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政论功能变迁研究

2017-04-15胡沈明戴婧怡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政论动员报刊

■胡沈明 戴婧怡

中国政论功能变迁研究

■胡沈明 戴婧怡

古代政论表达主体多为社会精英,传统媒体评论表达主体多为媒体精英,时评则使得表达从精英转为普通知识分子,而自媒体的到来则使得普通大众拥有表达的空间。然在评论观点更加多元的同时,其政治批判意识也在强化,有时甚至出现为批判政治制度而批判,事件与其他观点已沦为次要观点。新闻在一定的意义已成为个体表达政治观点、进行政治批判、展现自我社会存在和政治存在的一种由头。就此而言,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政论特性并未减弱,反而强化。分析探讨我国政论自古及今的发展历史与特征,对于我们清晰地了解如今的新闻评论发展现状,正确地认知评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新闻评论发端于古代政论散文,近代报刊政论和建国后政论的发达使得人们将政论与新闻评论混为一体。然近代时评的三次中兴又使得人们认为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个体色彩,从而忽视其政治色彩。传统政论内容多关注政治,而如今的新闻评论关注的内容虽不是政治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事件,但其评论的观点及其来源则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和权力意味。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加以评述的文章,自古就有,只是不一定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开来。在现代前,新闻评论往往直接论述政治问题,提供对策建议或进行批判攻击;到了现代,尤其是自媒体评论逐渐成为大众论政的主要手段后,则更倾向于从政治的角度评价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当人们可以利用自媒体就新闻进行相应观点表达之时,此类表达便成为人们获取社会权力的一种基本工具,他们往往通过制造流行话语或利用相关情感聚集大量阅读量。

近代前政论:推销个体

在近代报纸出现前, 我国已有悠久的政论历史, 这源于 “古代文士创作观点中的‘立言’ 观①”, 多见于奏疏和散文。 先秦时期, 文人多以游说的方式希望诸侯采纳自己的学说, 如李斯的 《谏逐客书》 等。 此后, 公卿大臣多以奏疏的方式提历史、 讽现实来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 如贾谊的 《过秦论》。 唐时骆宾王以 《讨武檄》 一文闻名于世,充分体现出封建时代政论的批判性,构建出从个人品格到社会出身再到行为方式等为核心内容的古代政治批判模式。 宋时王安石的 《答司马谏议书》 则对反对意见进行批驳,开启公开政治论争之势。在封建社会之中,个体的发展受制于封建君主,王朝内的文人通过政论文章或替王朝分忧,或为夺权服务,但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政论文章向统治者推销自己。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兴起于稷下学宫中各学说相互辩论的场景,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便是政事。稷下学宫的主人不仅不禁止议政,反而鼓励议政,诸子百家常见的游说列国的做法,也是在寻找一个能够接受自己,采纳自己学说的国主,而他们著书立言的目的也在于提供富国强兵的方案,敲开各诸侯国的大门。

到了封建王朝时期,文人写作文章时,也会隐晦或明确地为当权者治国理政建言献策。此时,文人往往以某段历史或某件事为由头,通过分析事件总结原因,向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法的建议, 对统治者的行为进行劝诫。 《过秦论》 便是通过描述分析秦朝败亡的内在原因, 对汉朝统治者提出施政建议的典型。 《过秦论》 大段篇幅描写的是秦朝从强盛到败亡的过程、 陈涉力量的微末, 以巨大的反差作为论据, 论证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再劝诫统治者治理国家时施行仁政。

近代前还有一种政论广为流传,便是对政敌个人进行攻击批判的政治文章。 这种批判并不是基于时事政治对政敌提出批判,而是由对政敌个人出发,通过描述其个人品德、出身等缺点,批判其政治地位的不合理性,最终达到削弱其政治力量,为己方夺取政治权力的目的。 骆宾王的《讨武檄》便是典型的政治批判功能政论文章,骆宾王当时为扬州讨武起义军中官员,为起义军写作檄文宣扬旗帜,文章先批评武则天个人出身低下、行事阴毒,解构其统治合理性,再论述起义力量强大,为己方增加政治筹码,最后抛出论点——天下势力应归顺起义军。批判政敌类型的政论一方面为作者背后的权力集团扫清障碍增加筹码,一方面为作者自身提高才名,为晋升铺平道路。

总的来说,近代前的政论文章,是由个人出发,通过影响当权者进而影响国家,最终达到作者自我推销的目标。它的写作者是个人,背后却是我国封建王朝制度下,统治者依靠政论文章选贤用能的政治习惯。

近代政论:宣传鼓动

清朝末年,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通过报刊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理想,近代政论开始出现。相对古代政论而言,近代政论形式更加活泼,题材更加丰富,表意更加直白,多种新思想相互激荡下,评论虽想革新政治制度,但其观点表达更加多元化。此时的政论往往直接论说政治问题,或为强国救亡目的,或为宣传民主思想、革命思想,或鼓动民众参与活动。

政治家办报是近代报刊业的一大特点,而政治家办报往往不是为了沟通信息,而是为了宣传自身政治思想,获得社会广泛认同,鼓动社会各界拥护自身和党派。此时报刊政论带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意味,往往以政治人物、事件或现象为评论对象,以说服为目标,以推动社会变革为最终目的。

在维新变法时期报刊政论主要用于宣传维新思想,而辛亥革命时期通过评论文章与报刊论战,政治家们达到了传播革命思想、鼓动革命的目的,五四运动时期报纸杂志鼓动社会各界爱国情绪,到了抗日战争爆发,报刊宣传工作的重点从辩论革命与否转为抗日救亡,及至解放战争时期, 《新华日报》 除了与国民党报刊论战外, 还大力宣传共产党和平建国理念。从近代报刊政论的主要活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报刊,无论是政党报刊还是政治家个人办报,近代报刊评论都偏重宣传新思想,鼓动民众参与政治活动。

王韬在其政论文章 《变法》 中, 以古代中国因 “变” 而进步、 现代中国因 “不变”而落后作为论据,论述变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再提出可行的变法措施,催促当权者革新政治制度。而梁启超的政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和环环相扣的逻辑,以强烈的感情带动读者情绪,以环环相扣的逻辑说服读者接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鼓动维新 (后期是鼓动革命) 的目的。 高明勇将梁启超的政论概括为 “意在觉世, 志在传世”②, 意在觉世与梁启超对报刊 “启发民智” 功能的阐述相合, 表达出梁启超政论目的在于宣传新思想,鼓动社会变革。

抗日战争时期, 徐铸成发表短篇评论 《上海并非孤岛》 在上海租界宣传抗日, 意在激发租界民众爱国热情和危机意识,鼓动上海租界民众参与抗日,不要偏安于租界的和平, 在上海租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而重庆谈判之际, 《新华日报》 登载的评论《民主的正轨》 通过批判 “还政于民” 的表面民主, 分析民主的正轨的内涵, 宣传主权在民,鼓动民众反对还政于民,实行人民普选。

可以看出,近代政论往往直接围绕政治问题展开论说,以爱国情感、民主思想、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以分析、批判为主要手段,以宣传鼓动社会参与政治活动为最终目的,其代表的往往不是作者个人,而是作者背后的政党、社团等组织团体,目的指向也由近代前的个人推销变为组织壮大,推动社会朝自己设想的轨迹变革。

建国后政论:社会动员

建国后,我国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而建国前则是多党相互争夺政权。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新中国都需要从各个层面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来。建国后,我们迅速建立了以党报为核心的报刊体系,以新闻通达政令,以政论阐释政策、进行社会动员、加强思想教育。此时的报刊功能也不再是觉醒民智、宣传鼓动革命思想,而是团结社会力量,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救亡图存和民主革命不再是社会的主要话题,如何最快速最大程度地集结全国力量发展国家,增强国家实力,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政论的作者由社会各界政治家变为专业媒体人和官员,对象由社会问题变为政治现象,情感由悲愤怒骂变为积极昂扬,目的由鼓动革命变为动员全国受众共同建设国家。

1958 年 1 月 12 日, 毛泽东在 《关于报纸工作给刘建勋、 韦国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出 “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 你们自己、 宣传部长、 秘书长、 报社总编辑,要共同研究。第一书记挂帅,动手修改一些最重要的社论,是必要的。一张省报, 对于全省工作, 全体人民, 有极大的组织、 鼓舞、 激励、 批判、 推动的作用”。③意在要求各级领导人一定要运用媒体平台发表评论,媒体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展开舆论造势,报纸评论成为国家宣传政策理念、进行社会动员的舆论阵地。

在进行社会动员之时, 《人民日报》 表现得更为典型。 米博华将 《人民日报》 评论的定位归纳为权威性、 公信性、 规格性④, 表明 《人民日报》 评论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观点。 《人民日报》 的评论也相应地会提高其评论对象的政治关注度。 而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党报著名品牌,其评论对内引导舆论方向,对外展示中国态度,与文采观点相比,更看重评论在社会动员、推动政策、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出台前夕, 《人民日报》 刊发的评论 《迎接普选,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便是典型的社会动员型的政论。其对动员社会各界关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准备普选、 促进 《选举法 (草案)》 的出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调动社会情绪动员民众参与,另一方面,也为读者补充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的知识,从知识、思想、行动三方面动员民众,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准备。

而改革开放后,国家步入平稳快速发展期,社会动员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激扬爱国情绪与引导政策认同上, 2003 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一篇评论 《“召回” 政策也是进步》则偏重解释阐述政策和稳定舆论,社会动员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使受众思想上认同而非行动上参与。 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动员社会力量共度难关, 如 2008 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等。

自媒体评论:展示社会存在的制度批判

自媒体崛起后,原本只作为倾听者的受众拥有了公开传播自己观点的能力,从接收者到潜在的大众传播者的转变使网民有了强烈的自我表达欲,即时便捷的跟帖、百字内短评是自媒体评论的主要形式,效仿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批判是其主要内容,表达自我社会存在尤其是政治存在是其主要目的。

承袭传统政论从社会权力切入探讨问题、呼吁政策干预解决问题的政论思维,自媒体评论在探讨社会问题时也表现出了浓重的政论色彩。面对医疗问题呼吁医改,面对教育问题寻找教育体制原因,面对人口问题便会立刻想到计划生育制度,获得话语权的网民并不满足于对新闻 “就事论事”, 模仿专家学者分析问题的视角, 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归因并提出建议,对现有政治制度进行批判,成为自媒体评论的主要表达模式。

但是这种表达模式继承的仅仅是政论的表层框架,是对自古以来精英论政的片面模仿。传统政论背后是社会权力拥有者,目的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运行进程造成影响,但自媒体评论背后仅仅代表作者个人,目的是表达自我存在,寻找网络共鸣。从这一点来看,自媒体评论虽继承了传统政论的思维方式,但并没有沿袭传统政论的社会价值与公共意义。

对社会资源与社会权力的讨论依然是自媒体评论的主要内容,但其目的已变为表达作者个人的社会存在,自媒体评论的价值已脱离原有的作用于治国理政的社会价值,迁移到表达个人政治存在的个人价值。

(作者分别系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 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基于社会主义思想舆论壮大的新闻评论表达研究” 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3CXW001)

注释:

①曹顺庆:《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②高明勇:《梁启超:意在觉世,志在传世》,《青年记者》2015 年 2 月上。

③毛泽东:《毛泽东同志给刘建勋、韦国清同志的信》,《新闻战线》1958 年第 2 期。

④米博华:《党报评论的定位与发展——关于党报评论工作的交流》,《中国记者》2005 年第 6 期。

猜你喜欢

政论动员报刊
百强报刊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国防动员歌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国防动员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