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探析

2017-04-15杨定明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德育

杨定明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文化自信视阈下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探析

杨定明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中国梦的根基在于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历史积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极为宝贵的德育资源。但近年来,受西方文化对传统节日观的冲击、中华传统节日教育缺失和大学生追求时尚等因素影响,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精神家园逐渐失落。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德育信息资源,激活传统节日德育功能,让传统节日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方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体现文化自信的必要张力。

中华传统节日;大学生;文化自信;德育功能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第四个自信”,也就是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中国梦的根基在于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应以“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来承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

中国传统节日,它包含着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优秀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传承,是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与凝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当代大学生理应继承这笔精神文化遗产,发扬中华传统节日内含的文化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进取、砥砺前行。

一、大学生对待传统节日的现状

(一)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

我国是有着5000多年农耕文明的古国,大多传统节日来源于农耕文明。据统计,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大大小小的有影响的节日共有160多种,虽然它们大小不一,功能不同,但都承载着我们的民族文明。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又造就了色彩纷呈的传统节日文化。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经中国国务院2007年12月16日对外公布,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为全国法定节假日,该规定的施行受到全国各界欢迎。

课题组通过对广东省所属高校中抽取了8所具有代表性的本、专科学校,面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关注、了解情况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75份,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田野调研法,剖析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广东)中失落的深层次原因,探寻发掘传统节日的育人资源与育人功能,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素质,在大学生的成人成材方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中国社会传承至今依然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莫过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五大重要节日,在所调查的800名学生中只有147人能准确的说出这些节日的名称、时间、民俗习惯及意义,占总调查人数的19%;竟多达528多人不能说出我国传统的五大节日是什么,比例高达81%。知道腊八节、中元节、下元节等传统节日的仅有31人,占总人数的4%;而多达198多人不知道这些节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比例高达25.6%。还有不少学生将全国法定节假日与传统节日混淆不清,将妇女、劳动、儿童、建军、国庆等节日视为中国传统节日。甚至有些学生将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混为一谈,将情人节、复活节、圣诞节等混淆为中国传统节日。知道“西洋节”的学生远远多于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有90%的学生竟能准确说出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占总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传统节日在大学生中境遇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

1.对于传统节日的概念陌生,种类知之甚少。在我们各民族和地区传承的160多个节日,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概20余个,课题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五大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稍有熟悉外,大部分学生对于腊八节、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认为从来没有听说过,至于这些节日的传承起源和其中富含的精神意蕴就更不理解了。

2.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起源与精神意蕴缺乏理解与认同。对我国社会十分重视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大部分学生对其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饮食吃穿层面,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春节吃大餐穿新衣,人们过传统节日演变为吃喝玩乐,甚至互相攀比,讲排场。每逢过节,就成了不少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的机会,争相送礼,谁送礼重就越受老师重视;同学之间互相攀比,同学之间送礼越多就意味着情谊越重。而对于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则日益淡化漠忘。

3.对“西洋节”的关注日益增多。前几年大学校园较为流行的还只是少量的“洋节”,如圣诞节。而近年来,西方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相继涌入,且有在高校有日益风靡之势。尽管各校三令五申,不能在校过“西洋节”,但每逢此类节日,一些与各节日相关的庆祝物都依然充斥着社会与校园,如平安夜的苹果、圣诞树、情人节的玫瑰和巧克力等等。

二、传统节日在大学生中关注度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传统节日关注的弱化是近代中国文化焦虑的映射

由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中国人不但没有文化自信,反而从另一个视角映射着文化焦虑。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2]李约瑟认为很大程度是文化因素的竞争,西方文化倾向多元与冒险,中国文化倾向于中庸与保身,西方崇尚创新,中国沉迷精巧玩物。近代中国人在望眼世界,各种西方文化的集中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与弱化,于是传统节日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期望以西方节日来取代中国传统节日,自然体现在传统节日关注的弱化。

(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观念的嬗变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及观念逐渐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我们的固有观念带来了强烈冲击。

外来的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复活节、圣诞节也随之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其新颖的物质载体和仪式载体,如饮食、礼品、宴会、盛装出游等,无不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且将人们领入一个比传统节日更为特别的繁华世界。商家在西方节日来临时刻意营造的火热的节日氛围,加上各媒体的推波助澜,加速了人们认同、接受、喜欢上“西洋节”的过程。尤其对于身心敏感、盲目追求时尚的大学生来说,有着强烈感官刺激和所谓“精神时尚”的“洋节”就更有吸引力。

当代大学生对“洋节”的迷尚,不仅是其个性的解放与张扬,也是“互联网+”时代购物的自由与快捷,促使大学生消费欲望的激情与高涨。至于节日背后的宗教意蕴与深层次含义他们不再深究,而是将“洋节”作为轻松交流、自由彰显的载体,从中寻求快乐和精神寄托,追求所谓的新鲜与时尚。同时,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多数商家仅仅把其当成了纯粹的敛财机会,也使得过节方式和氛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冲击了人们传统的节日观。

(三)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带来了传统节日观的冲击

传统节日是在得以适应一个民族民情、民俗和习惯后才最终得以沉淀、传承下来的,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烙印。在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与开发的潮流下,全球的经贸一体会进程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的文化发展也日趋多元。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日趋频繁,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明在不断碰撞,节日文化也不例外。

在全球化背景下,要阻止文化传播是不可能的。在此背景下,更要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因为文化也是一种竞争力和生产力。而在当今时代,人们对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盲目崇洋媚外。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传统节日氛围都日益淡薄。此外,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不少年轻人追求“个性解放”,把过去倾注在以家庭、宗教为主节日上面的热情,转向了以个人为主的节日,于是像情人节、愚人节等外来节日就开始在中国城市里流行起来。这都反映了由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世界观的大转变。

(四)传统教育缺失,大学生崇尚个性、追求时尚,使得传统节日在大学校园日渐失落。

当前高校大学课程没有或较少涉及传统节日民俗相关内容,且存在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节日知识信息普及,导致不少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不参与,久而久之,中华传统节日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处于边缘化。各高校普遍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强调,鼓励大学生将更多时间投入英语学习,从而得以更多的接触、理解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相对较少,这也是“西洋节”在大学生中受到欢迎和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和认知的转型时期,崇尚个性、追求时尚,喜欢接受新事物,追求新体验,这造成外来节日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传统节日却被大学生关注边缘与弱化。

三、文化自信视阈下发挥传统节日德育功能的路径选择

(一)探索发挥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认为,在国家的治理中,统治阶级不仅实施武力与暴力机器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之同时,通过精神领域中的道德等柔和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让被统治阶级自觉地在内心深处认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葛兰西认为,只有掌握精神文化的领导权,统治阶级才会让被统治阶级自觉、广泛的认同、内化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只有这样革命才会成功,才会持久的维护和巩固革命成果。“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3]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充满激情的预言,中国人一定能找回文化自信。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育人功能,为大学生重构文化自信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传统节日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我国是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传统节日也是各民族的情感纽带,流淌着民族大家庭团结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清明节,我们祭祀扫墓、缅怀先辈、寄托哀思,提醒我们不忘祖先;在端午节,我们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撒糯米吃粽子,划龙舟,缅怀屈子,提醒我们位卑不忘忧国;在中秋节,我们吃月饼赏月,万川映月,望月思乡、花好月圆,承载我们乡思乡愁,意蕴我们不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在春节,我们不管千里万里,回家过年,舞龙舞狮、亲人们团聚、团圆,寄托我们家国情怀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其次,传统节日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传统节日阐释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爱国忧民、家庭和睦、敬老敬贤、不忘先辈、自立自强等传统美德,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及理解其精神内涵,可为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理想信念提供良好的精神给养,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再次,传统节日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和谐的认识与向往。传统节日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阐释了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本源思想,凝聚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人与人的感情,昭示了和谐为美。如能激活传统节日民俗这一德育载体,发掘其德育功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和谐为美并引导其思考如何将这一思想运用于自己平时的人际交往、自我心理尝试,则能丰富大学生的德育资源,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

(二)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育人信息资源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绩,回眸历史,我们应当坚持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今天中国,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因此,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德育功能,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努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处理好、实现好创造性发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遵循当今社会时代特点与要求,改造具有借鉴意义内涵精神和过时的表现形式,赋予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蕴、时代精神和现代中国表达方式,重新激活其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应适应社会的新发展,与时俱进,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发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号召力。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发掘手段,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德育信息资源非常重要。德育信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双向传播与交流的,能反映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包含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而挖掘传统节日德育信息,指德育主体从传统节日的语言文字载体、活动载体和文化载体中提取有助于德育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一般说来,挖掘传统节日德育信息,可以选用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和序列模式分析等方法,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对传统节日德育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建立传统节日的德育信息资源数据库,从而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和新媒体环境中占领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

(三)充分推进传统节日与大学生育人实践活动的融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审美风范”。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我们应当进行传承与推进。

首先,政府应做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引导。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规定,将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为全国法定节假日,这充分表现了政府层面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有力重视,充分肯定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民俗传承的意义,加强了高校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与此同时,政府应对新时期的传统节日形式加强引导,政府与民俗学者应积极对传统节日赋予时代性,引导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而应从精神内涵上对传统节日民俗进行传承与转换。相关民间组织应该多举办和宣传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从而激发当代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的热情。

其次,官方应引导媒体、商家营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舆论氛围和商业氛围,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和有效的价值引领。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含着一种传统文化,每一种传统节日文化都有其符号表征,传承着传统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符号表征与蕴含的精神同样重要。例如,高校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可能不多,但对于“有着白胡须、戴着红帽子的老头”、对圣诞树、十字架的印象却特别深刻。外在的文化符号表征能给人强烈的内心温暖与震撼,我国的传统节日民俗,也应在外在的符号表征方面充分发掘,媒体与商家通过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表征,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同时,通过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表征,来实现内在文化精神的传承。

再次,高校应给予传统节日民俗更多关注与重视,引导传统节日民俗校园化。

一是,对传统节日民俗在教育理念上进行重构。在高校校园倡导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应营造传统节日民俗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传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内涵,将校园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深度融合,这是高校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民俗德育功能的重点所在。二是,建立完善传统节日民俗教育管理制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时,不应简单禁止大学生过“洋节”,而应从制度层面制订完善传统节日民俗的教育管理制度,大力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民俗蕴含的文化,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结合传统节日相应的文化符号表征,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时代性,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的兴趣与热情。三是,科学设置传统节日民俗课程体系。如针对培养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更多的融入传统节日民俗内容,因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贯穿于学生课程设置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现代意义的充分认识,使传统节日民俗的精神内涵深入青年内心。四是,大学生应发挥文化自觉性,深入理解、领悟传统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宿舍环境的作用,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实施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精神深度融合,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最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从而为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构筑价值平台。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2]叶小文.对第四个自信的新见解 [N].北京日报. 2016-08-22(4).

[3]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M]//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王克荣.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J].科学与人文,2011:(3).

[5]冉昆玉,董金权.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9:(4).

[6]李倩,何敦培.西方节日宗教观念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

[7]田荔.从模因论分析西方节日盛行及对大学生的影响[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2.

[8]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9]孟源北.信息社会视阈下德育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岭峰2572756826@qq.com)

On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unde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YANG Ding-ming
(School of Marxism,Guangdo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515,China)

Chinese dream is grounded i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are carrying the accumulation of thousands of years’culture,condens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feelings and characters, which are the precious resources of moral education.However,in recent years,since there exists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to traditional festivals,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education,and the fashion pursuit of college students,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gradually losing their charm in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home.It needs to fully explore the mo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to activate their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so that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will realiz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reflecting the necessary power of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as a resul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self-confidence;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G641

A

1008-018X(2017)02-0086-06

2017-02-2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MYZX201644),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粤教高函〔2015〕72号)

杨定明(1973-),男,湖南邵阳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民俗德育
冬季民俗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民俗中的“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民俗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