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

2017-10-17魏曼丽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研究性选题草原

魏曼丽

(福州市达明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

魏曼丽

(福州市达明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重要而迫切。文章尝试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从研究性写作教学的内涵出发,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二者相融合的形式、步骤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有效融合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仍以“日常生活类”为主流,较少涉及研究性写作的指导。研究性写作教学是指将研究引入作文教学,从自然界、社会现象、日常生活或书本材料中发现并提出课题,借由科研对课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写作教学方式,并且最后的研究结果是以文字为依托来表现的。换言之,研究性写作教学是一种将写作和研究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既可以学会用言语表达情感,又能学习如何围绕课题展开研究,还能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提高语文学习的价值。而最后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有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研究性写作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内心感受为中心,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更是注重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延展思维的深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融合的基本形式

小学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从内容来看可分为与本学科语文有关的研究性写作和与其他学科有关的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本文着重论述的对象为前者。

根据教学目标、文本内容、学习要求来看,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又可分为围绕一篇课文和一组课文进行。这二者在实际操作中的形式一般如下:

围绕一篇课文进行的研究性写作教学一般是在阅读课上展开的。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内容、揣摩文本表达,以及把握文本的重难点等。然后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源,推荐可行性研究方法,由学生自主选题探究,最后以读后感、小评论、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较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老舍的《草原》后,对其中描写的天空、小丘、牲畜等,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有的学生认为文中描写的草原景象和自己亲历内蒙草原所见到的完全不一样,课文美化了草原。有的学生认为是作者写此文的时间离今天比较久,草原变了,可是为什么草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还有的学生不明白,同在中国蓝天下,我们生活的城市和草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差地别呢?教师抓住时机,向学生推荐了“内蒙古草原信息网”“中国知网”等相关专业的网站,引导学生在网上阅读有关草原变化的各种文章和调查报告,让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同时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然后将自己的思考填写在学习表格中:

在学生初步了解草原过去与现在变化原因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布置学生课后先自行学习本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的《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一节,在学生有一定的预习基础后,教师再对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和一般范式进行阐释。接着指导学生结合对草原变化的研究,课外继续上网学习研究报告的写法,梳理有关草原变化的观点和资料,并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由此完成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天后,学生们上交的研究报告令人欣喜:《草原退化原因探秘:人类的践踏》《如何保护最后一抹绿?》《气候大变动导致草原的退化》……在这样的研究性写作训练下,学生的阅读视野被打开了,思维的活跃性和层次性都有了提高,这得益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的相互交融。

一般情况下,以一组课文进行的研究性写作教学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主题可以是教材中某一单元组中既定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走近大自然”“祖国在我心中”“人间真情”等。可以是教师按文本所表现的共同话题而串起的一个主题。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兰兰过桥》《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桥》,以“桥”为主题展开的文章。也可以是与某一位作家有关的几篇课文,将其归结为一个主题。在此,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怀念母亲》这三篇文章为例,前一篇是采访季羡林的记录,后两篇是季羡林的作品,所以就以“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作为主题。围绕着一个主题,就可开展一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研究性写作教学。在阅读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对比,从而体会不同的作家描写相同的事物,其笔下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是各不相同的;以及一个作家在描写不同的文章时,构思和下笔也是风格各异的。由此,学生可以“两两结对子”,共同描写同一个事物,写完后交换阅读,讨论彼此的异同,并给对方做点评。也可以将全班同学的作文发送到班级博客、QQ群等平台,一个学生的习作就可得到全班其他学生以及家长的评论,并且还可以进行网上投票,评选出“构思最奇特的作文”“最受欢迎的作文”等奖项。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学生对于研究性写作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和写作信心。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融合的一般环节

(一)教师引领,确定选题

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写作相比传统的习作,难度系数更高,因为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写作相融合对其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了解研究性写作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拉近学生与此课程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帮助引导学生确定选题。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选题的注意事项,并启发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平时的阅读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初步确定的选题,资源是丰富还是匮乏,以便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选题情况,加强指导并把关,对过于宽泛或研究价值不大的选题要进行及时的指导修正。

(二)收集资料,整合信息

选题确定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图书馆、参观走访相关部门、请教专家、实践调查记录等方式收集资料。互联网信息可谓海量,学生容易陷入选取资料的迷茫中,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甄别和提取,剔除无关信息,留下与选题有关的内容,以达到选取最有效信息的目标,并且要将重要信息以电子文档和笔记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但是悉心收集的信息还是离不开再一次的选择和整合。首先要把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再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归纳出一些规律。例如在上文提到的《草原》一课的研究性写作教学中,学生搜集了很多关于草原变化的说法,通过分类,学生将这些说法归纳为“人类的践踏”“全球的气候变化”等几类观点,接着再将这几种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撰写成文,交流研讨

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可以开始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者读书评论等。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类的研究性写作仅是类似于学术论文,更不是为了取得学术成果,所以程度和要求都是比较低的。在写作前,教师一方面要再次介绍撰写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以具有示范作用的研究性习作为例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追踪跟进,了解进度,发现学生的困难和错误时,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做出调整与改变。写作后,可以进行交流研讨。学生们在研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以研究者的角色相互平等对话。学生们既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又能取长补短。特别是对于一些小组参与的研究性习作,组员们更是能从交流研讨中感受团队力量,收获团队精神,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能折射出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还能拓展并优化语文教学的纵横发展,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1]刘晓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整合的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19-20,24-27.

[2]王宗海.高中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探微[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3,15.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研究性选题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