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17-04-19解新苓

今日健康 2016年8期
关键词:临床价值

【摘 要】 目的:探讨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从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血管造影后實施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00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率从术前的(85.2±2.2)%降至(23.5±1.8)%,术后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193例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7例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均未出现支架移位和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通过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用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可显著改善患者缺血症状与脑卒中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血管支架成形术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 临床价值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椎动脉狭窄所致的供血障碍,其主要表现为程度不一的TIA以及眩晕等后循环缺血症状,且在狭窄基础上血栓或斑块脱落会导致后循环梗死,从而引起患者发生吞咽障碍、饮水困难以及偏瘫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昏迷与死亡,具有较高致残率与病死率[1]。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是应用抗凝与抗血小板集聚原则。经皮血管成形术现已在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狭窄等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特选择我院200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从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是通过抗血小板集聚与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变化、发作性眩晕、认知障碍、发作性口周麻木、耳鸣、共济失调、视觉障碍以及饮水呛咳等后循环症状。其中女性患者89例,男性患者111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61.5±1.8)岁。体格检查显示:96例伴有高脂血症,67例伴有冠心病,74例有吸烟史,54例有高血压,27例有糖尿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基底动脉狭窄65例,椎动脉狭窄135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实施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选择患者平卧位,实施神经安定基础麻醉,监测生命体征。运用Seldinger技术于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血管鞘,予以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形态、部位以及侧支循环代偿状况等。予以全身肝素化,检测凝血酶原活性,保证维持在250s以上。常规持续静脉泵入尼莫地平4ml/h,防止发生血管痉挛。把6F导引管于0.89mm导丝导引下置入患侧椎动脉颈段,于路径图下应用微导丝(0.014mm)把球囊扩张式支架导引至狭窄部位。通过造影后确定支架位置是否满意以及是否残存狭窄情况后,再缓慢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依据所测的动脉直径选用适宜的球囊。然后即刻予以造影复查,确定血管扩张情况与支架释放情况。术后对肝素进行自然中和,4~6h后可将动脉鞘拔出,制动患侧下肢约12h。术后24h内要持续监测患者的脉搏、血压、尿量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变化等,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体征。

1.3 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21.0统计数据,借用(%)及(x±s)分别表现计数资料、计量资料。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中,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200枚,其中AVE支架67枚,Bx Sonic支架133枚,支架放置成功率是100%。200例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率从术前的(85.2±2.2)%降至(23.5±1.8)%,术后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对患者进行为期平均11个月的随访发现,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的患者有193例,7例患者因受远端血管狭窄影响而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00例患者都未出现支架移位和支架内再狭窄。5例患者因为术后未使用抗血小板集聚药物而在3d后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通过进行急诊溶栓处理后全部恢复。3例患者出现1个微小无血流淤积的夹层动脉瘤。术后发生眼球水平震颤的患者4例。

3 讨论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指的是颅内椎-基底动脉和其分支供血区域的神经功能受损,经造影发现颅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发生狭窄的一种疾病。目前众多研究证实[2],颅内动脉狭窄造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通过应用药物治疗,疗效均不大理想,必须探讨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此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向脑梗死发展。

近些年已有众多关于冠状动脉支架用于椎基底动脉狭窄治疗中的相关报道,经皮血管成形术的应用,明显减少了传统开颅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高致残率与致死率[3]。因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神经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胁,所以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保证足够血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颅内血管具有较狭窄、血管壁薄、迂曲以及脆弱等特点,容易发生损伤,支架成形术的应用需要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随着支架柔顺性以及灵巧性逐渐提升和发展,只要满足血管解剖形态学条件就能使用支架,支架能够良好处理扩张后的弹性回缩以及因手术原因所致的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的危险性也逐渐降低,临床疗效更为明显,但是其长期治疗效果还要深入研究[4]。

综上所述,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通过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用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可显著改善患者缺血症状与脑卒中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勇,刘和龙,呼其图,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14例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2):145-146.

[2]刘恋,高峰,莫大鹏,等.经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9):899-902.

[3]王子亮,许斌,蔡栋阳,等.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的效果[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14(8):622-624.

[4]李迪,高众,王苏平,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92-94.

作者简介:解新苓(1975.2-),女,汉族,河间市城关镇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临床价值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胸腔镜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钼靶X线联合CT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结石的临床体会
持续性人文关怀在ICU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布地奈德联合华法林钠对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评析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