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文本 扎实语用 凸显语文核心价值

2017-04-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学点鸟儿核心

郑 娇

(三元区中村中心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8)

聚焦文本 扎实语用 凸显语文核心价值

郑 娇

(三元区中村中心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8)

语文课程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语用”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聚焦不同文本特征,多角度解读文本,在众多语言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凸显语文核心价值。

文本特征;语用;核心价值

以“语用”理念为指导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策略建构,使语文教学实现由“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再尝试运用,在众多的语文实践中,实现独立运用课堂所学。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每一篇课文涉及语用的学习点很多,甚至每一个点还可延伸出无数个语用教学点,教师应抓住其中一个有效的教学点,培养当下学生的语用能力,凸显语文核心价值。文章试着结合名家教学案例及个人思考,探究应如何立足语文课程性质,聚焦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在丰富的表达训练中提升思维能力、语用能力,凸显语文核心价值。

一、梳理文本教学价值,定位语文核心价值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我们不可能将课文中有价值的教学点都选出来教,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教学点进行教学就是备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备课时可先挖掘本课可教的知识点,先梳理“不宜学”的内容。例如《司马光》(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通过挖掘可教的知识点有:1.按空间位置结构介绍的句式;2.“三段论”的构段方式;3.“有的……有的……”的句式;4.砸缸动作的准确使用;5.砸缸的科学原理(为什么选大石头砸?);6.突发事件应急处理;7.对比手法(司马光与小朋友的表现对比)……其中“砸缸的科学原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与语用教学无关,属于“不宜学”。接着根据学段目标来剔除“不可学”和“不必学”的内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重点应落在“识字、学词、学句”上,注重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词语的搭配、组合,积累优美句子,学习积累基本的、典型的句式。因此诸如“按空间位置结构介绍的句式”“‘有的……有的……’的句式”“砸缸动作的准确使用”等内容,便是此时此刻该落实的教学点,其他内容则“不可学”“不必学”。最后教师可通过这些内容提炼出关于“说”“写”等语用教学点,让学生较快找到深入文本学习的方式,从而产生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寻找文本教学主线,明确语文核心价值

文有“题眼”“文眼”,教有“教眼”,教师要在研读中发现“教眼”,把握教学主线,将课堂教学指向文本的表达,明确语文核心价值。如教学《游园不值》(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可选择从诗题入手,抓住“不值”(不遇)这一教眼展开教学:1.引导学生与文字相遇,理解“不值”,交流诗人虽然“游园不遇”,但在游园中遇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与文学相遇,品味“不遇”。访友“不遇”本是件扫兴的事,作者却将主人不在家,说成是有意拒客,用一个“怜”字猜测主人是因为爱惜园内青苔才久扣柴扉而不开,风趣幽默的语言化解了“不遇”的失望,也为后文做了铺设。紧接着作者引发更新奇的想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春色”和“红杏”,情景交融,寓理于景:“红杏”出墙是为了宣告春天的来临,“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3.引导学生与文化相遇,从而升华“有遇”。诗人虽然游园“不遇”,诗中那一枝红杏却帮助诗人升华了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因不遇中有了他遇,所以“不值”也“值”了。学生在这一系列自主探究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诗人“乘兴而游,兴尽而归,何必游园”的心境,明白生活中有许多事,可遇而不可求,不必执着在意最后的结果,在经历过程中的所遇都是最美的收获。通过引导学生这样有层次地进行文本解读,能够让学生看到语文核心价值所在。

三、借助文本对比阅读,抓住语文核心价值

借助文本对比阅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超越了一节课只教一篇文本的局限,教学点不再只是停留在一篇文本的字、词、句、段上,而是通过课内外同类文本的纵横比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同类文本的共同特征,总结出经验与方法,加速对知识的内化,真正在教学中体现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用课文教孩子怎样学语文、用语文。

(一)与原著对比阅读

很多经典作品选编进教材后,被编者进行二次加工,失却了原味。例如《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原文不仅写作者爱读书,还生动描写了店主和店员对小作者读书的不同态度,而课文里却只一句带过。教师可以借助对比原文,帮助学生体味当店主粗暴羞辱作者时,作者痛苦、难堪的心境,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和窃读的滋味。再如原文结尾“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与课文结尾“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在表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然作者想传递的思想是——读书和爱一样重要。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原文的结尾意境更宽,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该作者的其他作品的欲望,使阅读得以延伸。

(二)同主题文本对比阅读

同一主题的文章,由于行文结构、语言特色、描写方法等方面各具特征,展现出的语文味也迥然不同。如《人物描写一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着重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嘎子争强好胜的个性;《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描写严监生临终前看到油灯里还点着两茎灯草难以释怀,伸着两根指头迟迟不肯断气这一细节将严监生吝啬至极的形象刻入人心;《“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借助生动的语言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能言善道、个性张狂的凤辣子形象。再如老舍的《北京的春节》采用全镜头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抓住人们的活动,详略结合,描绘出作者眼中老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景象;梁实秋却从“不喜欢”切入,写出他对春节的特有感触,自然而真实;斯妤则将笔墨集中落在“围炉之日”众人繁忙不已的场景,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关联的文本进行比较,有目的地展开教学,培养学生在对比中鉴别、欣赏的能力,有利于开拓教学视野,形成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四、把握文本细读深度,落实语文核心价值

每一个文本蕴含的语文教学价值都有所不同,教师只有把握文本细读的深度,准确定位文本主旨,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品悟文本,语文核心价值才能落到实处。

有人认为几乎没有可以品味的词句,故事简单平淡,不能算是经典之作。著名学者梅子涵教授却认为,这篇童话是天才的作品。作者新美南吉向大家描述了一个关于鸟儿与大树之间友谊的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却包涵着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教学此文,教师可以尝试作以下几点思考:

1.从“好朋友”想开去:鸟儿天天在树上唱歌,大树天天听鸟儿歌唱,它们一直在一起。树为鸟儿遮风避雨,鸟儿给树带来快乐。鸟儿要离开,树提出希望,期盼着鸟儿早日归来,鸟儿许下了来年的承诺。因为它们是真正的朋友(或者亲人、情侣)。这也是全文的核心。

2.从鸟儿的“飞”想开去:冬天来临,鸟儿即将远行,心怀一份不舍离去、盼归的心情,飞得缓慢;春天来了鸟儿不远千里飞来找大树,是那么急切而又充满深情。文中还有三处“飞”,它又是怎样飞的?它会想些什么?心情又如何?唱完歌它会对灯火说些什么呢?最后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飞走的?

3.“环保”与“理想”:文章容易被解读成与环保有关,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树的成长就是为了被伐倒,那么树的“理想”会是什么?

4.“悲哀”与“幸福”:鸟儿找到灯火后,文中突出描写了鸟儿的两次“看”,将鸟儿对大树那丰富的情感都融入于这“两看”里。鸟儿纵情歌唱,兑现承诺;灯火跳跃摇曳,哀而不伤。

这篇童话采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对好朋友之间超越生死的友谊,对于鸟儿寻找大树的细节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活动,文中并没有做详细的描写,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不同读者的阅读所得、所感因此更加丰富多样。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可以浅文深教,抓“四飞”“两看”“一核心”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表达,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落实语文核心价值。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课程性质,聚焦不同文体的文本特征,细读文本,通过扎实的语用教学,引导学生寻找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规律,让“语用特征”深入学生思维,最终变成稳定的语言范式,供自己所需之用,凸显语文核心价值。

[1]罗伯特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杜振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例谈[J].小学语文教师,2005(1).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教学点鸟儿核心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鸟儿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