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中数学的“起跑”教学
2017-04-18刘庆来
刘庆来
摘 要:我们都知道,初中与小学的数学难度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刚开始的数学学习阶段有很多的不适应性。为了帮助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状态,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就有义务帮助学生完成“起跑”阶段的学习,打牢学生初中数学入门的基础,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從而使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的数学成绩得到突飞猛进。
关键词:初中数学;入学教育;教学方法;衔接教育
一、做好初中数学的入学衔接教育工作,打牢学生初中数学阶段学习的基础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思想还处在童年阶段,想法天真烂漫,加之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过少,过于简单,教师的管理又尤其严格。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需要逻辑思维,知识繁杂,难度大幅度提升,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很高,又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使得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后,有很多的不适应性,学习成绩低下,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对学好初中数学的信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极其不利。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帮助新生打牢初中数学入门的基础,笔者对一线教师在日后展开的具体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一线的数学教师可以开展班会,让初二或是初三年级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到初一向学弟学妹们传授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也要向新生们讲述面临的中考压力的严峻性,引发新生们对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视和了解,从而暗示他们认真学习。其次,讲课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口语化、生活化,转化成学生易接受的语句理解,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口语化、生活化教学逐步向抽象的理论化教学过渡,让学生真正的适应初中教学的方式。最后,由情景化教学作为入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热爱和兴趣程度,再逐步引入理论,让学生慢慢习惯适应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对比新旧的知识,帮助学生适应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过程阶段,笔者就很有感触,反而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知识点被扩大化。这就要求初中的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对比中小学数学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快速灵活的掌握初中数学的知识。
例如,首先在对数的概念的学习中,学生会发现在小学阶段刚开始入学的时候,数字是1,2,3,4,5……这样用数数的方法的理解的概念。在小学中年级学习中又引入了小数的概念,从而有了1.5,1.7,2.9等此类的数字,到小学高年级时还有了负数,又再次让数的范围和概念扩大化。而在初中的数学阶段中又引入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更加重要的是,数学符号的使用在初中阶段被大量广泛使用,这就对刚升入初中学习的小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个符号的改变就会使数字的含义发生极大的变化,需要初中生的更加细心的学习和计算书写。
其次,在初中数学教材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初中数学的教材开始引用了许多例如a,b,c,x,y等此类的代数式,而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却只有x和y俩个小伙伴,一下子一群英文字母的加入也让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小学生是一头雾水。学生甚至出现在做题的时候反感,厌恶,逃避,愤怒等方面的现象,这对他们在初中的数学学习都极为不利。教师应当帮助他们理解代数式的运用,并向他们讲解代数式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便捷性的广泛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初中数学学习的乐趣。
最后,对比小学阶段学生一般采用算术的方面接应用题和选填题,而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学生们会发现,用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被大量应用。例如,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次函数图像题等此类题目。从这些题目的解答过程使用方程组解法更为便捷、准确。
通过上述方面的比较,帮助小学生顺利度过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过渡阶段,从而完成对小学生的起跑教育工作。
三、传授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知识不如传授学生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完成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笔者将提出以下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对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有所帮助。第一,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记笔记的习惯。第二,采用题海战术,对于较难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多做题,做好题来提高对公式的理解和对数学知识的分析。第三,扩充数学的阅读量,推荐学生一些优秀的数学辅导教材和学术刊物,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的阶段,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资源,帮助学生打牢初中入门的数学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初中阶段的自学和自觉能力,传授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牟永女.初中数学教学不妨追求“生活化”[j].中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2005(5).
[2]陈凤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初中教学研究,2001(2).
[3]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4]张奠宙 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