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心引力》的低碳美学观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斯通长镜头主观

李 洁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地心引力》的低碳美学观

李 洁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影片《地心引力》作为一部在奥斯卡斩获七项大奖的影片,其美学价值显而易见。低碳美学是一种建设性和滋养性的美学理论,善于发掘艺术作品的积极美学意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和欲望充斥的文化环境下,艺术创作需要低碳美学理论的灌溉,《地心引力》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本文运用低碳美学的想关理论,从影片的镜头语言角度出发,论述该影片所蕴含的低碳美学理念。

《地心引力》;长镜头;主观镜头;艺术真实

影片《地心引力》镜头语言和情感的把握独到讲究,将主角斯通和马特在太空的历险展现给观众,画面富有戏剧的张力和代入感,表现人类生命之初的脆弱渺小,歌颂了生命的伟大意义。影片并没有采用常规电影中令人眼花缭乱的运动镜头,镜头的运动始终比较缓慢,以长镜头和主观镜头见长,在表现太空静谧震撼景象的同时,给观众一种危机潜藏的感受,人类的藐小和浩渺无垠的宇宙自然而然形成反差,充分体现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基于低碳美学的艺术价值。影视艺术最擅长、最独特的修辞手法便是再现。这种再现机制便是我们通常强调的艺术真实,再现机制创造艺术真实的目的在于表达创作者的特定意图,正是镜头语言这种承载意图的形象直观性,成就了影视艺术的真实性特征。

一、长镜头与艺术真实

巴赞认为真正的影像本体才可以称之为电影,这揭示了长镜头与真实性向来密不可分的关系,突出真实性的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长镜头的运用。《地心引力》是一部科幻片,虽然整个情节是虚构的,但它仍然恪守艺术真实的低碳美学理论,所以观众的直观感觉,这是一部灾难片而不是科幻片,这里面不乏长镜头的功劳。

《地心引力》中的长镜头运用的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长镜头。镜头内部场面调度是长镜头叙述的主要方法,这也是《地心引力》具有特色的一种长镜头的使用。影片中最典型的就是作品开始部分是长达十多分钟的长镜头,摄影机先是拍摄了地球在宇宙中的画面,航天器由远及近慢慢进入观众的眼帘,在次过程中声音也有一个由远及近的变化,然后是航天员舱外维修哈勃的场景,紧接着是人物的对话,由人物的对话将画面引向了美轮美奂的太空,摄影机不漏痕迹的从两位宇航员(主人公)工作的航天器出发,默默地移动,悄悄地记录,继而将镜头延伸到整个宇宙。镜头旋转拍摄,残片迎面飞过来打破了宇宙宁静的画面,镜头的运动节奏开始加快。斯通博士被机械臂带走,与马特失去了联系,画面中几乎看不见探索者号和地球,一片漆黑的宇宙空间吞噬了斯通博士,场面失去了控制。这个运动进程中,人物在剧中的幽默对白和诙谐调侃井然有序。不仅清晰交代了主人公的工作环境,并且突出表现了两位宇航员的性格特点。二是镜头运动缓慢,即使出现运动镜头也是缓慢的横摇,几乎没有用到推拉镜头。首先,凝滞性的视觉感受是《地心引力》的镜头语言的方式之一。着重表现画面的“敛势”而不是“张势”,避开画面可能带给观众的冲击力,侧重表达画面单纯含量的信息,这种镜头下外太空静谧安详之感如春风拂面,缓缓流淌进观众的心底。即使是身处危机四伏的外太空,也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安全感。再者,低速运动的镜头给观众带来困难挫折感,揭示太空作业的难度。影片中斯通维修通讯器的动作虽然有条不紊却动作缓慢,甚至出现工具掉落捡拾困难的情况。在表现斯通缺乏经验的同时暗含维修任务的艰巨,而低速运动的长镜头放大了这种凝滞感,将这种凝滞感更有重量的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更加深刻的感受失重状态伴随长时间的维修操作是多么难以实现。

影片中不得不提的另外一个长镜头就是斯通进入国际空间站疯狂地试图与宇航员马特取得联系,在多次呼叫未成功之时,斯通看向窗外,看到的是毫无生气冰冷的南极大陆。斯通的脸映在玻璃上,绝望的表情和窗外的风景互相重叠,斯通确认马特已经死亡,在悲痛情绪还未退却的情况下,火警提示开始报警,电脑屏幕显示火灾在极短的时间内漫延波及了三个舱。观众看到斯通进入空间站情绪上有一定的放松,甚至会想到马特有可能得救,紧接着就是马特失联,观众的注意力再次被调动,火灾警告的出现又将观众的一颗心抛了起来。生命可以很顽强也可以很脆弱,在宇宙灾难面前人类再次濒临死亡的威胁。摄影机一镜到底的运动镜头,呈现了太空的广袤无垠以及恐怖的灾难感。

观众知道在太空中实现这种长镜头的拍摄是不可能的,但是影片完美再现的艺术场景和逼真的故事情节,让观众产生了对这种形式的完全认同感。从本质上来说,电影镜头画面完全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观众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产生物我两忘、人影不分的审美体验。这种现象观众的心理机制是感性大于理性,直觉大于逻辑的,这本身是一种直观真实。数字电影利用现代科技创作出与物质世界相仿的视觉奇观,这是一种防御机制的真实,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形式的可信度,最大化了低碳美学中的直觉真实的理论。

二、主观镜头与艺术真实

相较于客观镜头,主观镜头往往会给人以不同寻常的视觉印象,那是因为主观镜头着重表现影片中主要人物的视觉感受。从镜头语言的发展历史来看,早在1900年,G.A.史密斯等一批导演便开始了研究主观镜头的运用。主观镜头,特别是代表剧中人物主观视角的镜头,具有极强的代入感。第一,可以让观众感同身受地参与到影片中人物的活动情景,直接展现剧中人物的视角视域,所感所思,还有剧中人可能想到的。这样观众就是影片当中的主角,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理解剧情脉络发展。第二,主观镜头还能帮助导演解决在拍摄片子中遇到的难题,用这种风格化的方式增强画面张力,更深刻的揭示影片的内在涵义。第三,在展现影片一些场景时,主观镜头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第四,主观镜头在气氛的营造上,特别是悬念设置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它能够引导观众参与影片,去想象、猜测、推断事情的真相,一再地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在低碳美学的理论中主观镜头所传达给观众的观感,就是艺术真实中的直观真实所造就的,影片中主观镜头运用的越多,直观真实的作用越明显,观众越是容易被带入到剧中情节发展当中,从而产生困惑的感觉,也就更有想要摆脱困惑、揭开谜底的欲望。主观镜头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可以随处张望,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传达剧中人物直观的视野和感受。

影片《地心引力》中,斯通博士在遭遇太空碎片袭击之后,在太空漂浮的过程中就大量运用主观镜头。主角斯通博士被机械臂甩到太空,失重状态下一直保持被甩出去时的运动状态,马特不断呼叫斯通,GPS失灵斯通找不到方向,无法确认参照物。随着与探索者号的距离越来越远,画面里的一切都安静了,与马特的通讯中断,只剩斯通的呼救声。斯通通过不断报告自己的视野所见以求马特确定位置,但是探索者号、休斯敦和马特均没有应答。透过航天服上的头盔看向外面的宇宙空间,视野所见的是地球、太空荒芜景色的单调切换,透过头盔上的光线忽明忽暗,光影的交替变换似乎是希望与绝望交织,传达给观众的感受是斯通离生越来越近似乎又越来越远了,背景声是斯通博士焦急的呼救,头盔上清晰可见急促的呼吸产生的雾气,入眼所见视线模糊,伴着航空服内不同数据变红的警示。观众的一颗心被揪成一团,此时此刻观众仿佛和斯通博士一样置身在太空之中飘荡,漂浮感被放大,人类生命的脆弱显露无疑。

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直观真实和客观真实都是实现艺术真实的重要方面,人物语言的真实、环境的真实、角色心理的真实和表演的真实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这种内在的合理性,让影片在直观真实的基础上达到客观真实的高度,最终完成艺术真实的镜头表达。

[1]桂青山.影视学科资料汇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五期.2014.09

[3]段雪琪.数字艺术与低碳美学.2015.08

[4]王丹丹.数字艺术与低碳美学.2015.08

李洁(1994-),女,2016级硕士研究生在读,山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猜你喜欢

斯通长镜头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开化长镜头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莎朗·斯通:曾颠倒众生的好莱坞女神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割草工
凡·高在博里纳日——读欧文·斯通《凡·高传》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