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数学动态资源 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2017-04-15吴斯娴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错误动态资源

吴斯娴

(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鳌峰分校,福建 福州 350004)

捕捉数学动态资源 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吴斯娴

(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鳌峰分校,福建 福州 350004)

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动态课堂的生成,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生成课堂突出教学的个性化,也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构造一个生命成长的环境,在丰富多变的数学情境中教学,面对转瞬即逝的自然生成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要使其成为有效的教学契机,让课堂能够更加精彩纷呈。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资源;开发

随着我国课程的改革,如今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有序进行,就要在教学运行中建立充满生命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生成动态的知识,才能够更富有生命的气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自动生成的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只要出现,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捕捉,并且让有利的信息成为教学的资源,从而在课堂中加以运用。

一、生活经验资源转化——打牢数学学习基础和重要资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儿童具有与生俱来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数学课堂中,现场生成是彰显学生探索悟性、思维灵性、独特个性的过程。不同学生生成的呈现又是不同的,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是学生认知起点,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

如,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预案中,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0.009、0.09、0.9、9之间依次递进的10倍关系,采用先猜想,再利用添加单位“米”来验证的方法来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的验证环节里,教师还未提出单位“米”,就有学生提出加单位“元”,0.09元就是9分,0.9元就是9角,9分、9角、9元依次扩大10倍,所以0.09、0.9、9也依次扩大10倍。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借助人民币转化来展开验证,与之前的预设大同小异,只是人民币对学生来说接触更多,更容易理解。还有学生利用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迁移出四个小数的关系,之前学过计数单位0.001、0.01、0.1、1之间的进率依次是10,那么,把数字1改成9,它们之间也是10倍的关系。

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学习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数学也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学生在认知方面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学生都有思想和个性,所以所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解决数学教学时,也要找到学生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不能在课堂中采用传统的浇灌模式,而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地将学习中存在的声音进行过滤。对于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也不要直接给予对或错的判断,要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判断和思考来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课堂启发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使资源能够共享。

二、练习错误的资源转化——促学生学习反思,突破思维定势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让教师不可预料的学习错误。这些错误属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出现点,教师要及时的对其练习的错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提炼成新的教学材料,为全班学生学习。教师还要及时对提炼出的学生材料进行有效的课堂利用。例如: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在计算中往往出现0.86÷0.42=2……2的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再次出现这样错误的机率,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针对此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错,都请说说理由。有学生说:“把0.86扩大100倍,0.42也要扩大100倍,变成86÷42就是等于2……2,”马上就有学生反驳:“在除法算式中,余数不能比除数大,这里的2已经大于除数0.42,所以是错误的。”还有学生反驳道:“我验算过,这个答案是错的,把0.42×2+2=2.84,不等于0.86。”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反驳,让学生理解在计算小数除法时,余数不能单纯地只看最后算出的结果。这样的处理过程比直接由教师否定结果,再费力解释原因,来得轻松,来得有效。所以,通过抓住课堂动态资源来适时地引导学生,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学生在学习时也能够自我订正错误,容易对内容进行深度的理解,也大大降低了学生演算时的错误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源于对知识的不理解,掌握不到位,做题也就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习题结果的判断上,应站在全新的角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错误。教师要确立错误是一种学习的动态资源,要正视学生的错题,不管来自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将错就错,借题发挥,要将错误的信息重组,并有效地利用在数学教学中,将错误一步步解释给学生,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对错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将其作为学习的必经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提升。

三、突发性资源转化——把握教学机会,提升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现场直播”。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有时教师会措手不及。但是教师若能独具慧眼,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过程,将突发的信息及时纳入课堂范畴,把握好度,处理恰当,将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那将是一场精彩的“现场直播”。但是也不能为了出彩而放弃原则,这里的“原则”就是指教学目标,要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面对一系列资源,要区别对待,同时要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水平和需求,有效地进行临时“改编”。

如,《圆的周长》在设计时,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多数都能联想到与直径或者半径有关。再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预案中设计学生说了很多不准确的猜想,然后再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工具进行验证,进行数据的记录,从中找出关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个学生就猜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马上就有学生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这把原来的设计全部都推翻了。如果撇开不做评价,直接让学生操作,将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预设时教师忽略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预习的能力,这些答案完全可以从书中得知,因此,可以这样处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从书中得来的。”教师:“你们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吗?”一句话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接下来的验证探索过程学生兴趣更浓。

课堂上临时生成的资源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困惑问题、不能够掌握的问题。而在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不单单出自学生,还可能出自于教师的即兴问题。所以问题也是教学资源,能够充分地显示出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教学机会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挑战和不可逾越的困难。所以教师也要正确地看待教学中所生成的动态资源,并有目标的对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进行捕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的学习中,努力大胆地创新,还要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走向,从而及时对教学的策略进行调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思路,积极调整学习进程,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公开、有激情、有灵动性和生命性学习环境。

[1]赵文超.对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王冠昱.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殷晓静.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米高磊.生成性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5]吴佳美.数学课堂生成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错误动态资源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在错误中成长
国内动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动态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