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探讨

2017-04-18罗人全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构造法解题方法应用策略

罗人全

【摘要】学生必须要掌握新的解题方法——构造法.构造法这种方法较为新颖,便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构造法;应用策略

高中数学这门学科的难度较大,如果学生始终运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部分数学题目,他们是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的.为此,教师很有必要应用构造法.

一、在数学解题中应用“函数构造法”

在高中数学中,函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灵活运用函数这部分的知识,那么学生才能顺利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在解决函数问题时,学生要充分利用函数的特性,如,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复合函数等,认真分析题目中所给定的条件,将条件中所蕴藏的含义转换到函数的特性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样做会加快学生解题的速度,还降低了学生解题的难度.高中阶段,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樣的数学题目,但是学生不能区分开哪些题目可以使用“构造法”,哪些题目不可以使用“构造法”,因此,高中生要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当高中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他们能灵活运用“构造法”,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解题能力.

我们以这样一道题为例子,即:如果方程x2+(4m-2)x+8-4m=0的一个根大于2,另一个根小于2,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在解决此道数学题目时,学生首先要假设x2+(4m-2)x+8-4m=g(x),通过分析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方程的一个根要大于2,另一个根要小于2,从而得出g(2)<0,即22+(4m-2)×2+8-4m<0,接着这一不等式,从而得出m的取值范围.

通过在该数学题目中运用“函数构造法”,便于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同时,能让学生将新旧知识相结合起来.另外,“函数构造法”的运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都大有裨益,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本道数学题将方程x2+(4m-2)x+8-4m=0转换为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的函数,从而建构数量关系,并得出22+(4m-2)×2+8-4m<0这一不等式,最终求出m的取值范围.高中生要灵活运用“函数构造法”,让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从而将数学问题顺利解决掉.

二、在数学解题中应用“方程构造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就接触到方程这一概念,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对方程并不陌生.我们知道,方程中含有未知数,很多数学题目中会涉及很多未知条件,此时需要学生巧用逆向思维,利用数学符号来将方程中的未知数表示出来.接着利用已知条件所给定的数值与数学符号建立起数量关系.这样做能将复杂的数学题目简单化,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题目的兴趣.高中阶段的部分数学题目的计算量较大,如果直接进行计算,那么学生是难以下手的.为此,学生要借助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利用已知条件和已知量来构造方程,这样做减少了学生的计算量,还便于学生快速地计算出此道题目的答案.

我们以这样一道题为例子,即:(a-b)2-4(a-x)(x-b)=0,证明:a,x,b为等差数列.

在解决这道数学题目时,如果学生直接从该方程入手,并不会找到解决该数学题目的方法,学生不知该如何证明a,x,b为等差数列.然而,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等式,学生能将该等式与解方程的判别式相联系起来,借助这一关系式,从而得出这样一个关系式(b-x)t2+(a-b)t+(x-a)=0,设y=(a-b)2-4(a-x)(x-b),y=0,因此,所构造的方程的根相等,得到(b-x)+(a-b)+(x-a)=0,最终求出t=1.剩余的一个根也是1.随后再利用韦达定理,得出a+b=2x,因此,a,x,b为等差数列.通过将“方程构造法”运用到高中数学解题中,学生能利用之前所学习的方程知识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数学问题,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还确保学生能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在数学解题中应用“几何图形构造法”

在高中数学中,几何图形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何图形能直观地将数量关系图呈现在图形上,还可以简单地表述数学关系,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数形结合是学习高中数学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将文字中所表达的信息一一反映在图形上,学生能从中发现解决该问题的切入点.高中生在解决与几何图形相关的数学问题时,其要巧妙地运用“构造法”,将数量知识一一反映在图形上,简化几何问题,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以这样一道题为例子,即:如果a>b>0,请论证a2-b2+2ab-b2>a.

在解决本道数学题时,学生要考虑到在a>b>0的前提下,不等式通过变形之后,仍然成立.但是在变形过程中,学生却遇到了困难,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变形这一不等式,导致后续的解题无法进行下去.这个时候,学生要认真分析这道数学题,分析a>b>0这一条件成立,那么a2-b2>0可以转换到直角三角形中,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他们能顺利地解决这道数学题.在解决高中数学题目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分析数学题目中所给定的已知条件,将已知条件转化到几何图形中,这样做便于学生更直观地观看数量关系,大大降低了解题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效率.

四、总结

通过将“构造法”运用到函数解题、方程解题、几何图形等中,将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并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度.“构造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便于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并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构造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波.高中数学解题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09):264.

[2]杨亮.高中数学解题中向量方法的应用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5(18):10.

[3]张清华.例谈高中数学解题中“辅助元”的构造[J].高中数理化,2015(18):13-14.

猜你喜欢

构造法解题方法应用策略
浅论高中数学解题过程中构造法的运用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探讨
基于“构造法”的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探索
排列组合的几种解题方法分析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浅谈构造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用待定系数法求几类数列的通项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