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法比较及启示
2017-04-15蔡华富
蔡华富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17)
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法比较及启示
蔡华富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17)
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法是灌输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两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法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通过对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从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
爱国主义教育;灌输教育法;隐性教育法;启示
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灌输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课程教育是中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进行的,美国是通过公民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的,两国中小学教师运用灌输教育法,将本国历史、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成就、国家发展形势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蕴含其中,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赋予学生时代使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隐性教育法是中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另外一种主要的教育方法。中美两国通常会选择渗透式、陶冶式、实践体验教育方法,或者三者不同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运用隐性教育法,将爱国主义内容隐含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弥散性功能,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法既有明显的共性,又有显著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法在相关层面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有益之处,对于改善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法的共性
(一)明显的指向性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方法是“桥”和“船”,“桥”和“船”都以驶向彼岸为目的。毫无疑问,在我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与拥护党的意志是不可分开的。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少年。美国也一样,无论中小学选取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捍卫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勇于进取、忠诚于美国的公民。
(二)广泛的普遍性
灌输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贯穿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动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是中美中小学惯用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这两种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普遍被中美中小学所采用,充分体现了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共性特征。
(三)鲜明的应时性
抓住适当的契机和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两国中小学都会把握适当的契机和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教育部根据我国传统节日、国家纪念日、伟人诞辰日等契机,颁布相关教育文件,要求中小学依据文件要求,开展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学雷锋活动、艺术展演活动、“祖国万岁”歌咏活动、“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烈士纪念日活动、国难日活动等。美国会利用节日庆典、纪念日活动及政党竞选活动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节、独立日、国旗日及政党竞选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或者观看此类性质的集体活动,达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目的。
二、中美两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法的差异性
(一)灌输教育法的差异性
当前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在运用灌输教育法时采取的是一种单向性强制式灌输的形式。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权威,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内容,运用灌输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爱国观念和爱国情感。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特定的教育内容,因而,这种形式的灌输教育法只能在一定阶段上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学生的成长,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必然会对他们原先的爱国观念造成冲击。
与我国单向性强制式灌输教育形式不同,美国提倡对话性引导式灌输。美国中小学教师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平等对话和沟通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的主导者,又是教育的参与者,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对话沟通、交流引导,达到一种视界融合,将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感引向学生大脑意识之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由于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自然生成的,因而,对话性引导式灌输,对于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隐性教育法的差异性
一是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差异性。“渗透式教育方法,即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方法”。[1]我国主要通过爱国主义知识讲座、先进人物事迹学习活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征文比赛等活动,将爱国主义内容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借此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意识。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抓住一切契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美国通常会利用宗教渗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以印有星条旗的校服为载体以及上课前对国旗的宣誓、校内文体活动开幕前奏唱国歌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是陶冶式教育方法的差异性。“陶冶式教育方法,即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的方法”。[1]利用文化艺术活动渗透爱国主义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爱国歌曲大家唱、艺术展演、电影周等活动,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应用陶冶式教育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强烈的爱国主义氛围,实现爱国主义内容和环境的融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如校训、校旗、历任校长的照片等物质实体随处可见,反映出了美国积极的校园精神。美国中小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下成长,对于学生陶冶爱国情操,提升爱国意识是大有益处的。
三是实践体验教育方法的差异性。实践体验教育方法是一种组织人们自觉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以丰富实践体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方法。我国中小学会组织学生到红色旅游区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达到在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状况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着形式化、简单化、教条化的缺陷,因而在爱国主义效果上,容易出现“虚化”和“软化”。美国重视实践体验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强调将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注重实践活动的实质化。美国学生会在学校的号召之下组织或者参与国旗纪念日、独立日、退伍军人节等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有效培育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法的有益启示
(一)改善灌输教育法
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部分中小学生思想上表现出多变性、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等特点。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对学生的思想及意识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较高年级的小学生和大部分中学生的自主意识、选择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单向性强制式灌输方式无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依靠理论权威,强迫学生接受理论思想及观点,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和排斥。
单向性强制式灌输必须扬弃,应当提倡对话性引导式灌输教育方法。单向性强制式灌输和对话性强制式灌输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前者依靠理论权威,强迫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学生有反感和排斥感,难以让学生接受;后者是依靠说服的力量,也就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人格魅力及理论素质,通过讨论、对话及平等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内容,促使学生信服。相对于前者,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接受性强。因而,中小学教师应当运用对话性引导式灌输教育方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以过硬的理论素质,从学生的理解程度出发,以平等对话和沟通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二)完善隐性教育法
1.渗透和陶冶相结合。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强调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立,这种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也应该学习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注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与优化校园环境相结合,真正把爱国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使爱国主义成为主旋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弥漫,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自觉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感。
2.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的实质化。实践能够将主体和客体联结在一起,主体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客体的认识,实现客体主体化。利用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深化爱国主义认识水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深刻意义,因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的实质化,具有强烈的迫切性。一方面,国家应当重视实践体验教育法的作用,提高实践体验教育法的地位,将实践体验法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法,发布指导性运用纲要,鼓励中小学积极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建立实践教育评估机制,明确评估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制定评估的标准原则和指标,进行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估,避免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简单化及教条化的弊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承接和相统一。
[1]张耀灿,郑⒗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巫阳朔.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G414
A
1673-9884(2017)07-0022-03
2017-03-10
蔡华富,男,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