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2017-04-15曾学元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法制道德

曾学元

(浦城县和平小学,福建 浦城 353400)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曾学元

(浦城县和平小学,福建 浦城 353400)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生动活泼的活动能使儿童的主动参与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寓教育与活动之中,精心设计的活动能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文章从文本认知、游戏领悟、实践体验、行为践行四个方面探讨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设计。

道德与法制;文本认知;游戏领悟;实践体验;行为践行;活动设计

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都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生动活泼的活动能使儿童的主动参与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更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课标》也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可见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与活动之中。《道德与法制》是刚推出的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它源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新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包容、平等的价值观。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体现了儿童审美需求的呈现方式,突出了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力求从生活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着对新教材编写意图没有深刻领会的问题,对新教材的内容也没有深度的理解,教学时存在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应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一、文本认知活动,促使积极参与学习

《说文解字叙》称:“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曰文。”文本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解读又包含三个层次,依次为读懂、读透、超越。认知活动是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知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新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为视觉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体现着和谐与温暖的情,也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教师教学时应遵循生活内容与教学相统一的规律,使学生从文本的认识中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

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我们有精神”时,设计了三个文本认知活动。活动一:情景感知活动,播放天安门广场国旗班升国旗和星期一学校升旗仪式的影像以及文本中升旗时学生表现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升旗时每个人展示出的精神风貌。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升旗是庄严的时刻,每个人都必须提起精神,并养成这一好习惯。活动二:合作学习活动,分组学习文本中读书、唱歌、作答时学生的精神风貌,还有听讲、作业、课外活动等等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认知怎样做才有精神。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有精神是每个人校内外学习活动时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活动三:讨论辨析活动,学生讨论文本中上课、上放学时学生的表现,分辨如何做有精神,怎样做没精神,有精神展现出的是身体好,面貌好,没精神时的表现怎样,没精神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懂得怎样才是有精神,今后应怎样表现,应改掉哪些不良习惯。活动开展使学生认知了文本,并能努力适应制度,更好更快地走向自理、自律、自觉和自主。

二、游戏领悟活动,激发强烈学习兴趣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人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活动,人认识周围世界,形成人的各种个性品质;反之,活动本身又受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活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受教育者的活动而实现的,所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必须从分析他们的活动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组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游戏活动,避免了枯燥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领悟规则、明白道理。

教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我不拖拉”时,设计了三个游戏领悟活动。活动一:四人小组表演“拖拉一下没关系吗”的活动,即三分钟写15个字的游戏,3个同学抓紧时间顺利完成任务,一个同学认为拖拉一下没关系,结果不能按时完成并出现写错别字和写得不端正的情况.通过表演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领悟和明白时间一分也拖不起的道理,必须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活动二:速背儿歌和拖拉说再见的办法活动,教材中采用了儿歌童谣的表达方式,儿歌童谣简明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速背儿歌把洗漱、吃饭、到校、完成作业等安排恰当,时间把握准,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活动三:辨别男女生比赛活动,教学时出示课文中“不马虎的办法很多”的头像课件,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出女生头像和个数,找得又快又准确的学生代表说出结果和办法,按一定的顺序找,找到做一个记号,多看不遗漏等等都是好办法。通过比赛活动,学生找到了办法,同时也知道要做到不马虎的办法很多,明白了做事要认真、细致、有规则、须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三、实践体验活动,促进技能情感提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活动型的《法制与道德》课程给学生思想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实践体验活动能使学生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了解、认识、提高并学会换位思考,锻炼交际能力,增强知识积累,激发学习动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自身的体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技能和情感的提升。

教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中“花儿草儿真美丽”时,组织开展三个实践体验主题活动。活动一: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活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合理安排踏青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进一步丰富学习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减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活动二:组织开展小调查活动。调查是小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设计调查表,调查同学们喜欢哪些花草,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爱护这些花草的?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花草,同时也增强学生爱护花草和热爱大自然之情。活动三:谈经历小组交流活动,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实践体验:带刺的花把手划破了,父母教我认识一些有毒的花草,我遇花粉容易过敏等等经历。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和花草树木在一起必须要小心,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受伤和防止一些花草树木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必须追求活动的实效,用活动来达到目标,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四、行为践行活动,实现道德习惯发展

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赫·斯宾塞说:“教育的最高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理解能力和行为自律能力较弱等特点,在教学时组织开展行为践行活动,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技能和情感提升的同时,实现道德的和谐发展。

教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干点家务活”时,组织开展三个实践主题活动。活动一:“小能手”活动,组织学生到学校食堂,扫地、洗碗盘、择菜、擦桌椅等,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在实践中感受工作的艰辛,帮助他人的乐趣,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做每一件事都必须讲究方法的道理,从小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和热情。活动二:“小巧手”活动,组织开展系鞋带、叠衣服现场练习,通过练习学生学会了系鞋带、叠衣服,同时还懂得只要用心学,都可以学会的道理,同学相互帮助中又增进了感情。活动三:“小帮手”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里必须做至少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亲身做过的事,懂得家务活怎么做,明白事情该怎么做才能做好,从小养成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的习惯。三个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干家务活,养成了良好的做家务活的习惯。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制法制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法制意识教育研究
上好《道德与法制》课的思考与实践
让农村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更高效的几点尝试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