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的Logistic分析
2017-04-18郭洪云
郭洪云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的Logistic分析
郭洪云
目的 分析引发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中药注射剂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得出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不同成分结构、不同用药方式、不同药物功效、不同辅料以及不同代药因素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11.061、13.910、26.500、23.223, P<0.05或0.01)。用药时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 用药方式、药物功效、辅料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用药方式、药物功效、辅料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用药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中医中药是我国医学领域的瑰宝, 是传统医学理论、方法与经验的集合, 不仅在我国被广泛认可, 也越来越受到全球医学界的关注与认可。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 以传统的中药方剂为基础开发出中药针剂、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剂等更多的中药剂型, 极大的拓宽了中药的应用范围。然而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 不良反应报导也屡见不鲜[1]。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性, 作者对本院2013~2015年发生的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2015年发生的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本院2013~2015年共计使用中药注射剂2236人次, 发生不良反应报告78人次,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9%;78例不良反应患者中, 男45例,女33例;年龄46~83岁, 平均年龄(72.41±10.26)岁。本次研究所涉及全部不良反应报告均符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63条的相关要求[2]。本次涉及不良反应均排除因操作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应用环节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反应病例。
1.2 方法 将全部入选的不良反应详细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分析, 分别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结构、用药方式、药物功效、辅料、代药及用药时间几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得出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辅料如含多种成分分别计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 不同成分结构、不同用药方式、不同药物功效、不同辅料以及不同代药因素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70、11.061、13.910、26.500、23.223, P<0.05或0.01)。用药时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 P>0.05)。见表1。
2.2 Logistic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各项单因素代入Logistic分析, 结果表明, 用药方式、药物功效、辅料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单因素分析[n(%)]
表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论
中药注射剂与传统中药相比, 具有用药方式简便、起效迅速以及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 因而被医患双方普遍接受。然而随着中药注射剂日益广泛的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较多成为了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问题[3-8]。
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年间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 总结出易引发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味、单体成分结构的中药注射剂与多味、多体的中药注射剂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是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但并不构成独立危险因素。这与目前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日趋完善有关, 多体、多味制剂的稳定性不断提高, 且药物的配伍符合中药应用理论与原则[9-13], 因此在临床上应用的安全性较高, 不易发生不良反应。但其与不良反应为相关因素, 因此对于多体、多味制剂应用时应特别注意, 了解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史、用药前其他药物应用史并给予密切观察, 如发现不良反应立即给予对症处理。用药时间的长短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无特别相关性, 不会因长期应用中药注射剂形成的药物有效成份积聚而引发不良反应, 但应注意符合临床用药要求。
通过Logistic分析证明, 用药方式、药物功效、辅料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本院中药注射剂中静脉滴注的用药方式占78.35%,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17%, 高于肌内注射、局部注射、穴位注射及腱鞘注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总和;分析其原因与静脉给药的方式有关,静脉给药起效更为迅速, 药效更加显著, 同时也会使不良反应的程度较高、发生更加快速[14-16]。因此临床对于静脉给药的中药注射剂患者应给予密切观察, 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或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杜绝重症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分类汇总得知, 本院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以清热、活血、补益三大类药物为主, 而清热类与其他功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活血类与补益类当中;分析原因可能与药物功效本身有关, 活血类及补益类的药物多应用于老年患者当中, 而老年患者多存在有多种慢性基础性疾病, 耐受性相对较低, 易发生不良反应;同时活血类的药物易引发出血, 有出血性疾病或血小板计数较低的患者应慎用;补益类药物易引发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 对于体质过虚的患者应慎用。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溶解程度及稳定性, 注射剂中通常会添加增溶剂、助溶剂、同形剂、稳定剂等辅料, 在本院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中所添加的辅料以吐温80(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pH调节剂为主;而添加有吐温80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其他添加剂。吐温80是一种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有研究表明吐温80可致犬类发生过敏性反应[4]。而pH调节剂虽然不会引起过敏性反应, 但对于代药的使用构成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代药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但不构成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代药的选择可导致注射药物pH值发生变化, 从而使药物产生微粒析出, 引发不良反应, 因此pH调节剂与代药的选择构成影响, 成为了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但并不构成独立危险因素。目前, 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并未能完全正确标明代药的使用剂量或品种, 虽然0.9%氯化钠、5%葡萄糖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代药, 然而并非全部的中药注射液都适用这两种代药[17,18], 这一点应引起临床的重点关注, 制药企业应加强相关研究给出正确的代药指导。
综上所述, 静脉给药、活血类及补益类以及含吐温80的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应特别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对于代药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病情、中药注射剂的成分、临床应用经验或文献参考准确选择, 以降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罗小明.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甘肃科技, 2015, 31(18)∶133-134.
[2]赵迪.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现状、影响因素及预防. 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2(23)∶71-73.
[3]谭乐俊, 王萌, 朱彦.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20)∶3889-3898.
[4]梁爱华, 李春英, 郝然, 等. 用清醒Beagle犬进行中药注射液的类过敏试验方法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17)∶2328-2333.
[5]黄艺, 何文.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7)∶186-188.
[6]念其滨, 冯峰.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19)∶1704-1705.
[7]丘玮, 庞斌, 何小英, 等.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及药学干预. 海峡药学, 2016, 28(3)∶241-243.
[8]刘雅莉. 基于实证视角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评价研究. 天津大学, 2012.
[9]雷普.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A0)∶187-188.
[10]严娟. 某医院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集中监测. 中南大学, 2010.
[11]黄群, 蓝忠, 吴秀荣. 我院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118例原因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29)∶149.
[12]郑昆, 王金玉, 李艳玲, 等. 2013~2014年我院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17)∶64-67.
[13]费汝倩.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南大学, 2013.
[14]温泽淮, 庾慧, 伍耀衡, 等.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的初步报告.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 14(4)∶278-281.
[15]凌英蓉, 陆江帆, 郭彬. 我院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236例原因分析. 中国药业, 2008, 17(21)∶47-48.
[16]张春盛, 雷凯君, 曾荣香, 等. 我院中药注射剂354例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19)∶8-9.
[17]刘锐锋, 李元文, 萧健鹏, 等. 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今日药学, 2010, 20(5)∶42-45.
[18]孙世光, 李子峰, 谢雁鸣, 等.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方法学探讨.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8)∶2969-2973.
Logistic analysis on related factors of adverse reac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GUO Hong-yun.
Yunnan Province Qujing City Food and Drug Adverse Reaction and Drug Abuse Monitoring Center, Qujing 655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78 adverse reaction patients cau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Single factor analysis was made on factors inducing adverse reaction, according to which multiple Logisti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find independent risk factorinducing adverse reaction, and increase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Results According to single factor analysi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omposition structures, administrations, drug efficacy, adjuvants and generations of medicine (χ2=4.170, 11.061, 13.910, 26.500, 23.223, P<0.05 or 0.0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verse reaction caused by meditation time (χ2=0.005, P>0.05). Multiple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meditation, drug efficacy and adjuvant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ssisted adverse reaction (P<0.05). Conclusion Meditation, drug efficacy and adjuvant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ssisted adverse reaction,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yed to those factors in clinical medit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dverse reaction; Related factors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2.006
2016-11-23]
655000 云南省曲靖市食品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滥用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