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馆藏资源服务

贾 飞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对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贾 飞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基于Web2.0的时代背景,文章提出对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四点思考:融合创新理念、拓宽新媒体的应用范围、丰富馆藏内容、整合优化档案资源。

新媒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包括手机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媒体形态。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创新了档案利用方式,使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成为档案部门开展服务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指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对档案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上的馆藏数字化档案、归档的电子文件以及与档案相关的其他各种资源进行收集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是大数据、“互联网+”环境下档案服务创新的必然要求,既适应了公众应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需要,又是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提升档案服务能力的需要。

一、融合创新理念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开启了创新的大门。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特征,是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向前发展的。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档案资源的建设,融合创新理念必不可少。

首先,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指导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互联网+”的思维并不只是互联网与档案的简单相加,而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式,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建设馆藏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微信、微博、档案网站等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来创新档案的服务方式。例如,2015年“国际档案日”,江苏省档案局以“互联网+”立足大众传播视角,灵活运用“融媒体”力量,通过高点定位、全媒体宣传、“走出去”战略等策略,借助于境内外媒体聚焦资源优势和传播能量,形成了全媒体联动、全方位立体宣传、全天候持续扩散的外宣“集聚效应”。[1]通过借助于“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江苏省档案局在新媒体平台上达到了档案宣传的最佳效果。

其次,大数据时代要求充分挖掘新媒体平台上档案信息的价值,提供最优化的档案服务。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就提出:“这一次互联网技术革命,数据是核心资源,未来数据是生存资料,计算是生产力”。[2]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方便了档案的利用和信息的获取,为档案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数据。在大数据背景下,应该把档案看作是数据,对新媒体平台上的档案数据资源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挖掘,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进一步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并挖掘出新媒体平台上档案信息的意义与作用,以便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方便政府的决策和公众的档案利用需求。

二、拓宽新媒体的应用范围

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一步组织、整合、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目前国内多以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博客等新媒体平台为代表,这些平台上的档案服务效果还不太理想,如档案网站的档案服务内容还比较陈旧,一些服务功能还比较落后,档案服务板块比较单一,档案资源的更新速度慢等。

在档案主流媒体基础上,应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开拓像Flickr、Twitter、Historypin、Pinterest、Linkedin、Storify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通过应用社交媒体来创新档案服务,甚至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来提供诸如Archives、Media Player、Live chat等特色服务。只有不断地拓宽新媒体的应用范围,才能进一步创新档案服务,丰富馆藏内容,建设馆藏档案。如以NAUK(英)为例,自2008年10月建立Flickr账号起,截至2016/02/25,已分享照片19,964张,5,200余人订阅。NAA(澳)的高品质照片档案也是一大亮点,它利用Flickr上传62个相册,1,939张照片,截止2016/02/25,共614人关注。[3]新兴媒体的应用,不仅是档案服务的创新,也为用户的参与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丰富馆藏内容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提出要“进一步地丰富和优化档案馆藏”。[4]“互联网+”为新媒体环境下档案资源的建设带来了机遇,但同时用户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以及个性化的档案利需求,都要求档案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档案信息资源的范围,不断丰富馆藏内容。除了接收传统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和电子化档案以外,档案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平台上海量的、有价值的档案资源的接收,以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特色档案的征集。

档案机构尤其需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加强对与用户信息需求密切相关的特色档案的收集归档,诸如民生档案、历史档案、时代档案、地方档案、个人档案、以及重大活动或者典型事件中形成的档案等。如2016年G20峰会期间,浙江省档案馆联合杭州日报,发起题为“我与G20”档案征集活动,捐赠者不仅可建立一个“我与G20”宝盒并永久典藏于省档案馆,还将有机会参与G20杭州峰会展览。[5]通过对特色档案的收集,不仅丰富了馆藏内容,使馆藏结构更加优化,更调动了广大公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又能使濒危的档案继续传承下去。

四、进一步整合优化档案资源

“互联网+”的核心和关键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掘新媒体平台上海量数据的价值,并利用智能终端,建立“云存储”平台对新媒体上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是未来档案领域的发展关键。如阿里云通过对大量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为12306火车站网站春运期间的火车票无阻碍查询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及“CCTV5”APP、天弘基金的“余额宝”金融项目等为阿里集团创造了巨大的财富。[6]2016年初全国首届“‘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宝葫芦集团正式发布了“档案云”产品。该档案管理云平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储、管理及利用服务,并开启了“云教育”时代。

即是要建立“云存储+智能终端”的档案管理模式。[7]档案部门利用云计算技术创建诸如“云档案”平台,将海量的信息数据整合到该平台上。用户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访问云存储上的档案信息,既使档案部门节约了资金投入和简化了管理流程,方便了用户的档案利用,也提高了新媒体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如2015年“国际档案日”,江苏省档案局灵活运用“融媒体”,诸如“融合资源跨界合作”实现了阵地融合、部门融合、文化融合;利用全媒体宣传、“走出去”战略等,达到了档案宣传的良好效果。

[1]张姬雯.“互联网+”新媒体下的档案宣传[J].中国档案,2015(9).34-35

[2]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16-11-17]

[3]黄霄羽.国外典型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实践特点[J].北京档案,2017(1):18-1

[4]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J].中国档案,2016(5):15-16

[5]黄霄羽.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的内容[J].北京档案,2017(1):18-19

[6]阿里云.[2009],http://www.aliyun.com

[7]尚珊,王岩.“云存储+智能终端”的档案管理模式.[R/OL],[2016-06]www.e-works.net.cn

贾飞(1992-),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利用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馆藏资源服务
馆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资源回收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