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阅读教学应突出三个关键点

2017-04-15彭宝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教师

彭宝平

(建阳区麻沙中心小学,福建 南平 354200)

课堂阅读教学应突出三个关键点

彭宝平

(建阳区麻沙中心小学,福建 南平 354200)

阅读新课堂应突出“三个焦点”:问题探究突出一个“导”,努力创设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主动地、多层面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朗读训练突出一个“悟”,促使学生悟出真实的、多元的情感,在悟中得到发展;张扬个性突出一个“不”,鼓励学生成为一个探索者,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说“不”的精神。

新课程;阅读教学;三个焦点;自主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达到个性化的培养。

一、问题探究突出一个“导”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从生成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利用知识储备,促进学生之间知识互补、合作交流,有效地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一)设计问题,创设最近发展区,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与学生的社会、家庭、学校生活相系。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思维必将处于最佳状态,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为什么课题不用“一个地球”,而用“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这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二)难点问题,引导主动思维,让学生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

课堂上常会生成难点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常常越俎代庖,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既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主动思考,从而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二段时,笔者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这段话围绕着哪一句讲的?请用“……”标出来。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馈,加深对这段的理解,领悟课文思想内容。

(三)同一问题,指导多角度思考,让学生充分展示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复杂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促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领会到“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喜悦。教师《金色的鱼钩》第二段时,学生对“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的理解有困难时,就引导学生思考:(1)同学们,我们吃鱼时,鱼刺卡在喉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2)小鱼刺变成了钢针,感觉会一样吗?(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说明“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的原因。(4)其实文中写的是内心痛苦,为什么写成是钢针扎喉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朗读训练突出一个“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之一,朗读训练强调感悟,是新课标阅读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课堂上处理多读多背与分析讲解的关系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读背,注重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当代的语文课堂,从篇章到段落,从段落到修辞,很多教师过重于繁琐的分析,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被严重剥夺了。课标科学地总结了近年来教改的成果经验,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把“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的主体在于学生,学生必须自己去读,才会有所感,有所悟。学好语文,必须有大量的语文感性材料积累,“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一)悟出真实的情感

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诗歌教学中尤为明显。诗歌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要悟出真实情感,必须引导学生想象,才能感情朗读。在《子夜吴歌》课堂教学中,重点分析诗歌五、六句,从“何日”深入理解诗意,从“玉门关”展开想象,理解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再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再次想象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在干什么?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样有层次的诵读才能悟出真实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二)悟出多元的情感

朗读是否到位,主要取决于对内容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因此,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声调、速度等也都有差异。这就是学生朗读的多元性,这是客观的,教师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以教学《桂林山水》为例,学生因对漓江水静、清、绿的体味不同,对桂林山奇、秀、险的体味不同,他们在朗读时的表现也不同,不必过于强求一致。

(三)悟中得到发展

优秀的朗读指导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朗读指导是逐步学会理清文章脉络的过程,是逐步学会体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悟中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让学生想悟、敢悟、会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张扬个性,突出一个“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知识面存在宽窄,自然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是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观察、思考、认知问题,希望自己的认知是与众不同的,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教师应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与敢说“不”的精神。

(一)对教材说“不”。部分教师把教材奉若“圣经”,哪怕教材有不当之处,也要想方设法带着学生去圆说教材,而不敢让学生大胆质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观呈现出新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性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仅仅是师生进行对话、展开教学活动的范例、案例。

(二)对问题说“不”。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读书后能生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表明学生已经学会学习了。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有位学生提出:“敌人既然要阻挡红军过桥,为什么只拆桥上的木板,不把铁链一起炸掉呢?”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再读再悟,在此基础上,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应让学生去讨论,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质疑,而后答疑”的快感。

(三)对答案说“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养花》第六段时,教师说这段也是写养花的乐趣。有位学生提出,这段是写菊秧被邻家倒下的墙砸死了,写是伤心事,不是乐趣。学生就饶有兴趣地展开讨论,有的说:“对呀,这不是乐趣!”有的说:“作者老舍先生把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当作是养花的乐趣,这段写的是作者养花过程中的忧和泪,所以应归在乐趣之中。”教师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始终扮演“配角”,调动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四)对同学说“不”。由于学生个性有差异,学习能力有高低,生活积累有不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相同的课堂预设,必然有不同的生成。在教学中,不要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而要鼓励学生有个人的独特见解,敢于对同学说“不”。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针对阅读莫泊桑《项链》谈读后感受时,许多学生都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太重,才使她的人生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而有学生则说:我认为玛蒂尔德的丈夫让我感动,面对这么大的变故,他不离不弃,那么多年和妻子一起共同承担。有的说:谁不爱美,就是我也会,在聚会上展现自已的美,丈夫也会骄傲的。

(五)对老师说“不”。自古以来都提倡教学相长,实际上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裁判者,导致学生认为教师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见识面也越来越广,因此,新课堂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对教师说“不”,对教师的看法提出疑议。

[1]胡海舟.小学阅读教学的个性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6(7).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