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语文作品中的“真善美”

2017-04-19陈碧霞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善念真善美正义

陈碧霞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学成了中学阶段育人树人的关键,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同时,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人文素养也得以提升。

一、感受语文作品中的“真”

真,就是发现真相,揭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不少语文作品就是要揭示事物真的东西,让学生能做到判断,抵制诱惑,明辨是非,从而为自己塑造高贵的灵魂。

“真”在中学语文中有不少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描绘了请愿学生被国民党当局镇压的血腥场景;《祝福》刻画了人物“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这类文章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血腥或悲惨,但却是“真”生活所在。教师讲授此类作品要达到的良好效果,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老师自己要先吃透课本,用心去感受字里行间作者的愤怒、主人翁的辛酸;另一方面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去字里行间寻找、去熏陶、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从而使得学生懂得判断是非曲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错误邪恶的价值观。

“真”还体现古今中外千百年来人间真情与浩然之气。如李密的《陈情表》中主人翁“孝心”深深感动教师,教师的深情也会感染学生,这种从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人间真情实属难得。再如在讲《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讲》课时,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教师在讲解课文时,用充满激情的演讲,慷慨激昂的语调号召全体人民起来抗击战争恶魔,将这浩然正义之声传达全球。这声音不仅是对英国人民的召唤,也是全世界人民渴望正义,呼唤正义的召唤!

二、感受语文作品中的“善”

善,是善念,善心,仁慈之心等。俗话说,心存善念才能顺风顺水。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有就是唤起人的善念,通过中学语文教材中作品“善”的传达,从而教育、感化、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或树立善念或使弃恶从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善良的品格。为了宣扬“善”,语文作品还有一种宣扬方式就是鞭挞它对立面“恶”。众所周知,“恶”与“善”相对应,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揭露人间丑恶的东西,如先秦散文中的周厉王、《水浒》中的镇关西、《捕蛇者说》中的悍吏。文章往往是通过正义与邪恶较量,表达对邪恶与丑陋的鞭挞,同时表达对美好光明的向往。

语文教师在讲解此类作品时,应该将自己与学生一道融入作品的情景中,老师与学生一起面对善良与丑恶的较量,共同经历一次次灵魂的洗礼,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正义观。今后人生道路上遇到复杂社会问题需要做出价值选择时,能够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正义观念。

三、感受语文教学中的“美”

哲学告诉人们追求“真、善、美”,其中“美”,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最高境界。语文作品的“美”既可以表现为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还可以表现为作品塑造的人物心灵美、理想的崇高美、悲壮美等等。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诗人营造的天上美景,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夏天晴朗的夜空,繁星,缥缈的流星,淡淡的银河,为人们描绘了神思遐想的神话传说,不正是人们渴望的理想蓝图么!那一首首唐诗、宋词、元曲,正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先秦散文、汉赋、明清小品,令人百读不厌,你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启迪。如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是一副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再如范仲淹在《苏幕遮·碧云天》中描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秋天落叶之美传达出对家乡思念的凄凉之美。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須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必须永葆一颗美好的心灵,才能培育好你的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重在育人,就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活力,并伴随着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求,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作者单位:江西省金溪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善念真善美正义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实践正义是否可以脱离理论正义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善念,亲切如友
花脚蚊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让内心充满善念
做一个常持善念的人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