例正常被试,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25±1)岁,受教育年限8~2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3.4±0.9)年。

人格解体障碍组与正常被试组的年龄(t=-1.58,P=0.124)和受教育年限(t=0.94,P=0.3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人格解体症状的评定

采用人格解体障碍研究常用的剑桥人格解体量表(Cambridge Depersonalization Scale,CDS)评定,该量表已由汪春运[5]引入国内发表。量表分为5个因子,分别为:麻木感、自我非真实感、感觉改变、环境非真实感以及自我瓦解,第29项为“既往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阳性反应的项目数共有29项,总计290分,以70分为分割线,70分以上检出人格解体障碍的敏感度为75.5%,特异度为87.2%。

1.2.2 面孔识别

采用实验心理学的Presentation程序,按照既定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操作,所有图片随机呈现在黑色背景上,被试进行按键选择,实验结果即时记录在计算机上。

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2×3多因素重复测量设计。被试分组为组间变量,人格解体障碍组(DPD组)和正常被试组(HC组);加工任务为组内变量:“自我-名人”、“自我-陌生人”和“名人-陌生人”。

2)图像处理:在测试前,由测试者使用数码照相机在相对恒定的条件下拍照,选取被试中性表情的正面像,照片需要经被试确认满意,告知被试该图片只用来做测试,不会作为其他用途,经病人同意后再进行处理。同时,图像处理过程中被试需回避。经确认合格的正面像使用Adobe Photoshop软件对所收集的图片进行标准化处理,头像的背景画面采用黑色处理,控制比例并将头像高度均设置为300 Pixels。所有面孔图片均裁取被试前额发迹线以下、下巴以上的面孔图像。选取与被试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陌生人(被试完全未见过的不熟悉面孔)或名人(被试熟知的知名明星)图片,使用Morph软件将其与被试图片进行合成处理,从100%被试(自我或者名人)照片以5%渐变为100%对照(名人或者陌生人)照片,获得21张合成图片。另外加入4张“马赛克”图片(将合成图片做拆分处理后再随机组合而成),作为基础图片,总实验图片共25张[7-9]。

3)实验过程:实验使用Presentation心理学软件,根据提示语,实验前告知被试尽可能快、尽可能准确地对屏幕上呈现的照片进行按键选择,如果被试认为自己的选择错误可以在下一张图片出现之前再次按键选择。被试完全理解实验要求后进行适应性练习直到被试认为自己适应实验要求后,实验正式开始。黑色背景上25张图片以随机顺序呈现给被试,每张图片呈现时间为200 ms,被试在图片呈现后用右手快速做出按键选择,间隙期为(1 000±200) ms。每张图片随机出现,一个测试单元结束后,被试休息5 min进行下一个单元的实验。每个测试单元对于不同任务重复两遍。被试进行3个任务的顺序是随机的,使之在组内达到均衡。计算机会自动记录病人按键结果以及反应时间,对所得有效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分析,取“自我与陌生人合成图片”中的“自我图片”,“熟悉人与陌生人合成图片”中的“熟悉人图片”以及“自我与陌生人合成图片”中的“陌生人图片”的100%、95%、90%,对3种图片类型分别取平均值,所得的平均反应时间。如果直接将所得的时间进行比较,可能会被基础反应时间影响,故将测得的被试对打乱面孔的识别时间作为基准,并对反应时间进行校正,得到了新的校正后反应时间比,即被试对自我、名人和陌生人面孔的反应时间与被试对打乱面孔识别时间的比值,所得出的反应时间比进行数据录入。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束后取得反应时数据资料,去除双击和漏击反应的数据,以及反应时<150 ms的数据。若单个测试单元内被试对“马赛克图片”错误判断为“自己”的次数超过3次,则被认为此被试的实验数据不可靠,做放弃处理。所有资料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6.0软件,剔除3个标准差以外的极端值。对2组被试的人口学资料进行t检验,2组被试对图片任务所得的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时间比进行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MANOVA),对组内不同图片的反应时间比进行简单效应分析,2组被试对同一类型图片的反应时间比进行t检验,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以及熟悉性分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时间比

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uchly球形检验P>0.05,满足球形假设,表示所得结果不需要进行多重比较校正。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4,P=0.128),不同图片类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P=0.109),被试分组与图片类型间交互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P=0.404),详见表1。

2组被试在反应时间比比较的统计结果显示,组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7,P=0.001),不同图片任务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31),被试分组与图片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5,P=0.001)。

表1 2组被试之间识别图片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时间比的比较

对于正常被试组组内简单效应分析显示,自我图片和名人图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我图片与陌生人图片、名人与陌生人图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自我图片识别速度快于陌生人图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9±0.09)vs(1.07±0.11),P=0.005 ],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快于陌生人图片[(1.01±0.06)vs(1.07±0.11),P=0.045]。

对于人格解体病人组组内简单效应分析显示,自我图片和名人图片、自我图片和陌生人图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名人图片和陌生人图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0.42)vs(1.06±0.21),P=0.001],即人格解体障碍病人组对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陌生人图片。

对于3种不同类型图片2组间的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对于自我图片类型,人格解体障碍组与正常被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自我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正常被试(t=3.91,P=0.000);对于名人图片类型,人格解体障碍组与正常被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P=0.000);对于陌生人图片类型,人格解体障碍组与正常被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9)。

2.2 名人图片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量表分的相关性

对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名人图片的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障碍量表总分以及熟悉性条目分数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反应时间比与量表总分呈正相关,与量表中熟悉性条目分数呈正相关(表2)。

表2 名人图片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以及熟悉性分数之间的相关性

CDS:Cambridge Depersonalization Scale.

3 讨论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人格解体障碍病人与正常被试识别自我面孔、熟悉面孔、陌生人面孔速度的异常。研究结果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正常对照组,由于2组被试在陌生面孔上识别速度无差异,说明了2组被试在熟悉性上识别速度的差异不是由于对基础面孔识别速度的差异引起的。而对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反映了对面孔熟悉性的识别特征,因此上述结果说明了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面孔的熟悉性受到损害。

人格解体障碍病人面孔熟悉性加工受损可能与其颞叶活动异常有关。颞叶主要是对诱发刺激做出反应的脑区,也是正常人识别熟悉性面孔的神经基础[10-11]。当颞叶前部发生病变时,面部的感知与记忆之间的联系中断或造成面部记忆的缺失,因而对熟悉人面孔识别出现异常[12]。也有研究[13]提示颞叶中部与边缘系统的联系中断导致熟悉感丧失。而目前的神经影像研究已经发现人格解体障碍病人的颞叶受损。Sierra等[14]对20名人格解体病人与21名正常被试进行了结构核磁研究,研究发现病人的颞叶中部皮质层厚度均显著降低,反映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的颞叶皮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这就为本研究人格解体障碍熟悉性加工受损的行为学结果提供了影像学数据支持。

本研究中人格解体障碍病人面孔熟悉性加工受损,可能是其临床表现的神经心理基础。对面孔的熟悉性特征加工受损代表病人对事物熟悉性加工特征的损害,因而病人对熟悉的事物不再熟悉,存在陌生感,所以感觉到不真实,看周围的世界像隔着一层纱,很难或者无法感知环境[15]。虽然人格解体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麻木感、自我非真实感、感觉改变、环境非真实感以及自我瓦解,但非真实感是核心病理表现[4]。由于熟悉性加工受损这一神经心理学机制能够较好的解释非真实感,因而可能是人格解体障碍的特征性神经心理表型。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呈正相关,与量表中熟悉性条目分数呈正相关。也为以上的观点提供了临床证据。同时提示今后可针对熟悉性加工受损这种神经心理学特征开发认知行为疗法,以拓展人格解体障碍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自我图片反应时间比大于正常对照组,与Ketay等[1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Ketay等[16]的研究中,比较了9例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和10例正常被试的自我图片识别的正确率与反应时间,发现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研究样本的不一致,本研究的样本例数为17例病人和17例正常被试,而Ketay等[16]的研究中样本数为9例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和10例正常被试;(2)Ketay等[16]的研究中直接比较了病人和正常被试对自我图片识别的反应时间,但是对自我图片识别可能会受到对基础图片反应时间影响,为此本研究以马赛克图片的反应时间做校正,以自我图片与马赛克图片的反应时间比进行2组被试对自我图片识别速度的比较。

由于自我面孔的识别既包括面孔熟悉性的加工过程也包括自我加工的过程,因此本研究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自我面孔识别的速度慢于正常被试,既可能是自我加工功能受损,也可能是熟悉性加工功能受损,或者两者均受到损害。所以从本研究自我面孔识别的结果尚不能直接得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自我加工受损的结论。但Ketay等[16]对人格解体障碍病人以自我面孔识别为范式进行fMRI研究显示,病人双内侧前额叶皮质、右侧前扣带皮质、左侧额中回这些脑区皮质均有改变,特别是在后两个区域激活明显降低。由于这些区域和自我面孔加工有密切关系[17-19],该研究提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存在自我加工受损,也间接提示本研究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自我面孔识别的速度慢于正常被试,可能与自我加工功能受损有关。由于本研究同时发现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熟悉性面孔识别也存在损害,因此本研究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自我面孔识别的速度慢于正常被试,应该是自我加工受损和熟悉性加工受损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后要结合新的反应自我的神经心理学范式,结合神经影像等其他研究手段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自我面孔识别这一神经心理学范式,初步发现人格解体障碍病人的熟悉性加工受损,且这种受损与临床症状相关,从而为解释该病的病理学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神经心理学证据。但由于熟悉性加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涉及了3 种元件以及多个节点。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人格解体障碍病人究竟在熟悉性加工系统的哪个加工环节出现异常,以进一步明确人格解体障碍病人熟悉性加工受损的神经心理机制。

[1] Sierra M, Baker D, Medford N, et al. Unpacking the depersonalization syndrome: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n the Cambridge Depersonalization Scale[J]. Psychol Med, 2005,35(10): 1523-1532.

[2] Baker D, Hunter E, Lawrence E, et al.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clinical features of 204 cases[J]. Br J Psychiatry, 2003,182: 428-433.

[3] Simeon D. De-constructing depersonalization: further evidence for symptom clusters[J]. Psychiatry Res, 2008,157(1-3): 303-306.

[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M].Washington D 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5] 汪春运. 人格解体的检出和评价—介绍剑桥人格解体量表[J]. 四川精神卫生, 2011,24(3): 186-187.

[6] Oldfield R. The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handedness: the Edinburgh inventory[J]. Neuropsychologia, 1971,9(1): 97-113.

[7] Kircher T, Seiferth N, Plewnia C, et al.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enia Res, 2007,94 (1-3): 264-272.

[8] Kircher T, Senior C, Phillips M, et al. Recognizing one’s own face[J]. Cognition, 2001,78(1): B1-B15.

[9] Uddin L, Kaplan J, Molnar-Szakacs I, et al. Self-face recognition activates a frontoparietal“mirror” network in the right hemisphere: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J]. Neuroimage,2005,25(3): 926-935.

[10]杨敬铭, 刘珊珊, 贾竑晓,等. 强迫性障碍病人对自我和名人面孔识别速度异常的实验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28(5): 339-343.

[11]Renzi E, Faglioni P, Grossi D, et al. Apperceptive and associative forms of prosopagnosia[J]. Cortex, 1991,27 (2): 213-221.

[12]Barton J.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acquired prosospagnosia: lessons from a series of ten patients with brain damage[J]. J Neuropsychol, 2008,2 (1), 197-225.

[13]喻东山. 人格解体的病因和治疗[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2,39(2): 108-111.

[14]Sierra M, Nestler S, Jay EL, et al. A structural MRI study of cortical thickness in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J]. Psychiatry Res, 2014,224(1): 1-7.

[15]贾竑晓,徐蕊,朱虹,等. 人格解体障碍的自我认知损害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1):50-54.

[16]Ketay S, Hamilton H, Haas B, et al. Face processing in depersonalization: an fMRI study of the unfamiliar self[J]. Psychiatry Res, 2014,222(1-2): 107-110.

[17]朱虹,贾竑晓. 以阴性与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35(2) :200-204.

[18]Devue C, Bredart S.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visual self-recognition[J]. Conscious Cogn, 2011,20(1): 40-51.

[19]Kloth N, Dobel C, Schweinberger S, et al. Effects of personal familiarity on early neuromagnetic correlates of face perception[J]. Eur J Neurosci, 2006,24(11): 3317-3321.

编辑 慕 萌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lf-face recognition speed in patients with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Xu Rui, Yang Jingming, Zhu Hong, Liu Shanshan, Jia Hongxiao*

(BeijingKeyLaboratoryforMentalDisordersDiagnosisandTreatment,BeijingAnding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88,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processing and familiarity-processing in patients with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Methods Seventeen patients meeting the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criterion of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 (DSM-Ⅳ) and seventeen normal subjects matched for age, sex and level of education were recru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elf-face recognition test. All subjects were required to identify the identity of one certain face by pressing buttons using right hand respectively from a mixture of any two face features (self-famous, famous-stranger and self-stranger) and scrambled faces. The recognition speed to “self-face” and “other-face” were collected. The average recognition speed to the same kind of picture in different tasks was regarded as response time. Under each experimental condition, the reaction time to scrambled (control) pictures was taken as benchmark, which could be used to the reaction time ratio (corrected reaction time). Results Repeated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showed a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f group and intra group (F=20.57,P=0.001;F=3.67,P=0.031), interaction effect of group and picture was significant (F=10.75,P=0.001).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slower in recognizing the familiar pictures than strange pictures [(1.21±0.42)vs(1.06±0.21),P=0.001]. The reaction time ratio of both self-face [(1.12±0.30)vs(0.99±0.09)] and familiar-face [(1.21±0.42)vs(1.01±0.06)] in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patients were slow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 (P<0.05).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reacting time ratio of familiar pictures and total score of Cambridge Depersonalization Scale (CDS) (r=0.516,P=0.034)and familiarity score (r=0.498,P=0.042)in CDS. 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action speed to familiar faces in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patients is decreased,and further suggests that the familiarity-processing effect might be impaired in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patients.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DPD); self-face recognition; reaction speed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52069),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Z151100004015061)。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7152069),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rogram of Beijing Municip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Z151100004015061).

时间:2017-04-13 19∶5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662.R.20170413.1959.040.html

10.3969/j.issn.1006-7795.2017.02.009]

R749.91

2017-01-20)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hxlj@ccmu.edu.cn

猜你喜欢

名人陌生人反应时间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厌氧反应时间对反硝化聚磷工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