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理文教学探微
——以《学与问》为例
2017-04-15林婷
林 婷
(宁德市华侨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小学说理文教学探微
——以《学与问》为例
林 婷
(宁德市华侨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说理文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的文体。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在教学时应把握说理文的语文味,坚守说理文的文体意识,品读说理文的言语特点,探究说理文的表达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文体,习得事例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文体意识;语文味;表达方法
在《汉语大辞典》中“文体”的含义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以及语言表达上所呈现出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文体大抵有童话、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说理文等,其中占最大部分的是记叙文,而出现最晚、频率最低的是说理文。小学6年的12册语文教科书中,直到四年级才出现第一篇说理文《说勤奋》,四、五、六3个年级总共只有5篇说理文。因此,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处在被弱化的边缘。教师教学此类文体时,很容易因为空洞说理,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是证明课而没了“语文味”。下面以《学与文》为例,简要论述说理文中的“语文味”。
一、坚守说理文之“文体味”
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与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具有完全不同的文体特征。其鲜明的“文体味”正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必须“初步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所需要的。而《学与问》作为小学六年级的说理文,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把握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同时作为初小议论文衔接的例子,也要让学生明白说理文的说理步骤,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初中议论文的学习。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勤学好问”,作者在文章开头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但显然“问”重于“学”,为了证明此观点,作者分为两步,第一步证明“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用的是外国哥白尼的事例;第二步证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用的是中国沈括的例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还不忘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至此,中心论点清晰,论证有力,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样一篇条理清晰的说理文,从初读伊始,教师就应该让“文体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3篇说理文,分析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在唤醒学生的文体意识后,教师需列出说理文的论述观点,第一步直接让学生寻找本文中作者的观点并告诉教师与同学。教师此时的语言也需“文体味”十足。因为说理文不仅侧重思维的逻辑性,更讲究思维的精准性,故而此时教师的语言不能像教学诗歌散文那样抒情,而应简洁明快,指向性准确,才能避免学生对相似内容进行无用的思考。第二步,找到观点后,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事例部分和作者发表议论的部分,并且话简洁地概括出来。最后,又利用说理文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观点这三要素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第二步的练习,概括主要内容就显得简单了。在整体认知中层层递进,每一步都使学生牢牢记住了说理文的“文体味”。
二、品读说理文之“言语味”
(一)说理文言语之“理性美”。说理文所使用的语言简约、洗练而大气,充满了理性美。如《学与问》中哥白尼与沈括的事例,这两个事例和《谈礼貌》中的三个事例都是并列关系不同,这些事例是递进关系,是随着论证逻辑发展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中,很快发现了“正是”“更需要”“还要”等词语,简单、理性地展示出了课文的逻辑进展。课文在叙述哥白尼的事例后,有一段议论;从“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到“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最后说明“能者为师”这个道理。议论的语言严丝合缝,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教师可让学生上台以演讲的方式朗读这一段,感受说理文言语之“理性美”。
(二)说理文言语之“童趣美”。说理性的文章由于其文体特点,语言的理性美很容易理解,但《学与问》这篇课文中却其有许多充满童趣的语言。如“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这样充满童趣的语言,让学生瞬间就感受到了哥白尼小时候的可爱,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形象跃然纸面。再如课文中用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用两个比喻来说明“问”的重要性,读来也让人觉得趣味盎然!
(三)说理文言语之“气势美”。说理文中往往喜欢使用排比句式,以增强说理气势。《学与问》中,这种排比句式较少,但两个事例的层层递进,相互印证,却让人觉得气势如虹。特别是在沈括的事例后,也有一段议论,深入地说明了“学与问”的内在关系,提升了整篇文章的观点。其严密的逻辑论述语言让人充分感受说理文的气势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也要关注到说理文的特点,严谨而不失轻松、诙谐,评价时若能引经据典,更能使学生感受到言语的魅力!
三、探究说理文之“说理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理性的文章,“理”是重点,关键却在于“说”。将“理”说清楚,是课标中“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
(一)在比较中体会说理文的表达方法。比较教学在说理文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首先,说理文的记叙和记叙文的记叙比较。这两种文体中都有记叙,但在记叙文中,记叙是主要的表达方法。在记叙文中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往往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来展示;写事就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景、状物都得展示出事物原本的面貌,使人如临其境。而在说理文中,记叙比较简明扼要。如《学与问》中的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部分,故事的叙述就非常简炼、概括。因为这两个典型事例只是充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中心论点的论据的,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层层论证了这个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其次,说理文中的议论和记叙文中的议论比较。这两种文体中也都有议论成分,但显然侧重点不同。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了叙事服务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对此事的共鸣,无需展开论证过程。而说理文正好相反,说理文的宗旨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说理文的观点看法是要让读者接受,并且旨在让人信服。所以说理文摆事实,讲证据,对事例进行充分地论证。此时议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知识揉入教学中,如《学与问》中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都有记叙和议论,就可以通过比较区别,将“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等知识渗透给学生。
(二)在仿写中领悟说理文的表达方法。当学生能用文字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的时候,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种表达方法。让学生言之有理且理直气壮,仿写极为必要。《学与问》中的两个例子虽都与问相关,但侧重点却完全不同。要让学生领悟如此的表达方法,教师在教学两个事例时,除了解具体内容外,还应引导学生做逆向思维:作者为什么选这样的两个例子呢?关注事例自身的“说服力”,学习其说理的方法和隐藏其中的表达规律,感受作者在选择事例上的用心。如可以让学生写一个其他科学家的故事,然后也像文章那样写上一句切合故事的议论;写完后与原文进行比较,看看学生写的可否替换掉课文里的,并说出理由。这样的仿写调动了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使学生习得了议论文中事例叙述和议论相依的结构特点,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初中学习做好了铺垫。
说理文作为小学阶段不常见的独特文体,有其独有的文体特征。说理文的教学,需坚守文体意识,又不忘“语文味”。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新芳.“度”:说理文的理性诉求[J].江苏教育,2015(2)
[3]黄玉瑞.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责任编辑:左小文)