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17-04-15何贵亮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隐性政治

何贵亮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何贵亮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文章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的原则,指出新媒体环境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以期能为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建议。

新媒体;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新媒体应用最有力的推动者,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人性化的应用设计理念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受制于传统课堂,应根据时代发展拓新方法和手段,而新媒体技术为发展为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广阔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将新媒体运用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利用新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资源利用不充足、方法综合运用不足等需要及时研究解决。

一、新媒体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

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提出“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便携设备作为终端,通过通讯网络进行传播的新型媒体形态。它是媒体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有两个重要的标志,参与主体的互动及基于数字技术。新媒体以其表现形式多样、信息获取方便、信息价值多元等特点受到大学生欢迎,学生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用情境陶冶、行为模仿、群体效应、环境暗示等途径,日常生活及教育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价值观念、思想品质等,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有隐蔽性、间接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

(三)新媒体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去中心化”加大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教育内容融入日常生活,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虚拟性”易导致人际关系冷漠。新媒体的网络虚拟性满足了学生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欲望,脱离现实情境的虚拟交往导致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于虚拟交往会减少现实世界活动的时间,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不对称性”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权。教育中的不对称性是指教育者相对于受教育者,能力、知识、生活阅历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正是这种不对称性的存在,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言语产生赞同,也正是这种“不对称性”,激发受教育者弥补差距的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使用新媒体的水平普遍不高,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导致教育中“不对称性”的削弱,学生对教育内容倾向自己的理解,错误的理解影响其价值观念。

二、利用新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新媒体环境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新媒体,将教育拓展到课堂之外,实施过程中要保证教育目的、内容不被轻易觉察。落实的具体措施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借助新媒体,教育内容渗透到与学生相关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熏陶,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

教育效果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教育效果越好,隐蔽性决定了在短时间内教育效果不显著,教育者要有足够的恒心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授价值观念时,注意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用学生喜好的方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内容并付诸实践。

(三)教育方法的系统性和载体选择的适用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隐性思政教育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作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内容载体恰当与否影响着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内容载体是否适用,根据内容、新媒体特点、学生特点等选择恰当载体。适宜的信息载体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媒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生活问题等,并及时给予解决,从而实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利于学生将学校要求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品德。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一)加强队伍建设,推进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媒体使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媒介承载的教育内容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学习:一是要加强新媒体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要加强新媒体传播理论知识与网络文化知识的学习。三是要加强实践。

教育者要做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第一,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需教师引导,教育目的的实现需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第二,促进学生社会和个人价值协调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发展既是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隐性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克服片面的社会观念或者个人观念,充分把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二)搭建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形式

把新媒体应用于思政教育课程中,实现丰富的隐性教学内容,把学生关注的话题凝练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新媒体的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同时,利用新媒体将主题性教育、体验式学习引入教学,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事件,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接受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知识中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新媒体对蕴含的思政内容进行开发和利用,相对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来说更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校园文化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开展校园文化必然要发挥新媒体作用,借助新媒体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三)完善管理机制,提供坚实保障

新媒体运用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高校在管理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媒体素养提高与教育理念推进、校园网络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

在管理上,形成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制度,核校园信息发布,把控信息传播第一关。整合现有校园新媒体平台,做到管理规范化、传播合理化、内容精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媒体素养的提高除了需其自身学习外,学校应形成制度。

[1]申晶晶.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贾婷.网络视角下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项目来源:济南大学2015年学生工作科研项目“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G1511)

何贵亮(1979-),男,汉族,山东莒县人,讲师,法学硕士,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隐性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