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探析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2017-04-15王运利姚金波姜会钰
王运利,姚金波,权 衡,姜会钰
(武汉纺织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探析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王运利,姚金波,权 衡,姜会钰
(武汉纺织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以武汉纺织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例,探讨该培养模式及培养机制,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后续“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轻化工程专业;染整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轻化工程专业(染整工程方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工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型工程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校(武汉纺织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于2011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申报工作,并于2012年成功入选,2017年首届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本文结合我校特点,总结“卓越工程师”班(以下简称卓越班)的办学特色与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进行梳理与深入剖析,以期对后续“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 “卓越计划”概况及轻化工程专业学科特色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工程实践教育薄弱等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今后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是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针对这一目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重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1]。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启动了“卓越计划”,我校轻化工程专业成为全国第二批入选的学科专业,必将会对轻化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轻化工程专业作为我校建校伊始即开设的专业,是一个既传统而又具有活力的特色学科。鉴于我校的纺织服装特色,开设的轻化工程专业侧重于染整工程学科方向。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于2006年被批准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并于2010年成功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的验收;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单位[2]。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轻化工程专业的发展,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是关键。只有定位准确、勇于尝试、及时总结,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学科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道路。
二、 “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优秀的染整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扎实的化学知识及纺织专业基础知识
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开设的是染整工程专业方向,它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二级学科,其全称为“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该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横跨纺织与化学两个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知识及丰富的纺织专业基础知识。染整加工的对象是纺织原料(纤维、纱线、织物),学生必须全方位地认识和了解加工对象的特征及属性。与此对应开设了“纺织材料学”“纺织概论”“织物结构及性能”等课程,目的是让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熟悉染整加工的对象,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纺织品染整加工离不开染化料,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储备。四大基础化学是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如染整加工中应用到酸、碱、盐等无机化学药品;生产中对化学药品的浓度滴定等涉及到分析化学知识;染料、纺织品整理剂大多是有机物;染料的上染过程主要包括染色热力学和染色动力学等物理化学内容。由此可见,学好基础化学并加以灵活运用对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至关重要。
除化学基础课外,入选卓越班的学生还需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纤维化学及物理”“染料化学”“助剂化学”等相关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将染料、助剂等染化料应用于纺织纤维,加工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类纺织品。
轻化工程专业(染整工程方向)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整体情况,体现学科优势,夯实基础,为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2. 强烈的事业心与职业认同感
对于入选轻化工程专业卓越班的学生,首先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为选择的事业奋斗一生的雄心壮志。事业心是未来走向成功的推动力,有了事业心,才会产生进取心和自信心,才会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产生坚强的勇气和意志力。这种动力来自于事业心和对职业的认同感,如果没有对专业的热爱,而是一味地抱怨所学的专业,不良的情绪就会慢慢郁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产生厌学情绪,对人才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极为不利。
作为一名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作中应该积极进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奋力拼搏,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时刻想着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企业渴求有事业心的人才,希望他们主动灵活、独当一面,能够利用自身的行动感染并带动周围的人群,共同完成新的征程,开拓工作中的新局面。如果没有足够的事业心和职业认同感,就会抱着应付的心态对待工作,难以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中缺乏热情和能动性,这在未来的工作中都是不可取的。
三、 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举措
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刚刚起步,仍处于探索时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2017年夏季我校第一届卓越班的学生即将毕业,其人才培养效果要在后续的跟踪调查中才能体现。下面结合我校现阶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措施。
1. 澄清学生心中的误区
轻化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有些在工厂一线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的从业人员学历较低,但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使得他们的生产管理经验丰富,能够独当一面,承担起车间的生产运行管理工作,成为工程师、车间主任或厂长等,在企业担任要职。而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工作经验缺乏或工作不理想,出现了“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由此,在一些学生心中就滋生出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认为大学教育可有可无,这些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可获得,没必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金钱接受高等教育。其实,这些学生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大学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将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澄清学生心中的误区,教育学生不要盲从,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期间需要学习什么、哪些知识必须掌握、哪些能力需要锻炼、什么技能要获得提高。要摆脱那种眼高手低的不良观念,对自己准确定位,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对专业教师而言,更是任重道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使学生主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要有长远眼光和大局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展示出来,列举生产中的实例,用通俗易懂的理论解释清楚,从思想意识深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另外,新型教学手段的引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热爱和知识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帮助。
2. 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群体,如何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大的调整,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先接触到的实践教学就是基础实验。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与否,与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这与四大基础化学理论课程相互呼应。其次要重视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专业实践课程不只是染整实验,还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课程实训、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染整实验非常重要,它是轻化工程专业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必需技能,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也是轻化工程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卓越班的学生而言,更偏重于工厂实践,如在综合实验课程中安排仿色实验,这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吻合的。课程实训、项目研究、产品开发是新增设的实践环节,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依托我校“纺织印染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纺织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中心”等研究平台,安排学生进入教师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武汉纺织大学“润禾计划”等一批国家、省部、市校级的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项目,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片广阔空间。
3. 卓越班的学制及培养模式
首批30名卓越班学生是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从4个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班级中优选出来的,卓越班采取“3+1”的培养模式,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两种机制。学生前3年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初步具备从事工程实践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储备。这样就把原来的本科课堂教学由3.5年压缩为3年,相关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适当调整,体现在课程门数、授课内容、授课学时、开课时间等方面。最后1年主要在企业和工程实训基地完成工程实践任务。通过4年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基本条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教育背景,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3]。
但在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不够高。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企业满意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目前高校正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主动与企业联系洽谈,希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而有些企业往往只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不愿与高校合作,或者即使有合作,大多也是停留在签署框架协议等表面上,没有给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当然有自己的难处,面对这个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甚至整个行业形成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才能真正地将“卓越计划”稳步扎实地向前推进[4]。另外,要充分利用校友这一丰富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很多校友已经在企业担任要职,可以通过校友的介绍,与企业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交流,不只针对学生的实习,后期也为教师的科研及其他实践教学活动搭建平台,教师也可利用这一平台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举措。(2)企业过度热情,这主要是指企业目前面临用人荒的问题。印染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条件艰苦,一些企业很难招到工人,所以这些单位对学生进入工厂实习热情极高。但是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企业完全将学生当作车间一线工人看待,让学生始终在一个岗位上重复简单机械的操作,如落布、推布车等。学生辛苦工作几个月却学不到什么知识,这样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初衷相悖,这需要与企业多沟通,希望企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安排学生的岗位。(3)有些学生不服从企业安排,甚至与企业人员发生冲突。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问题不可回避。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个人主义严重,缺乏组织观念,在家里及学校没有做过艰苦的工作,心中产生抱怨,说话也不太注意方式,容易与企业人员产生矛盾。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多交流,积极疏通开导,避免矛盾激化而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在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改进。
4. 妥善处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实习与考研、就业之间的矛盾
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卓越班施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1年基本上在企业完成,而此时学生正面临着考研、就业等人生重大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好学生实习与考研、就业之间的矛盾,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5]。
(1) 在卓越班学生的选拔动员会上,就应该向学生强调入选卓越班的学生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可能没有过多的时间准备考研复习,如果学生一入学就有考研的打算,建议最好不要参加卓越班,这是对学生自己负责,学校也会减少后期学生调换班级的麻烦。
(2) 可以采取提前摸底的方式,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若规划较早可以考虑将其转入普通班学习。如果学生准备考研,而又错过了班级调换,则可以与企业协商采取灵活的实践方式,如将企业实践安排在白天进行,以便学生晚
上进行考研复习。还可以考虑在考研之前适当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假期,使他们能够安心考研,之后再集中精力进行企业生产实习。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工程硕士研究生考试,这种考试相对简单,且与生产联系紧密,比较适于卓越班学生。
(3) 如果实习单位同意的话,建议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实习单位工作,这样有了前期1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就能够很快融入企业。如果经过1年的考察,学生认为实习企业不适合未来的发展,也可以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学生要留意学校及社会上的人才招聘信息,遇到更为合适的单位不要错过机会。
四、 结语
我校轻化工程专业根据学科特色,结合国家“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从学校现状出发,详细周密地制订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大胆革新,以培养更多的“卓越工程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 刘欣梅,刘雪暖,丁传芹,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J].石油教育,2011(5): 68-70.
[2] 黎谦,孙向东,王运利.轻化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 24(4): 73-76.
[3] 杨雷,戚栋明,余志成.浅谈轻化工程专业(染整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23): 136.
[4] 纪晓峰,陈东生.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纺织服装教育,2012, 27(5): 412-414.
[5] 吴福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1(14): 286.
(责任编辑:吴文英)
武汉纺织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x017,2014JY027)
王运利(1979—),男,安徽蚌埠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纺织品新型染整加工技术。E-mail:wangyunli002@163.com
G642.0
A
2095-3860(2017)02-00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