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者在“反腐观察”中感同身受
2017-04-15■姜洪
■姜 洪
让读者在“反腐观察”中感同身受
■姜 洪
2016 年 7 月 5 日, 检察日报 《廉政周刊》 改名为 《反贪周刊》, 在封面推出了一个评论新栏目 “反腐观察”。 聚焦重大反腐信息, 及时表达编辑部对于这些信息的态度和解读,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作出一点努力,这是该栏目设置的初衷。栏目设置近一年来, 发表评论近 40篇, 有一些文章社会反响还不错。 反腐新闻评论确实有一些独特的规律可循,本人这里试结合该栏目进行简单归纳。
反腐新闻评论:契合国家反腐大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政策不断加强,查处的贪腐案件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需要主流新闻媒体在传递反腐信息的同时发出一些新闻评论,对反腐的各种形式针砭时弊,对反腐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共同推进反腐工作的开展。反腐新闻评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起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功能,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使得人们的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贪腐官员的现象、手段等表面现象,而是引发人们对贪腐深层次的思考。在人们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在中央主流媒体反腐倡廉的大规模宣传下,广大受众对于反腐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反腐法治理念以及制度化反腐更是深入人心。
在 《反贪周刊》 “反腐观察” 栏目已刊发的近 40 篇文章里, 既有大格局的评论,比如 《反腐败, 总书记 “七一” 讲话有新要求》 《六中全会: 反腐败制度建设持续发力》等;也有小角度的评论, 比如, 《撤销廉政账户,让腐败没有借口没有退路》《小官贪腐胆子大, 多缘于 “党、 政、 财” 三权独揽》; 还有系统特色的评论, 比如,《“十四检” 会议透露五大反贪新信号》 《反贪办案要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规范型转变》等。这些评论之所以有开有合,做到重大话题敢发声,新鲜话题巧发声,都得益于国家反腐大势。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之下,反腐新闻评论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
多样化:角度让读者更爱看
新闻评论立意,也称为立论。所谓立意是指文章的主要意思即基本观点,它是新闻评论的魂,体现的是作者的立场、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对分寸的把握等等,最终则体现媒体的立场、责任与地位。对论题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扼要中肯的说理,是评论的立意之本。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新的角度,有一种会当凌绝顶的视野,对论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 评论贵在说理, 新在角度。 “反腐观察” 栏目评论立意角度是非常丰富的。腐败是一个大问题,也是新闻评论里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努力去寻找新的角度,找出新的突破口,另辟蹊径,打开通道,去阐发相同的主体。这样的评论,由于变换了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样能给读者新的启迪。防治腐败可以有多种制度措施来进行治理,反腐新闻评论同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进行论述。
有的立意在新高度。 比如, 《六中全会: 反腐败制度建设持续发力》 《狠抓换届风气, 监督问责一样不能少》 《“反腐倡廉” 再居两会热点榜首, 是肯定更是鞭策》,都是针对反腐败斗争在某一阶段达到新高度及时发声,向社会传递更多的反腐败获得感。
有的立意在新角度。 比如, 《干部处分期满后提拔任职应听取群众意见》 《让所有 “关键少数” 都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 《“微腐败” 一点也不 “微”, 治理一点也不能松》 《警惕花式为官不为: 只撸袖子不干实事》 等, 就在出人意料处着力, 给人以启迪,为反腐败提供新思路。
还有的立意在新事物。 比如, 评论 《处理贪官不当得利 凸显法治反腐理念》,就上海检察机关处置职务犯罪嫌疑人非直接腐败犯罪所得巨额不当得利的新尝试进行评论,指出这一探索的积极意义,为今后反腐败斗争中如何处理这一新事物提供借鉴。
语言风格:严肃性与活泼性统一
党报新闻评论由于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功能,因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一种严肃、 呆板、 “千篇一面” 的感觉。 尤其是负面性质的新闻评论, 往往显得生硬、僵化,用抽象原则阐释道理的语言比较多。但是一味以严肃面孔示人,舆论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语言风格上将严肃性与活泼性统一起来。
反腐新闻评论的严肃性体现在内容主体上,作者在表明反腐立场、点明评论的立意时, 往往态度坚决, 没有丝毫含糊。 比如, 《反腐永远在路上 从严治党没有止境》 这样表达:“加强警示教育是惩防腐败的源头性工作, 但仅仅依靠教育本身是不够的,还要靠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给心存侥幸的官员当头棒喝。为此,必须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在查处腐败问题上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决不让腐败分子有机可乘。”
反腐新闻评论的活泼性体现在文本鲜活、口语化,将反腐倡廉的思想内涵蕴藏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当中,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让读者对反腐倡廉的思想感同身受。 比如, 《警惕花式为官不为: 只撸袖子不干实事》这样列举为官不为新花样:“站在镜头前调门喊得比谁都高, 把袖子撸得很高, 就是不干真活, 没有真作为。 这样的例子, 从已经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中不难找到。”
再比如 《撤销廉政账户, 让腐败没有借口没有退路》 《小官贪腐胆子大, 多缘于“党、 政、 财” 三权独揽》 《关键岗位贪腐既毁掉一个人也会毁掉一项事业》 等, 标题就不拘一格,口语化亲民化,读起来也有韵味。
内容为王:及时跟踪最新反腐信息
评论效果好,内容是根本,反腐评论也是如此。及时跟踪最新反腐信息,是反腐新闻评论的价值追求。
比如, “反腐观察” 栏目聚焦反腐制度的日益完善, 推出 《像扫二维码一样简单, 政务公开才算到位》 《严防官商勾结, 需要红线约束》 《待遇 “适当从低”, 传导 “率先” 和 “从严” 信号》 等评论。 《两会传递反腐信号: 法网越织越密 成效越来越大》 《杜绝 “吃空饷”, 对责任人的追责要严起来》 《官员因红包 “翻船” 再次警示:人情往来不能放松》等评论,也是聚焦最新信息和动态。
新信息,也体现在腐败新类型上。相对于金钱类的贪腐案件,为官不为似乎没那么厉害, 其实危害也不小。 因此, 在 “打虎拍蝇” 的同时, 中央对这一类的腐败行为的查处也越来越紧。 聚焦为官不为, 栏目也推出了不少评论, 比如 《行政 “假作为”是变种的形式主义》 《首问责任制是治理 “踢皮球” 特效药》 《让群众举报 “为官不为”, 问责铁拳需跟上》 等。
当然, 随着反腐格局不断推进, “反腐观察” 栏目在反腐新闻评论推陈出新方面也难尽人意。因此,我们将在日后的写作中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在反腐倡廉大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针砭时弊、扶正祛邪。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 《反贪周刊》 编辑部主任)
观点速递
网络舆情的劣势不容忽视。传播主体的去权威化,使得公众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利益出发,发表言论及表明态度。然而,这一言论与态度是否能代表大多数人或整个社会的利益?我们无法断定。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使得浅层次、碎片化、浏览式的阅读方式盛行。这种信息摄取方式将造成公众信息理解的肤浅化、片面化,看似见多识广,实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盲从盲信。有些新闻或事件在未经证实的状况下,在网上多次传播,一旦为心怀叵测的个人或机构所利用,则会使得网络舆情的发展偏离方向,甚至构建成为利益链下的灰色网络舆情。
——张鸿梅, 《新闻知识》 2017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